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把站在自已角度嘲笑別人而說的、打消別人積極性的話,叫作風涼話。如《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章:「世上有些人喜歡錦上添花或站在高枝上說風涼話,很難在別人犯了錯誤時多想想人家的長處。」
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盛夏,烈日如火,文宗和他的幾個大臣在一所宮殿裡乘涼消夏。君臣幾個閒著無事,就吟詩唱和。文宗首先開口:「人皆苦炎勢,我愛夏日長。」柳公權附和:「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文宗大喜,覺得柳公權的兩句詩歌「辭清意足,不可多得」。
後世之人對此多有評論。宋人蘇軾認為柳公權的兩句詩歌「美而無箴」,並又續了四句:「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願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其實,唐文宗說「我愛夏日長」時,能否想到農夫在田裡忙碌的景象呢?人言酷熱,他說風涼。這大概就是風涼話最早的典故了。
《孽海花》第十八回:「況且沒有把柄的事兒,給一個低三下四的奴才含血噴人,自己倒站著聽風涼話兒!」可見風涼話不是什麼直接罵人的壞話,若是不站在聽者的角度,也許風涼話就不是風涼話了。有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樣就成了風涼話。若是聽者無心,即使說者有意,不也變成溢美之詞了嗎?
別人有困難, 去伸手幫助,而不是在旁說風涼話,如此,這個世界就會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