美國批准向臺灣出售總額約18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後的第五天,中國宣布對美實施制裁。可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再度批准向臺灣出售價值近24億美元的100套「魚叉」岸防巡航飛彈系統。而被中方制裁的波音,恰恰是「魚叉」交易的主要承包商。
按照美媒的說法,「魚叉」系統是有能力打擊中國大陸沿海船隻及陸上目標的。很顯然,大陸進一步的制裁在所難免。而就在前兩天,臺灣學者根據八項指標得出結論,兩岸已進入「準戰爭狀態」。
岸基部署版「魚叉」飛彈系統
我們先來看看這100套武器的真實戰鬥力,然後再分析美國的對臺策略!
這100套「魚叉」岸防巡航飛彈系統包括100輛發射器運輸卡車,25輛雷達卡車,411個貨櫃。因為一輛車可以發射4枚「魚叉」飛彈,所以這次軍售中的「魚叉」飛彈一共是400枚實彈和4枚演練用飛彈。作為一種進攻性武器,400枚實彈無疑是解放軍的一個威脅。因為不同於戰機需要依賴機場,「魚叉」岸防巡航飛彈可以機動發射,甚至可以偽裝成貨櫃,進行隱蔽打擊。
而就在幾天前的10月21日,美國務院已批准了總額約18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包括「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SLAM-ER增程型空對地飛彈、F-16戰機新型偵察吊艙等。其中「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只是一個幌子,和其配套的不是火箭彈,而是陸軍戰術飛彈,射程可達300公裡,彈頭重500磅。所以,單就射程而言,這種戰術飛彈是「夠得到」大陸海岸的。
「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6日表示,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中方決定採取必要措施,對參與此次對臺軍售的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防務、雷神等美國企業,以及在售臺武器過程中發揮惡劣作用的美國有關個人和實體實施制裁。
自川普上任以來,已經進行了8次對臺軍售。而近期的對臺軍售之所以這麼密集,原因就是美國大選臨近,川普既可以通過賣武器拉攏軍工巨頭,又可以對抗中國大陸,以此來拉票助選。這些措施都是他遏華策略的一部分。如果他的任期能夠延長,很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10月22日,川普與拜登參加最後一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
從美國近段時間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的對臺策略就是「豪豬論」。通過不斷軍售,甚至是打算以租借的方式,讓臺軍獲得F-35隱身戰機,以打造一座「豪豬」般的臺灣島,作為其應對中國大陸的一枚重要棋子。但是兩岸的實力差距這麼大,賣更多武器也無濟於事。與其說是「豪豬」,還不如說是「仙人掌」,因為「仙人掌」的刺下面,一點都不扛「揍」。
所以,既然臺軍不行,在美國國內,的確有「協防」臺灣的聲音存在,白宮前國安顧問博爾頓曾呼籲,把駐守衝繩的美軍移防臺灣。那麼如果美國真的「協防」臺灣,他們會得到什麼呢?首先,肯定會和解放軍發生「熱的碰撞」,美軍戰機雖然在我國沿海一直保持「飛行自由」,但是其依託的無非是島鏈上的幾個基地,而日本和韓國的美軍基地一是數量有限,二來,如果真的「協防」臺灣,他們所依託的港口和機場將不復存在。
而就在前不久,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大陸正在東南沿海地區部署最新型的DF-17高超聲速飛彈。據悉,這種新型超音速武器是給那些幹涉中國內政的外部勢力準備的。所以,想在解放軍「家門口」硬碰硬,美軍會遭遇可怕的後果。
此外,臺當局只是美國政府眾多棋子中的一顆,且地位遠沒有那麼重要。在解放軍實力不斷增強的今天,美軍應當考慮的是如何確保衝繩、關島等基地的安全。小小的臺灣島,美國是不會投入太多的。對於川普政府來說,投入很可能導致負產出。面對解放軍的正義行動,美國政府應該明白,為「臺獨」撐腰只會讓大陸民眾更團結。
DF-17高超聲速飛彈
另據臺媒報導,CSIS(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的亞洲事務資深副會長邁克•格林表示,大陸對臺灣的威脅主要在灰色地帶,而非直接攻擊。面對灰色地帶的最佳反應不是軍事部署,而是透過經貿、外交等手段,讓灰色地帶戰略付出代價。他不認為美國重新在臺灣駐軍有太多助益。所以,他認為美國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手段(經貿,外交),來「幫助」臺灣地區以應對他眼中的「灰色地帶」。
所以,在筆者看來,美國政府不會直接「協防」臺灣地區,在中東打了這麼多年的美軍,早就筋疲力盡。面對疫情、種族矛盾、失業,美國政府精力有限。現代戰爭是多維戰,超限戰,美國政府必然會在外交、貿易、科技封鎖方面加強攻勢。但是,從這次的疫情看看,這個世界已經不是「一超多強」,中國必將復興,祖國必將統一。(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