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秋天已然走過了一多半了,冬天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一年之中最乾燥的天氣就是現在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很明顯,過了秋分後,氣候越來越乾燥了,我們能感覺到鼻子幹,嘴幹,嗓子幹。而且這時候也是氣候最多變的季節,早上冷,中午熱,俗話說「三、九月,亂穿衣」,就是對這個節氣最好的描述!
當然,亂穿衣的後果就是……
有很多衣服要洗~
還有,稍微不留神,孩子就感冒發燒了……
今天就聊聊外感引起的發熱怎麼處理。我們提前了解下,省得自亂陣腳!
感冒發燒是很好判斷的,就是除了發熱之外還會伴有感冒的症狀,例如頭疼,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等。
其實可以這樣理解,外感就是外感邪氣,邪氣就要攻擊人體;保衛人體健康的是正氣,有敵人來侵襲,正氣就要迎戰。這就是咱們說的正邪相爭。正氣和邪氣在體表打仗,抵禦邪氣,就會產能發熱,這就是外感發熱。正如《傷寒論》記載「邪氣因入,與正氣相博,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所以,發熱並不一定就是一件壞事。
外感發熱分為風寒引起的發熱和風熱引起的發熱。今天主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燒。
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燒,用清熱解表的治療原則。
寶寶表現為煩躁,不讓人抱,面色發紅,手指放到鼻孔下有燥熱感,流黃鼻涕,舌紅苔黃。
選擇清肺平肝(5分鐘),清天河水(5分鐘),退六腑(5分鐘),捏大椎(20次)的手法。
如果發熱不重,例如37.5~38度這種程度的熱(腋下溫度),可以只用清肺平肝,清天河水的手法。
發熱較重,達到38.5~39度這種高熱情況(腋下溫度),所有穴位都要選擇。
清肺平肝,家長的一隻手固定住寶寶的左手,露出寶寶的食指和無名指,家長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指腹,沿著寶寶的食指和無名指的指腹面,從指根推向指尖。疏風解表,鎮驚除煩。
清天河水,操作時家長一隻手握住寶寶的左手部,另一隻手的食、中兩指面,從腕橫紋推到肘橫紋,自下向上做直推法,就是清天河水。天河水善於清衛、氣分熱,清熱而不傷陰。另外天河水的穴位源流和回歸(走向)也指明了這個穴位的特性,起點在坎宮小天心處,終點在臂灣的曲池穴。八卦中坎宮主水,天河水就是調整源頭的水來達到清熱的目的,有「取涼退熱」的意思,它的清熱力比較平和。
推六腑穴操作時,家長的一隻手握住小寶寶左手腕部,固定住防止寶寶亂動,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或食、中兩個手指的裡面,從肘橫紋推向腕橫紋,叫退六腑或推六腑。能清熱瀉火解毒,善於清瀉營血分熱。適合所有實熱證。
天河水和六腑合用又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
大椎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頸部最高點就是第七頸椎。大椎又叫百勞,能清熱解表,宣肺降氣,安神定驚。(捏大椎,拇指和食、中兩指夾住大椎穴的皮膚,一松一緊交替用力擠壓。)
推拿要用潤滑劑。風熱發燒可以選擇溫開水,還能起到降溫的作用。如果出現發熱不退的情況,上述手法一天可以操作2~3次。
推拿手臂的穴位只推左手。
一定要勤測體溫,孩子的體溫變化很快。因為小孩的神經系統發育沒有完善,大腦調節體溫的中樞也不完善。一但寶寶體溫超過40度,容易發生高熱驚厥,一但出現高熱驚厥的情況,要立即送醫院治療。送醫途中要保障孩子的呼吸順暢,側身,防止嘔吐物嗆入氣管。
現實中很少會出現驚厥的情況,一般不到39度都會服用退燒藥。
一定不要穿得很多,保持孩子既不冷,皮膚也乾爽的狀態就好。
鼓勵多喝溫水,保證小便通暢。
空氣要流通。
飲食要清淡,選擇維生素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孩子發燒後,一點也不耽誤玩,還是玩的很開心,這種情況就不需要太過擔心;
假如孩子高燒的時候,一直很蔫吧,無力的躺著,無精打採的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擔心了。
月齡小的寶寶發燒要及時去醫院,他們的抵抗力很低。
還有就是家長要記得寶寶的溫度,和都做了什麼退燒的措施,避免去醫院的時候醫生詢問病情變化,家長記不住。半夏基本在孩子出現發燒的時候就會在紙上做一個表格,記錄上都採取過什麼措施,例如
時間
體溫
治療方法
結果
15日上午10點
38.9度
5ml美林或者推拿什麼
1小時後降到38度
文|編輯半夏
圖片製作|蛋蛋
漫畫|八歲
圖片素材|千庫網,已獲授權
穴位圖片|紫圖圖書《圖解黃帝內經》
羅博士新書《女性養生三法寶:不生氣,不虧血,不受寒》已經上市,掃描二維碼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