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IC(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古語云: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當陽光躲藏進了夜的懷抱,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暗夜最長,今天終於迎來了二十四節氣裡最古老這位——冬至。與此同時,「數九」開啟,儘管此後白晝日漸增長,但已經入冬的申城將迎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節氣,「冬至」也被稱為「亞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不僅是最早確定下來的節氣之一,更被排在24個節氣之首。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一是說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僅次於過年。描繪舊時上海的詩句裡有這樣一句:「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節氣的到來。
冬至來臨,意味著「數九寒天」拉開序幕。但是,此時,地面積蓄的熱量還沒有散失到極致,此後隨著熱量減少、冷空氣頻繁活動,氣溫會繼續下降,因此有「數九寒天,冷在三九」的說法。不過,對於上海來說,三九或許還不是一年裡最冷的階段。上海一年內的最冷時段一般會出現在1月下旬,部分年份也出現過2月上旬最冷,因此,通常而言,上海的「四九」會比「三九」更冷一些。
冬至三候
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古代將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分為三候: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糜角解」,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是指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