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知曉》真實故事改編,母親拋棄四個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2020-12-21 素心文苑

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餓了很多天的兒童 ,此事引起了很大反響 ,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是枝裕和那時剛大學畢業,看了這個報導後被擊中,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於是以這個事件為原型編寫劇本。事隔十五年之後他才決定開拍這部電影,可見他對這部影片的重視度和用心。

2004年8月7日《無人知曉》在日本上映,是枝裕和將轟動一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該片入圍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豆瓣的評分更是高達9.1分,影片票房與口碑創下雙贏。

縱觀是枝裕和所有的影片,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在《無人知曉》中,他將鏡頭對準那些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在《比海更深》中他將鏡頭對準老無所依的獨居老人;在《小偷家族》中,他又將鏡頭對準那些在社會邊緣掙扎生存的底層人物。他的關注點始終在孩子,老人身上,他用電影為那些弱勢群體和底層人物發聲。

一、《無人知曉》影片背後的真實原型「西巢鴨棄嬰事件」,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無人知曉》是根據日本當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改編而成,然而,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1988年,女主和不同男人生下五個孩子,有一個孩子出生後不久便死了,女主將屍體用塑料布包起來藏在家中柜子裡。

幾個孩子並沒有讓女主定下心做一位負責的母親,她常以工作出差為由去約會其他男子。女主每次離開,都是長子照顧年幼的妹妹們,給她們買菜做飯,換尿布,洗衣服,深夜去便利店買打折的食品充飢。

後來,女主與情人同居,深知孩子會成為拖油瓶,留下地址和錢財便走了。長子繼續負責照顧妹妹們,期間結識了經常出入便利店的不良少年。與二人結為朋友,經常叫他們來家中玩耍。最小的妹妹因為偷吃二人的食物被毒打致死,長子也參與了毒打妹妹事件,後將妹妹的屍體丟棄。

最後因為鄰居的舉報,這個事才暴露出來。母親因為遺棄孩子被判刑三年,緩刑四年,長子因傷害妹妹致死和棄屍被送到了少管所。

真實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比電影更殘酷。是枝裕和是溫情的,他沒有直接照搬殘酷的事件,而是經過二次加工,為我們呈現了《無人知曉》這部優秀的影片。

在《無人知曉》中,我們可以看到被裝在行李箱中的妹妹小雪和弟弟茂不僅不埋怨,還會覺得好玩。母親離開後,四個孩子也沒有不開心,他們歡快地奔跑,玩耍,笑著鬧著,孩子們越是歡樂恰恰襯託出電影內核的絕望。

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沒有特別大的情節反轉與矛盾,也沒有濃烈的情緒起伏,反而是那些細微、細膩的呈現更打動觀眾。

《無人知曉》中,大兒子明在母親走後擔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他渴望上學,渴望交到新的朋友,可是卻只能在家自己學習,看書。後來,房租費拖欠,水電費因久久未交被停掉,沒有錢買食物吃。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掉過一滴淚,妹妹死後,他親手埋葬時手不停地顫抖,這個細節真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是枝裕和對細節的把握更是精湛,影片中沒有刻意交代母親分離的時間,而是從一些細節去說明。長長的蠟筆變成了手指頭大的蠟筆塊兒,完好的鋼琴擺件缺失了一條腿,曾經整潔乾淨的家變得凌亂不堪,臭味襲人,妹妹死的那天,母親剛好寄來了錢和信,多麼諷刺。

二、從《無人知曉》談一談日本的「棄子」文化

《無人知曉》是反映日本「棄子」文化的典型代表,四個孩子被父親拋棄,母親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也離開了他們,留下他們面對沉重的生活。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地震和各種自然災難日常化,使得這個民族的人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沒有像中國人這樣生活在「地大物博」裡紮實的安全感。「棄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誕生。

關於日本「棄子」文化,又不單單是指父母拋棄孩子,也有被家人拋棄的獨居老人,被社會拋棄的流浪漢等等。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將「棄子」文化融入到了他的電影中。《無人知曉》裡被父母拋棄的四個孩子,《比海更深》裡渴望兒子常常回來的獨居老人,這兩部影片皆反映了日本的「棄子」文化。

到了《小偷家族》裡,這種「棄子」文化被全面地融入到一個影片中。被家人拋棄的老人,被父母拋棄的援交少女,被父母拋棄的孩子,被母親虐待的小女孩,被社會拋棄以偷盜為生的小偷家族成員們。

我也是看了是枝裕和的這些電影,才注意到日本的「棄子」文化。實際上,不光是日本,在中國也存在,父母拋棄殘疾或智障的孩子,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孩子和老人。

「棄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日本電影文化現象,我們在觀看影片的時候,也該反思如何避免這種「棄子」文化在中國盛行。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該將它丟掉。尊老愛幼又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人類敬重自己的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孩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去的一天。

在《無人知曉》中,孩子們和死亡是一個特殊的元素。妹妹的死亡並不是終結,因為其他三個孩子還得繼續生存下去。年幼的哥哥沒有流淚,也沒有沉浸在悲傷中,他牽著弟弟妹妹的手,繼續邁向明天。

其實,死亡和孩子是是枝裕和影片中的相同元素。他表示:經歷了生離死別的人們,是如何看待生命,看待死亡,化解情緒,還有如何繼續活下去。

逝者已逝,活著的人通過追念逝者來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想,這大概就是影片的深意。《無人知曉》中,妹妹的死亡讓哥哥思考生的定義,母親的離開迫使他扛起生活的重擔,從始至終,他都沒有掉過一滴淚,他必須堅強。

三、從《無人知曉》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社會關懷

在《無人知曉》這部影片中,主要的角色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們,這就很考驗導演的能力。據說,這部影片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這段時間裡,導演是枝裕和幾乎和片子裡的孩子們朝夕相處,不僅指導他們拍電影,生活上也是呵護備至,有時候還會像個大哥哥一樣,陪孩子們到公園去玩。

雖然主角都是孩子們,但導演用反諷的方式進行了鮮明的對比,這也印證了是枝裕和是一個具有社會關懷的導演。

被母親拋棄的四個孩子雖然都沒上過學,但品行端正。明,渴望上學和交朋友,在家裡會獨自學習,也會去便利店看書。京子喜歡彈琴,一直想攢錢買琴。小雪喜歡畫畫,用畫筆表達內心的情感。喜歡玩具,總是笑哈哈的。

四個孩子被父母拋棄,但他們並沒有拋棄自己。哪怕生活艱難,哪怕是吃便利店即將過期的食物,也絕不會去偷盜行騙。

一直以來,在大家的潛意識裡,覺得沒有父母陪伴和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孩子一定品行不端。

是枝裕和打破了我們的這種認知。用反諷的方式進行了鮮明對比。正在上學的兩個不良少年在便利店偷東西,還陷害他人,慫恿明偷東西,明堅守住了本心。

是枝裕和沒有主觀地加以指責,而是呈現在觀眾面前。不禁引人深思,接受教育的孩子就一定品行端正嗎?答案是不一定。

是枝裕和是溫情的,賦予了四個孩子良好的品行,是枝裕和又是冰冷的,將生活的重擔壓在稚嫩的孩子身上。

最令人心痛的是該影片改編自真實的「西巢鴨棄嬰事件」,要知道,現實往往比電影殘酷很多。

《無人知曉》的大獲成功讓人們關注日本「棄子」文化,想要杜絕這種現象,靠一部電影是遠遠不夠的。

正如是枝裕和所說:我是沒有抱著改變世界這種目的來製作電影,也完全沒有打算提供什麼特效藥,不如說,我是在做些好吃的,以此來提高觀眾們對待多種事物的免疫力,讓觀眾們不會生病。

的確是這樣,一部電影並不能改變日本「棄子」文化的現象,但它可以是一種警醒。

《無人知曉》他們是一群住在「棺材」中的孩子,無人知曉的生活,宣告了她們無人知曉的生命。

相關焦點

  • 《無人知曉》——有一種女人,永遠不配被稱為母親,真實事件改編
    媽媽早已經拋棄了這個家,四個孩子靠著她最後留下的一點錢艱難度日,沒有水沒有電,今天吃完的泡麵,要留著明天繼續拌飯,在水電停用通知書上進行自己喜歡的繪畫,渴了只能從公園裡偷水,把自己摔死的妹妹埋掉……這所有的一切,都無人知曉。
  • 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無人知曉》,一個被美化的殘酷故事
    《無人知曉》是枝裕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一部電影。主要內容是講一個叫福島惠子的單身母親,生養了四個小孩,分別是十二歲的長子明,十一歲的女兒京子,五歲的兒子茂,以及三歲的女兒小雪。這四個孩子,來自四個身份不明的缺席的父親。1988年一月,母親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四名子女。
  • 電影《無人知曉》,由真實事件改編,一個殘酷壓抑的故事
    《無人知曉》是於2004年上映的電影,根據1988年轟動全日本的真實事件——東京西巢鴨棄嬰案改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母親遺棄了4個孩子,12歲的長子明被迫承擔起家庭重任,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的故事。整部電影很平淡,沒有起伏的激情,沒有泣不成聲的煽情,但又透露著對現實生活的思考。
  •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媽媽自私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家庭現實題材代表作品之一,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是導演潛心15年的傾心之作。影片講述了一位單身媽媽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獨自尋找幸福,孩子們相依為命並釀成悲劇的故事。
  • 豆瓣9.1分的是枝裕和經典影片《無人知曉》:四個留守兒童的生活
    然而,有一天母親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突然留下20萬日元現金和一封簡短留言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四個孩子開始了無人知曉的悲慘生活。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和戲劇衝突,而是用生活流的方式,還原了孩子們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獨自生活的艱難,以及每個孩子在失去母親之後的心理狀態。
  • 有種存在叫《無人知曉》,傷感的真實故事改編
    影片《無人知曉》是很特殊的一部作品,導演採用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真真切切的關注了四個孩子的成長,蒼白、壓抑、平靜,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局,一種無處宣洩的悲哀,有種存在叫做無人知曉。影片講述了四個不知道爸爸是誰,媽媽丟下他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只留下一位哥哥照顧一位弟弟和兩個妹妹。
  • 《無人知曉》:生而不養,是母親的責任,也是孩子的悲哀
    而她們的媽媽丟給14歲的長子20萬日元後,就拋棄了4個孩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剛畢業不久的是枝裕和,便把這個事件改編成了劇本,直到15年後他才拍成了電影《無人知曉》。這部影片也成就了柳樂優彌(長子 福島明),讓他成為了坎城電影節最年輕影帝(14歲)。
  • 日本電影推薦《無人知曉》: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
    看了最近上映的《何以為家》影片以後,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兩部電影都是通過講述兒童與父母責任的故事來映射殘忍的社會現實,同樣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無人知曉》是由日本是枝裕和工作室製作,Cine Qua Non發行的141分鐘劇情影片。
  • 《無人知曉》來源於真實事件西巢鴨棄嬰案,現實中更殘忍,揪心!
    小編在以前發布了一篇讀後感,是關於電影《無人知曉》的,棄嬰事件,大概情節就不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前幾天網友評論那篇文章,小編知道了1988日本西巢鴨棄嬰案,emmmm,電影《無人知曉》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且是根據小編剛剛說的1988日本西巢鴨棄嬰案改編的,真實事件更為殘酷。在1988年的夏天,東京巢鴨署的署員接到轄區內一個房東報警,有套外租公寓欠租金多月,又找不到大人,只有小孩。
  • 四個孩子說笑著走在陽光下,走在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近來比較有耐心和勇氣點開一些看起來叫人想敬而遠之的電影,而且我發現這些高分電影往往看不到20分鐘就可以完全進入劇情並且被吸引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內容簡介透露出這是個悲慘的故事無疑,為此找片時我一次次跳過,但等真正看完,卻發現並非是我預想中的樣子。
  • 電影《無人知曉》極冷靜的鏡頭,講述的是極度殘酷的故事
    花了一晚上看《無人知曉》這一部電影,心情也壓抑了整個晚上,是枝裕和講述了被母親遺棄後四個小孩相依為伴的故事,鏡頭冷靜得仿佛不透出一絲感情,唯一一次的情感宣洩是兩人把小妹妹的屍體埋了之後回家,配著難得的背景音樂,讓人有種要流淚的衝動,但即便是這種衝動也是節制和收斂的。
  • 一部讓人心痛的電影《無人知曉》,片中孩子的命運讓人唏噓
    看了《無人知曉》這部電影,聽說小男孩得了坎城最小影帝看的。導演很懂得無聲地暗示時間的推移,褪色的指甲油,慢慢生長的嫩綠植物,孩子們越髮長的頭髮,還有爬上他們衣裳的破洞和汙垢。狠心拋棄子女的母親有多殘忍自私不得而知。雖然是壓抑的題材,片中卻沒有很激烈的情緒表現。
  • 在家看了一部日本電影《無人知曉》
    先說一下這部電影的內容吧,大概就是講一個母親在自己的人生中先後跟不同的男子非婚剩下四個子女(長子、長女、次子、幼女),因為是非婚狀態,無法上戶籍,母親一人獨自養活四個孩子,也無法供養他們上學。母親常常帶著他們在東京四處搬家,因為沒有戶籍,除長子外的三個小孩也被要求不得出家門,平時母親工作,長子福島明就擔負起「家長」的職責,買菜做飯,照顧弟妹。
  • 芥末片場 | 無人知曉的少女之死
    電影原型: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被媽媽拋棄的渾身髒兮兮的兒童,引起社會巨大反響,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雖是悲劇,但影片中沒有悲傷的音樂渲染,也沒有過度煽情的臺詞和強烈情緒的表達,僅是細膩平緩地展現四個孩子在被媽媽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卻足以讓人記憶深刻。
  • 豆瓣9.1,日本真實事件改編!4名被遺棄的孩子不為人知的經歷
    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好一連歡樂了N多期今天小汙要對不住各位小夥伴了前方扎心預警淚點低的寶寶請準備好紙巾這是一部一直想講但是始終沒太敢碰觸的電影一部日本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片無人知曉上映日期: 2004-05-13(坎城電影節) / 2004-08-07(日本)又名: 誰知赤子心(港) /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臺) / Nobody Knows / Dare mo shiranai該片改編自日本曾轟動一時的「西巢鴨棄嬰事件」早在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
  • 《無人知曉》:豆瓣9.1分神作,真相遠比電影中的情節更為殘酷
    日本電影《無人知曉》是根據1988年日本西巢鴨公寓的棄嬰事件改編。一個母親領著同父異母的幾個孩子瞞著所有人在租住的公寓裡生活,這幾個孩子的父親各不相同,母親對外聲稱自己和長子生活在一起,丈夫去世了。隨後又秘密地將剩下的孩子領進公寓,包括小兒子的屍骨。
  • 豆瓣9.1《無人知曉》的生與死,孩子只能寂靜的絕望
    這部電影便是《無人知曉》。影片主要講述了四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後,獨立生存的故事。他們最大的才13歲。沒人知道。他們來自哪裡,如何生存,何時凋謝。然而她卻對外謊稱自己的丈夫在海外工作,只和長子住在這。茂和雪是被藏在行李箱裡,偷偷搬上來的。待深夜無人,明才能去車站把京子接來。除了明可以外出採購外,其餘三個孩子只能安安靜靜待在家裡。
  • 金獎電影:無人知曉,豆瓣9.1,永遠不敢看第二次的電影,太扎心
    有一些孩子生來就不曾被善待,他們在夾縫中艱難的成長,卻無人知曉。今天就給大家帶來這部悲愴的電影《無人知曉》。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根據1988年東京西巢鴨棄嬰真實事件改編,曾兩度入圍坎城電影節,豆瓣評分9.1。絕對是你觀看之後久久難以忘懷的電影。在日本深夜的電車上,一位蓬頭垢面的少年溫柔地撫摸著眼前的紅色行李箱,裡面似乎是很重要的東西。
  • 《無人知曉》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我回想到,在十多年前是枝裕和導演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無人知曉》也有一位不稱職的母親深夜的大巴上,12歲的阿明小心地扶著行李箱,因為裡面裝的正是他的妹妹小雪和弟弟小茂,他陪同著媽媽一起來拜訪房東,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把房子租給有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所以母親只好用這個辦法來隱藏真相
  • 《無人知曉》用最平淡的語調,講一個最悲傷的故事
    電影《無人知曉》沒有太多悲劇色彩的鏡頭,平淡的日常卻透露著他們的可憐,內心無聲的吶喊永遠不會結束。平淡地講述著一個本該聲嘶力竭控訴的故事,痛,鎮痛。哎,看完現在心情好沉重,說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現實總是那麼殘酷,看到後面總感覺會發生什麼事,沒想到小雪摔倒,好可愛,好乖的孩子,大的小孩不想去福利院,因為怕分開,但其實我是想讓他們去福利院的,不然後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