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上面認識的男朋友,幾天時間十幾萬沒有了

2021-01-10 熬潤姬

「探探」上面認識的男朋友,幾天時間十幾萬沒有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設備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特別是手機這個東西,現在我們幾乎每個人都不可缺少。手機的功能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現在出門都不再需要攜帶厚厚的錢包了,在手機上我們也能夠看電影、聽音樂等等。當然手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社交,通過手機我們能夠很方便的和親朋好友相互聯繫,還能結識天涯海角的陌生人,於是便有了「網友」這個名詞的出現。不過說實話,現在很多人有些過度的依賴手機,吃飯時玩手機,睡覺前玩手機,開車時看手機,總能能抓住時間一定要盯著手機看一下,似乎所謂的「網友」總比身邊的朋友更有趣,可是實際上,很多詐騙的出現就是藉助的網際網路來實施的。

最近在杭州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石女士今年38歲,離異的狀態,在杭州一家公司做銷售,她平時就很喜歡社交聊天,上個月她在「探探」上面認識了一個男的,兩人聊得非常投機,不到十來天的時間兩人就互相以「老婆老公」相互稱呼了,兩人平時無話不談,從生活聊到了工作。後來男子看她工作很辛苦,心疼的要帶著她賺錢。石女士一了解,原來男子在玩一種博彩類的遊戲,男子表示自己玩了很長時間,自己在平臺還有認識的人,包賺不賠。於是石女士就開始跟著男子的操作方法開始玩了起來,起初石女士投了1000元進去,還賺了幾百塊錢,後來石女士相繼投入了兩三千,又投了兩萬多元,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石女士賺到了3萬元。

石女士當時也有過懷疑,但是後來男子的動作讓她徹底的相信了這個人。男子將帳號交給石女士,讓她幫忙按照自己的玩法下注,然後又提現。隨後石女士又相繼投入了八萬元,贏了6萬多,可是卻沒有辦法將錢取出來了。此時平臺的客服聯繫了她,表示能幫她把錢取出來,但是因為下注異常需要石女士交138888元的保證金,石女士已經沒有錢了,這是自己的「男友」倒是非常的大方,幫忙墊付了11萬元,另外的28888是石女士自己貸款交上去的。交上錢之後本以為能將自己之前的款項取出來,但是這時候已經聯繫不上這位客服,男朋友也聯繫不上了,石女士這才知道上了當。目前石女士已經報了案。前前後後石女士一共投入了11萬元,其中4萬元是網上貸款來的,而其他的都是自己的存款和向朋友借的錢。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我們網上交友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都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這面都沒見過怎麼能夠輕信他人呢?各位小夥伴你們對這件事怎麼看?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你男朋友知道你玩探探嗎」
    「也沒有,前幾天他們搬來的時候,我幫忙照看了一下狗狗。」「這樣,他們感情好嗎」 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問這種問題,但是也沒多想,回答說:「看起來很好吧,怎麼了嗎」 小哥哥尷尬地笑了笑說沒啥,隨便問問。 他洗完澡出來,朋友就說要走了,說約了小姐姐去酒吧,他就說哪來的妹子啊才這麼一會,朋友就把探探給他看了,還問他騷不騷氣。 看到那個照片的時候,他都楞住了,這不就是隔壁剛搬來的那個女生嗎,不是有男朋友嗎。
  • 探探:失戀也沒什麼大不了,對的人一直都在來的路上
    情人節那天,我偷偷過去找我男朋友,發現他竟然跟其他女孩子在一起。就這樣,我狠狠打了他一巴掌,並且跟他分手了。雖然分手這兩個字很容易說出口,但是失戀的陰影卻一直纏繞著我。還好,我在閨蜜介紹下得知探探。失戀的陰影沒那麼容易釋懷,所以下載探探之後,我並沒開始用,反而什麼事情都不想做。
  • 刷探探的人到底在刷什麼?
    我們最終承認了一點,無論是約什麼,社交網絡的確讓兩個渴望在一起的人能夠更方便地認識。其中一個軟體叫「探探」。人們在上面奉行著非常極端的「快速相識」原則,因此把社交時代的複雜特點展現得格外極致。我們採訪了幾十個使用「探探」的人:他們在陌生人交友軟體上到底在做什麼?找到了什麼?
  • 在APP探探上找一個男朋友靠譜嗎?網戀也有靠譜的時候
    「你要不要下載個探探,來我們加個好友吧」舍友笑嘻嘻的趴在我桌上,「前幾天我下載了個,感覺挺有趣的,我來給你找對象啊!哈哈哈哈哈哈」她挑著眉毛笑的那叫一個賤啊。「哎呀你又在上面認識一些什麼狐朋狗友啊,不要不要,不要又拉我入坑哦。」
  • 「我又在探探上找到了男朋友」
    像這樣的社交軟體還有很多,如「跟隨靈魂找到你」的soul、「有的想法不記錄就會被忘記」的脫水、「帶你找到生命中的那個人的」的探探、「陪你一起看」的微光……
  • 「探探」上交往「香港男朋友」 廈門女子被騙走30萬元
    東南網4月24日訊(本網記者 劉瑋 通訊員 洪恆亮)交友軟體「探探」上認識的「香港男友」,不僅承諾會儘快辭職來廈娶她,還利用自己「金融工作者」的經驗,帶著她一起「賺錢」。就這樣,短短兩個月的相處,袁女士就被騙30萬。
  • 我在探探上面刷到了前女友
    刷完朋友圈感到一陣百無聊賴,於是我打開了n年沒用過的探探。「現在的小姐姐個個都這麼好看啊......」我一邊右滑,一邊忍不住感慨。劃著劃著,我嚇了一跳道:「臥槽,這不是Elena麼!」Elena是我前女友的名字。我揉了揉眼睛,不會錯的,這被狗啃過的劉海,怎麼p都明顯的嬰兒肥,絕-對-是-她。問題來了,要不要右滑?
  • Tinder/探探/陌陌/Soul,到底啥可以幫留學生交朋友?
    我對於 Tinder 的用戶量也深有感觸,因為我在上面幾乎刷到過我們班裡所有的外國女生,也會跟她們 like 一下彼此,就當打個招呼:「 原來你也在這裡。」或許也是因為 Tinder 出現時間早,遍布的國家多,我在上面刷到的基本都是外國人,亞裔少且基本都是韓國人、日本人和ABC。
  • 探探交友卻被騙子67萬「探探」還能探出真感情嗎
    2019年6月24日,徐女士到紹興相信很多小夥伴們都知道「探探」這個交友平臺,他曾經火爆全網,是年輕人必備的交友軟體,軟體卻讓別有用心之人用來詐騙。諸暨城中派出所報案,她說自己在「探探」交友平臺上認識一個人,給了他67萬餘元。講起這個過程,民警和她自己都覺得荒唐。2019年1月初,徐女士在「探探」上認識了許某,兩人共同話題較多,相聊甚歡。
  • 「探探」認識「特警」男友 4女子被騙財騙色
    探探認識「特警」男友 4女子被騙財騙色    常報全媒體訊 交往半年的男友突然「死亡」,還欠著3萬多元未還,金壇女子施某懷疑其中有詐而報警。警方調查發現,該男子不僅使用假名假冒特警,還同時交往了包括施某在內的4名女子,騙財手段如出一轍。近日,犯罪嫌疑人孫某被移送金壇檢察院審查起訴。
  • 探探和陌陌哪個靠譜 探探和陌陌哪個更好用
    探探是一個基於大數據智能推薦、全新互動模式的社交App。那麼探探和陌陌哪個靠譜?探探和陌陌哪個好用?一起來看看吧。 陌陌的使用者可以通過陌陌認識附近的人,免費發送文字消息、語音、照片以及精準的地理位置和身邊的人更好的交流;可以使用陌陌創建和加入附近的興趣小組、留言及附近活動和陌陌吧。
  • 我在探探上跟3個脫單困難戶聊了聊
    高中三年,我送了她三個月,因為後來她有男朋友了,我不好意思再送她。直到今天我都有點後悔,後悔自己明明喜歡卻不敢表達。我所有的勇氣加起來,都沒有到跟她表白的程度。我只敢邀請她上車,穿過街道,穿過晚風,穿過她家路口的拐角,在拐角停下,目送她回家。你可能很難想像,後來大學四年,我還喜歡著她。
  • 女孩能玩探探,源於百年前一段「男女社交公開」的爭論
    但是我真懶得撒謊,明明就是網絡上認識的。」為什么女孩這麼介意自己通過社交軟體認識男朋友這件事?同樣是使用社交軟體認識伴侶,為什么女孩的思想包袱比男孩的更重?其實也不難理解。在社交這件事上,女性獲得自由其實還不到一百年。
  • 女性思維做產品,解碼探探做社交背後的棋局
    上面那位95後女同事在探探上認識過2個男朋友,雖然沒有到結婚的程度,但著實是她喜歡的類型。也許正因為這種從女性思維做產品的設計邏輯,探探上的女性用戶非常活躍。潘瀅介紹,在探探平臺上,儘管男性的右滑率比較高,是60%,女性右滑率6%,但女性日均滑動照片次數為300次,而男性的滑動次數是200次——女性比男性的滑動次數要多一半。
  • 比起說玩探探上癮了,其實我是對新鮮感上癮了.
    同事們叫我探探藝術家。催稿的時候會開玩笑說,「別玩探探了快寫稿」,選題會上也調侃「探探上認識了什麼新的人嗎,講來聽聽。」我知道大家對探探嗤之以鼻,也不辯解,因為我不愛設置界限。他介紹自己的兩個朋友,說:「這個是我在 ins 上認識的博主 Joey,這是我在攝影群裡認識的 Sam。」向他們介紹我的時候,他說:「這是我一個朋友。」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我的名字。
  • 探探上的奇葩好友:我不信沒有Cue到你!
    "啊……是因為探探,我每天都會刷探探,在探探上我提前看盡了人世間的林林總總。""原來如此,我這裡有一本《佛系青年的自我修養》,原價10元,現在99折賣給你如何?""呸!我指的是探探上奇葩好友太多了好嗎?我才不要佛系,我要吐槽!"
  • 探探上的愛情:疫情中相依為命,520領證結婚
    這段感情,要從探探上的一次「陰差陽錯」說起。  凱凱與丸子在社交平臺探探相遇,卻沒有上演以往愛情故事中相見恨晚的橋段。「當時上探探,原本是想給公司招聘合適的員工,探探上從事銷售的年輕人很多,一對一溝通很有效率,於是就繞開了招聘網站。沒想到的是,員工沒有招到,卻遇到了今天的妻子,早知道我應該把照片美顏了。」
  • 交友軟體實測:探探找不到男朋友,但閒魚可以.
    很多人想去嘗試這些軟體,但又怕花太多時間,於是,我們找了幾個小夥伴,一起當「臥底」,測評了一些交友app以及各種帶有社交屬性的平臺,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總體來說,探探上的有點像「速食主義」的交友方法,大家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純工具,目的還是面基。
  • 探探背後的產品邏輯:為年輕人打造社交新陣地
    在東方文化中,熟人社交的特徵是沒有距離感,進而造成社交壓力,於是我們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 ,但又開個「微博小號」在展示自己。  探探帶來的適當距離,反而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自然、主動,在無形中放下了對彼此的心理防備,對衝了那些讓我們覺得複雜而現實的社交法則,給彼此一個平等的、建立關聯的開篇。
  • 線下社恐,線上「蹦迪」,探探背後的95後社交圖譜
    前幾天,一位剛認識沒多久的朋友想組個局,請子超一道參加。在邀約之前,他小心翼翼地問我「你社恐嗎」。我先是一愣,緊接著回了一句「不會」,之後就順利達成了周末小聚的目標。 和他聊完,「社恐」這個詞就在我腦子裡盤旋,這種感覺就像到了一家火鍋店,服務生先問大家「有忌口嗎?」、「能吃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