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
一提到學習,好像就莫名增加了一些精神壓力。好像學習就得長時間坐在書桌前,每天必須堅持看書,時長要去圖書館等等。
其實,學習應該是一系列的活動,閱讀、作業、寫文章、甚至看展等等,這些都是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堅持去問為什麼,而不是具體什麼工作。
沒有任何方法、技巧、技術、訣竅能代替動機、興趣和熱情。學習需要理由,比如考個好成績或者純粹想了解知識之類的理由。
如果我們沒有找到理由,那最好別學習,這樣的學習純粹浪費時間。
沒有人能逼迫你喜歡自己討厭的東西,沒有任何一種策略能促使你學習不想學的東西。找到你學習的理由,即使理由簡單、古怪,也要有一個學習的理由。
當找到了學習的理由後,我們才展開討論,如何學習、如何高效學習。
■方法一:吃飯模型學習法
我們去餐廳吃飯,總共需要幾步?
找一家喜歡的餐廳,進去點菜、等待製作、上菜、開吃,一共五步。吃飯的過程應用在學習方法上,分別對應了獲取、理解、拓展、糾錯,和應用五個步驟。
在獲取階段,我們要處理各種各種的信息,把最關鍵的信息篩選出來。
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刪除無用信息、儘可能多地獲取有用信息。在眾多的餐廳中,篩選出哪些是我想嘗試的、哪些是我喜歡的、評分較高的。
在理解階段,我們要了解信息的基本信息,並放在上下文聯繫。對應我們開始點菜,哪些是招牌、哪些是特色必吃。
在拓展階段,我們要把了解的信息聯繫起來,並簡化和拓展信息和結構。
在糾錯階段,我們要刪除那些無效的聯繫,在過程中尋找錯誤。
在應用階段,我們通過比較來進行調整,通過運用學習到的知識,更好地適應世界。
這五個階段,並不是獨立不聯繫的。相反,他們是互相交織,甚至可以跳躍和往返。比如,如果你是去參加朋友宴會,那你的流程中就會跳過找飯店、點菜和上菜階段,直接開吃。
在應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五個問題來檢驗自己的步驟:
1、我以前看過或聽過這個知識嗎?
2、我理解知識的含義嗎?(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3、我知道知識從何而來,與哪些知識有關係嗎?
4、我刪除了那些不恰當的聯繫嗎?我刪除了那些錯誤結論嗎?
5、我將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嗎?
圖片來源: Pixabay
■ 方法二:費曼學習法
理察D.費曼(Richard D Feynman),是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
他提出了一種方法,不管多麼複雜難懂的數學知識,只要專業教授用簡單術語去描述,普通人也能得出同樣的結果。
現實中,我們想要運用費曼學習法,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
首先選好一個打算深入理解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正在試圖教會一名新生這個知識點
這一步,我們要假想自己是一名老師,要讓一個完全小白的學生聽懂,並把解釋記錄下來。在解釋那些理解、或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我們會理解得更好,而原先不明白的地方也得以理清。
第三步:當感到疑惑時,返回去吧
每當我們碰到難題感到疑惑時,別急著往下走,學習不是單行道,回過頭來,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搞懂了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
第四步:簡單化和比喻
如果解釋很囉唆或者艱澀,儘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重新表述它,或者找到一個恰當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圖片來源: Pixabay
■方法三:自我教學學習法
第一步:現在開始!分析你的強項和弱點
任何學習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花上一些時間選擇和運用。所有的技巧我們可以親自上手試一試,不斷練習然後改進。
但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弱點。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整個學習過程中,最擅長的是什麼?最困難、最不擅長的是什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去避免和彌補?
知道自己學習上的強項和弱點之後,就可以揚長避短,學習新技術以彌補任何不足。
第二步:堅持到底!建立良好的學習程序
許多新方法一開始用起來都很費時間。練習2~4周後,速度和效果會大大提高。每一次新嘗試,至少堅持3周,才能將新方法變成新習慣。
良好的學習程序,還要包括高度專注地學習、系統長期地規劃,學會享受學習、努力克服障礙、設定好自己的學習目標,並且堅持下去。
當然,很少有學習方法放之四海而皆準。聰明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個性化的,學得更快、記得更牢,信息組織適合目標。只有修正自己的方法、反覆實踐、熟練掌握,才是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