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奧斯卡是一個人的話,他應該是個70歲的白人。政治立場左傾,為人精明、勢利。擁有良好的品味,同時也是品味的奴隸,但是堅信自己的選擇並未受到任何來自他人的影響,卻在不經意之間把好萊塢每年的選擇變成了一種時尚風潮。他見多識廣,中青年導演試圖在他面前耍任何花招,他都能一眼識破,並且以此自得。但奧斯卡叔叔他畢竟已經老了,只要用他的童年記憶作為武器,幾乎每一次偷襲都能成功。
《愛樂之城》(La La Land)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19萬3057名豆瓣青年給出了8.5分的高分,讓我非常詫異。我們什麼時候向美國輸送過那麼多孩子?這些孩子是在美國生活過多少年?以至於《愛樂之城》這麼一部向好萊塢遙遠過去致敬的影片,也可以在毫無任何共同文化基礎的中國贏得那麼多人心?這一幕仿佛是看見一部描寫紅襪隊的電影在中國遭到狂熱追捧一樣,讓人忍不住地懷疑這些中國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對Ruth的詛咒感同身受?以及這種狂熱的真實來由。
奧斯卡叔叔當然會喜歡《愛樂之城》,那些精巧的用典,恰到好處的暗示,會讓他老人家在壁爐的明滅火光中深陷沙發,想起童年時無憂的歲月,那些如同金子一般的五六十年代。《雨中曲》、《音樂之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何等輝煌!何等璀璨!以至於2001年的《紅磨坊》在極盡絢爛之後,給人的感覺是無盡悽愴。
這一切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能讓奧斯卡叔叔蒼老冰涼的胸膛泛起陣陣暖意的東西,並不能激發起我相同的感受。就像是美國電影裡頻繁出現的老款汽車,每每讓美國觀眾激動不已,哪怕在拍攝21世紀的故事,也必須要出現那種古董一般的汽車,仿佛時間早已經凝固。但我激動不起來,因為我出生在一個自行車大國,根本不存在汽車文化,讓我激動的是鳳凰28寸載重自行車,那是需要全家攢一年錢,憑票購買的黑色精靈。在我的整個童年都無法擁有一輛,我只能得到一輛次一等的飛鴿牌26寸自行車。同樣是鳥,但是鴿子就是鴿子,鳳凰就是鳳凰。
讓奧斯卡叔叔心房泛起陣陣暖流的東西和我無關,所以,《愛樂之城》剩下的部分在我看來極淺。它就是一個純愛故事,去掉歌舞和白人,單是去看那些壯觀的夜景和夜景下的一雙人,《愛樂之城》和一本日本純愛動畫電影沒有多大區別。它和《你的名字》真的區別很大麼?但是,它有《你的名字》那麼美麼?
《愛樂之城》的人物簡單到了二極體的程度。輸入事件,然後得到Yes和No兩個不同的結果,正向Yes,反向No,情感爆發就擊穿。一旦有相遇,結果就只有相愛或者不愛兩種結局。一旦接觸生活,結果就只有堅持理想和妥協退讓兩個選項。整部片子就是兩個結局和兩個選項的組合,我第一次感覺到電影編劇這個活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難。二極體一樣的人物也能夠存在,那些致力於描寫複雜多變人性的編劇真是虛擲了光陰,竟然要去寫《去日留痕》這樣的戀情,竟然要去塑造《走出非洲》裡那樣的角色,竟然可以用密集的對話在《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前》和《愛在午夜降臨前》寫盡了愛情的浪漫、時光的殘酷和人生的無奈。
相比之下,《愛樂之城》是一部極為普通的電影。男主角負責捍衛奧斯卡叔叔對爵士樂的熱愛,女主角負責喚醒奧斯卡叔叔對好萊塢往昔榮光的回憶。臨到結尾的時候,差點就讓觀眾恍然大悟:這根本就不是個故事,男女因為誤會而相識相愛,最後又為了前程各奔東西,故事在哪裡呢?於是,強行用央視的煽情手法來了一段蒙太奇:如果沒有遇見他,我現在會是在哪裡?日子過得怎麼樣,人生是否要珍惜?也許認識某一人,過著平凡的日子。不知道會不會也有愛情甜如蜜?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奧斯卡叔叔在沙發裡淚流滿面,想起了他的珍妮,想起了夜裡的河流,碼頭上的船,橘子味道和中國茶,踢踏舞和黑白膠片,吉他和大麻.在他身邊的黑地裡,是19萬豆瓣青年在輕輕啜泣,Martin趙在漫咖啡想起了他的翠花,Isabella陳在CBD想起了她的鐵蛋,風吹過童年的苞米地,玉米穗拂過剛剛發育的身體,帶來奇異的癢感.
2017年,是奧斯卡的小年。在這樣的年份裡,許多非常一般的影片都會得到提名。而在大年裡,連落選的電影都是《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經典。看完《愛樂之城》,我很像再次溫習一遍《曾經》(Once)或者《初戀這首歌》(Sing Street),相比之下,它們是何等的樸實剛健,洋溢著對音樂純粹的熱愛。
題圖來自:電影《愛樂之城》劇照
槽邊往事和菜頭 出品
【微信號】Bitsea
個人轉載內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特別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曾經》豆瓣評分8.3
《初戀這首歌》豆瓣評分8.3
《愛樂之城》豆瓣評分8.5
這就是為什麼你說《愛樂之城》很一般,就會有一堆人痛罵你沒文化,沒審美的原因。
廣而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