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的是枝裕和經典影片《無人知曉》:四個留守兒童的生活

2020-12-21 阿黛小姐

我是阿黛,相逢即緣,別忘了點擊關注哦。

《無人知曉》裡的四個孩子

作者:阿黛小姐原創

圖片:網絡及部分自己手機截圖

前言

2018年,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登頂坎城,成為繼黑澤明、衣笠貞之助、今村昌平之後的第四位榮獲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

他先後七次徵戰坎城,五次入圍,在十幾年的歷程中,他以紀錄片般的鏡頭,緩慢而克制地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完整家庭,一次又一次的死亡。

今天,我們通過是枝裕和的成名作《無人知曉》,看是枝裕和的家庭觀和死亡觀,從冷靜的細節中去揣測現實殘酷背後的一絲絲微弱的希望之光。

是枝裕和

西巢鴨棄嬰事件與《無人知曉》

影片《無人知曉》改編自1988年轟動一時的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在一所租住房裡,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而又飢餓不堪的兒童,此事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這讓當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是枝裕和心情無法平靜。於是,是枝裕和以此事為原型寫出了《無人知曉》的劇本,並在時隔十五年後開拍,歷時一年五個月才將作品最終拍攝完成。

影片開頭講述了一位年輕的媽媽惠子帶著自己的12歲的兒子明搬到了一個新的城市,她對房東說自己的丈夫常年在海外工作,自己與兒子兩人生活。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除了明之後,惠子還有三個「黑戶」小孩:京子、茂和小雪,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甚至連母親自己都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

平日裡,母親在百貨商店的櫃檯工作,年僅12歲的長子明負責照顧弟弟妹妹的生活。一家五口的生活,逼仄慌亂而又帶有溫馨。然而,有一天母親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突然留下20萬日元現金和一封簡短留言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從此,四個孩子開始了無人知曉的悲慘生活。

影片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和戲劇衝突,而是用生活流的方式,還原了孩子們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獨自生活的艱難,以及每個孩子在失去母親之後的心理狀態。是枝裕和用克制而緩慢的長鏡頭,聚焦四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孤獨等待,細膩中讓人充滿窒息的疼痛感,但也釋放了一點點的溫情和希望的光。

大概是因為真實案件太過慘烈,是枝裕和在影片中進行了改動。尤其是對小雪之死的溫情處理,讓觀眾看後更加欲哭無淚。

正如是枝裕和在自己的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所說:「我想電影應該儘量不言及悲傷和寂寞,而把那份悲傷和寂寞表現出來。」

小雪

失控的家庭:家庭靠血緣維繫還是靠歲月?

所謂家庭觀,就是家庭價值觀,可以說是個人對於家庭事務所抱有的一種觀點、態度或信念,也是一個評價家庭意義與目的及理想家庭的標準,並影響著個人經營家庭生活與家庭相關事務的決定。(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我們知道,日本的價值觀以強調集體主義為核心,個體依賴於集體之間的相互扶持,因此日本的家庭觀念很重。同時,在家庭中父權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是枝裕和曾說:家庭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說故事方式。正因為如此,是枝裕和的電影大都有一個共同標籤——不完整家庭。

在《無人知曉》中,導演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典型的不完整家庭:單親媽媽、未知並缺席的父親、四個同母異父的孩子,甚至最後連母親都再也不回來了,只剩下四個孩子還繼續留在出租屋裡,延續家庭這種形式。

這種不完整的家庭折射出了社會的癥結,但這並非是是枝裕和的著力點。他更願意探討的是家庭解散之後的失控狀態:長子明帶著三個弟弟妹妹艱難求生,在求生過程中,各自依靠,但又各自孤獨。家庭這種原本具有庇護功能的社會組織,無法為孩子提供任何成長的助益,相反讓孩子卻承擔了成年人的痛苦、無助。

很多人看完影片之後,紛紛譴責惠子作為母親的自私,但是她真的是如此不堪嗎?是枝裕和刻畫這樣的單親家庭難道僅僅是為了批判母親的自私、父親的缺席和社會的冷漠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

母親惠子

從家庭責任的角度來說,惠子是自私的,但她也是愛孩子的。並且,孩子們也都愛著她。她會晚歸,但也會給孩子帶回來壽司,會給京子塗指甲油,會陪明學習,會給小雪梳頭髮,會給每個孩子帶禮物。我想,我們都不會忘記,當茂和小雪從行李箱裡鑽出來,惠子開心大笑的模樣。

當她拋棄孩子後,明知道她有新家,也倔強地掛掉了她的電話,但內心深處他依然期盼這個自私的母親回家。即便明跟弟弟妹妹說母親再也不回來了,京子還是不捨得賣掉母親的衣服。小雪死前站在椅子上遙望,不正是遙望母親何時歸來嗎?

正是因為母親的存在,給孩子們帶來過幸福,所以孩子們才守著這份愛的記憶,不願意放手。

這種解體的家庭很悲傷,所以才讓每個人都渴望。惠子的出走,不也是嚮往組建完整的家庭嗎?

個體最終面對的是社會倫理的困境和內心世界的矛盾,而是枝裕和破碎家庭生活的表達背後,暗示了人們普遍的生存環境的異態。

對於是枝裕和來說,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最貼近孩子的自然狀態,因此他不再探討家庭崩塌的原因,而是呈現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從而解答家庭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

家庭到底是由血緣關係締造的,還是由歲月凝聚相互報團取暖而形成的呢?是枝裕和一直在找尋答案。

次子 茂

由死感生:死亡之後,生者如何生活?

日本是一個尚死的民族,這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也非常常見。比如《無人知曉》裡,小雪的去世;《海街日記》裡一開始的死亡鏡頭;《一下場,天國》更是花費了大量篇幅直接面對生死。如此熱衷於死亡主題的講述,是因為是枝裕和有自己的生死觀。

生死觀是指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生觀的一種具體表現和重要組成部分。生與死是一切生命產生、存在和消亡的自然過程。但作為社會化了的人,則有一個如何對待生死的問題。不同的人生觀,對生與死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評價,從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觀。(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受到我國古代思想的影響,日本也是一個熱衷於探討生死的民族。他們崇尚如櫻花般燦爛地死去,因此對死亡有一種崇高的儀式感。

是枝裕和在影片中多次表達死亡主題,但他不是為了討論死亡是另一種開始,而是重點表達活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由死感生,關注生存者在經歷了親人死亡之後的情感狀態,旨在挖掘他們的傷感背後,在生活道路上活下去的希望。

「雖然悲傷,還是要擠牛奶」,在是枝裕和看來,正是死亡帶給生者的成長。

相比沉湎於死亡中,是枝裕和更願意走向未來,聚焦於生者如何擺脫過去的情感紐帶以建立新的關係

自始至終的明的球鞋

《無人知曉》中,將故事的殘忍和悲傷推向高潮的是小雪的死。

一次意外,小雪從凳子上摔下來,之後因為無錢醫治而死去。面對小雪的死亡,所有的孩子都不曾掉眼淚。明靜靜地觸摸著小雪的小手,就像她活著一樣。孩子們把死去的小雪放到來時的行李箱裡,還有她心愛的布娃娃,還有她愛吃的巧克力。

明和紗希帶著行李箱,帶著行李箱裡的小雪,在黑夜裡把她埋葬在飛機場周圍的草地裡。看飛機,是小雪的生前願望,明幫她在死後實現了。

最絕望的鏡頭是埋葬完小雪之後,明和紗希在電車上靜靜地坐著,渾身泥土,兩眼呆滯,被拋棄的孩子和被拋棄的孩子去拋棄另一個孩子。正如突然響起的那首音樂《寶石》裡所唱的那樣:

即使在深夜裡向天空提問也只有星光閃耀罷了只是流向從心裡溶解而出的黑色湖泊天使會再度向我回眸嗎?我的心是否得用水洗淨?波浪在終於抵達的冬季風中搖擺引誘我步向黑暗帶著像冰一般枯萎的眼眸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散發惡臭的寶石從心底滲岀的黑暗天空今晚只有星星閃爍姍姍來遲的春光讓人深深吸了一口氣帶著像冰一般枯萎的眼眸我逐漸成長沒有人可以親近散發惡臭的寶石

故事並沒有隨著小雪的死亡走向結束,而是依然不動聲色地平靜地向前流動。明、京子、茂和紗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裡乞討,抬頭望了一眼頭頂的飛機,那是明對小雪的思念。

思念不是生活的主題,生活的主題是如何生活下去,就像電影結尾,四個孩子走在日光下,至於未來如何,命運如何,無人知曉。

在細節中凸顯殘忍和希望的微光

在影片《無人知曉》中,是枝裕和的鏡頭如紀錄片般緩緩移動,面對母親離開,面對被拋棄,面對死亡,所有的孩子沒有激烈的情緒,而是通過真實的時間來還原生活真相。更難能可貴的是,導演是枝裕和沒有過多地幹預,沒有化作正義天使去指責母親的失職,不評價,往往是最高貴的人文關懷。

因為盲目和絕對的批判是無法孕育出答案和真相的。

作為導演,與其執著地追求是非對錯,不如真實地再現生活本身。因此,他持續不斷地創作出能體現文化多樣性的微小的故事,在細節中闡發生活的殘酷和一絲希望之光。

是枝裕和,絕對是一個喜歡用細節來講故事的人。

他說:「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這正是戲劇性之所在——在於細節。」

在《無人知曉》中,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導演不厭其煩地對孩子的手部和腳丫進行特寫,通過手和腳的細節展現人物內心的起伏波動。

明觸摸裝有小雪屍體的行李箱

比如,明在電車上扶著裝有小雪屍體的行李箱時,手一直在輕輕抖動。在埋葬小雪時,手依然在抖動。不斷出現的抖動的手,折射了明內心的恐懼,他還是個孩子,面對死亡的第一直接反應,並不是悲傷,而是恐懼。

比如,明的朋友慫恿明去偷東西時,明緊握著雙手,汗珠從手上划過,這就提醒了明作為一個孩子渴望擁有朋友,想要珍惜和討好來之不易的兩個朋友,但又無法違背良心做出偷竊的行為,因此內心的煎熬和糾結可見一斑。

比如,京子在彈琴時,豎起的腳丫。小雪在畫畫時,豎起的腳丫,都是她們內心歡快的體現。

京子的腳

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大量的細節來展現失去母親後,四個孩子的生活變化:明的球鞋越來越髒、孩子們的頭髮越來越長、地板上的指甲油逐漸褪色、小雪用來畫畫的越來越短的彩筆頭、桌子上越來越少的硬幣等等,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時間的流逝,和孩子們在漫長生活裡熬過的一寸寸的時光。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但不變的是再也不會來的母親,是孩子們無人知曉地活著,無人知曉地痛著、愛著和希望著。

影片結尾

我是阿黛小姐,歡迎大家關注哦。

相關焦點

  • 《無人知曉》真實故事改編,母親拋棄四個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愛情
    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餓了很多天的兒童 ,此事引起了很大反響 ,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是枝裕和那時剛大學畢業,看了這個報導後被擊中,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於是以這個事件為原型編寫劇本。
  • 是枝裕和《無人知曉》:媽媽自私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
    《無人知曉》《無人知曉》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家庭現實題材代表作品之一,該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是導演潛心15年的傾心之作。影片講述了一位單身媽媽拋棄4個同母異父的"黑戶"孩子獨自尋找幸福,孩子們相依為命並釀成悲劇的故事。
  • 《無人知曉》[9.1分][日本|劇情|2004|720P|日語中字]
    ◎片名: 無人知曉◎導演: 是枝裕和◎編劇: 是枝裕和◎主演: 柳樂優彌 / 北浦愛 / 木村飛影 / 清水萌萌子 / 韓英惠 / 更多...◎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04-05-13(坎城電影節) / 2004-08-07(日本)◎片長: 141分鐘◎又名: 誰知赤子心(港) /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臺) / Nobody Knows / Dare mo shiranai◎內容整理:yyyttt.com
  • 豆瓣9.1分,真實事件改編:為了生存,他把妹妹屍體塞進行李箱
    答案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劇情片——《無人知曉》(Dare mo shiranai)。可惜的是,這部影片最終和王家衛的《2046》一樣,雙雙落選金棕櫚,成為第57屆坎城電影節的遺珠之作。
  • 豆瓣9.1《無人知曉》的生與死,孩子只能寂靜的絕望
    這部電影便是《無人知曉》。影片主要講述了四個孩子被母親遺棄後,獨立生存的故事。他們最大的才13歲。沒人知道。他們來自哪裡,如何生存,何時凋謝。不同於一般兒童電影的溫馨歡快,這部影片鮮少有對白,雖有陽光、有花木、有孩子澄澈的眼睛,卻令人壓抑窒息。
  • 日本電影推薦《無人知曉》: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
    看了最近上映的《何以為家》影片以後,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兩部電影都是通過講述兒童與父母責任的故事來映射殘忍的社會現實,同樣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是最大的惡。《無人知曉》是由日本是枝裕和工作室製作,Cine Qua Non發行的141分鐘劇情影片。
  • 芥末片場 | 無人知曉的少女之死
    而是枝裕和總能用沉靜清新的鏡頭細細展現其中的溫暖與悲傷。是枝裕和導演兼編劇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以東京「西巢鴨棄嬰事件」為原型,於2004年8月7日在日本上映。電影原型:1988年,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被媽媽拋棄的渾身髒兮兮的兒童,引起社會巨大反響,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 電影《無人知曉》極冷靜的鏡頭,講述的是極度殘酷的故事
    花了一晚上看《無人知曉》這一部電影,心情也壓抑了整個晚上,是枝裕和講述了被母親遺棄後四個小孩相依為伴的故事,鏡頭冷靜得仿佛不透出一絲感情,唯一一次的情感宣洩是兩人把小妹妹的屍體埋了之後回家,配著難得的背景音樂,讓人有種要流淚的衝動,但即便是這種衝動也是節制和收斂的。
  • 9.4分冷門佳作《遙遠南方的童年》,真實聚焦留守兒童
    一直以來,留守兒童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和話題。2013年,人口普查數據推算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到6102.55萬人,相當於英國人口總和,其中42.8%的留守兒童都是父母同時不在身邊。這些年來,以留守兒童為主題拍攝的影視作品並不少,有《念書的孩子》、《八十一枚金幣》、《桔子的天空》等等。在這之中最值得看的一部就是《遙遠南方的童年》。《遙遠南方的童年》是易寒導演2007年的作品,取材於真人真事,講述了鄉村小學教師易明堂在為留守兒童開辦學校期間發生的故事。該影片豆瓣評分高達9.4,5星好評率73.8%。
  • 豆瓣9.1,日本真實事件改編!4名被遺棄的孩子不為人知的經歷
    親愛的小夥伴們大家好一連歡樂了N多期今天小汙要對不住各位小夥伴了前方扎心預警淚點低的寶寶請準備好紙巾這是一部一直想講但是始終沒太敢碰觸的電影一部日本真實事件改編的劇情片無人知曉>Tom And Gerri無人知曉 Tom And Gerri(2004)豆瓣評分:9.1導演: 是枝裕和編劇: 是枝裕和主演: 柳樂優彌 / 北浦愛 / 木村飛影 / 清水萌萌子 / 韓英惠 / 更多...
  • 《無人知曉》願所有人都能被溫柔以待
    ——是枝裕和在前不久才看完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後,裡面有一句話:「」生了孩子就成為一名母親了嗎?「我回想到,在十多年前是枝裕和導演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無人知曉》也有一位不稱職的母親深夜的大巴上,12歲的阿明小心地扶著行李箱,因為裡面裝的正是他的妹妹小雪和弟弟小茂,他陪同著媽媽一起來拜訪房東,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把房子租給有四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所以母親只好用這個辦法來隱藏真相
  • 豆瓣9.4《遙望南方的童年》:被遺忘的農村留守兒童,請赤腳奔跑
    1999年,張藝謀的威尼斯金獅獎作品《一個都不能少》讓全國觀眾看到了山區孩子的生活狀況。2007年,一部根據江西農村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遙望南方的童年》上映,讓人們看到了留守兒童更鮮為人知的生活形態。這部由當地村民主演,拍攝只用了19天的江西宜春方言版的電影,在豆瓣顯示只有1.5萬人看過,卻獲得高達9.4分的推薦,逼近國產巔峰影片《霸王別姬》的評分。
  • 豆瓣9.1《無人知曉》:史上年輕的影帝
    《無人知曉》是由Shizhi裕導演的日本電影,超過19萬人在豆瓣上發表了評論,並獲得了高達9.1分,這是值得他贏得多個大獎的聲譽的。在第5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14歲星柳樂優彌也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影帝。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情況改編的,他以冷靜、克制的敘事方式呈現了東京和單親家庭的日常生活,講述了一個讓人感到悲傷的故事。
  • 解讀電影《無人知曉》——是枝裕和 (心話)
    前言:我在看電影《無人知曉》時只知道導演是著名的是枝裕和,但我當時對是枝裕和的印象也只有「著名」而已。選擇看《無人知曉》而不是其他的,可能只是因為「無人知曉」這個名字戳中了我內心的隱秘——當時也是無人知曉的寂寞狀態。
  • 真正厲害的是這部9.1分經典
    幫助柳樂優彌稱帝的作品,是《小偷家族》導演是枝裕和,自編自導的《無人知曉》。豆瓣評分高達9.1,入選Top250榜單;在IMDb也有著8.1的高分。經過十多年時間驗證的高分精品。為了追求真實感,是枝裕和大膽採用了現實與故事同步的拍攝方案。也就是演員演了多久,故事裡的時間就進行了多久。足足花了一年多,《無人知曉》才完成了拍攝任務。
  • 是枝裕和:和演員一起創作人物
    對中國觀眾來說,是枝裕和已經是一位不需要特別介紹的導演。他的電影作品《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海街日記》《第三度嫌疑人》等,都在國內擁有眾多影迷。2018年,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獲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枝裕和導演的最新作品是由凱薩琳·德納芙、朱麗葉·比諾什、伊桑·霍克主演的法語電影《真相》,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 《無人知曉》——有一種女人,永遠不配被稱為母親,真實事件改編
    媽媽早已經拋棄了這個家,四個孩子靠著她最後留下的一點錢艱難度日,沒有水沒有電,今天吃完的泡麵,要留著明天繼續拌飯,在水電停用通知書上進行自己喜歡的繪畫,渴了只能從公園裡偷水,把自己摔死的妹妹埋掉……這所有的一切,都無人知曉。
  • 4部豆瓣評分超高的日本電影,《無人知曉》上榜,你不一定都看過
    《無人知曉》講述了東京一個單親家庭,四個兄弟姊妹被母親拋棄後,獨自生活的故事 。這部劇與煽情完全無關,它在與濫情近在咫尺的節骨眼上,決然拋離了情感的矯揉造作,而以一種高尚的生命節氣,直面難堪悽愴的人生。兒童跟成年人一樣,同樣無法逃避生存的考驗。豆瓣評分9.1!
  • 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無人知曉》,一個被美化的殘酷故事
    《無人知曉》在我看來是是枝裕和電影作品序列中非常特殊的一部——不僅是因為它標誌著是枝裕和電影創作轉型的開始,也不僅是因為它為是枝裕和帶來了極大的聲譽和地位——它是一部「充滿了是枝的個人符號,卻在題材上與是枝作品的氣質極不相符」的影片。
  • 拍電影時是枝裕和在想什麼?
    作為亞洲藝術電影的領軍人物、第71屆坎城金棕櫚獎得主,是枝裕和在中國的人氣如日中天。這樣的是枝裕和,在拍電影時思考著什麼?從默默無名的紀錄片導演到世界矚目的電影大師,他經歷了怎樣的成長曆程?學者止庵與影評人史航,共讀由新經典文化推出的是枝裕和自傳性隨筆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分享他不為人知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