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油麻地廣東道560號唐樓15日發生的奪命大火,釀成7死17傷,據悉大部分為尼泊爾裔人士。
據初步了解,起火單位為1間餐廳,7名死者為親友關係,包括1名9歲男童,事發時正舉辦聚會。有傷者表示在起火單位門前見到有燃燒的蠟燭放在地上,有可能燒著旁邊的隔音板而引起大火。
搞生日派對 尼泊爾餐廳起火
據東網報導,昨晚8時許,廣東道及西貢街交界一幢唐樓事突然起火冒煙,火舌懷疑燒著雜物,助長大火狂燒猛燃,一發不可收拾,轉瞬間變得火光熊熊,烈焰張牙舞爪猶如要從窗戶噴湧而出,並且多次傳出爆炸聲。
有住戶聞到濃煙味,探頭發現火光後慌忙呼喚家人逃生及報警,另有居民發現火警時已經太遲,逃生通道被煙鎖火埋,只好退回單位關上大門,並走近窗口高聲呼救,其中一名少年疑畏怯火勢,更被迫冒險危站窗外,險象環生。
消防接報趕至時,現場火勢已經更見猛烈,隨即派出坍塌搜救專隊協助疏散及救出被困者,同時出動一隊煙帽隊及開動一條喉灌救,幸迅速控制火勢,短時間內將大火救熄。火警期間,多名居民及時疏散至地下安全位置暫避,同時造成至少17人受傷或不適,由於傷者人數眾多,需要召來流動醫療車協助救援。
部分人被救出時臉部被濃煙燻黑,身體亦多處遭烈焰燒傷,有人滿頭鮮血,亦有人膝蓋及手臂等部位被燒灼至皮開肉裂,傳出血腥焦味,不斷痛楚哀號,令人觸目驚心,當中有4名男子、4名女子及一名女童不省人事,需要救護員即場以心外壓等方式急救。
7死17人受傷 有住戶爬窗逃生
16日凌晨,警方及消防會見傳媒交代詳情時透露,多名傷者均嚴重受傷,部分人被逼由洗手間跳落後巷逃生。
據悉,消防處接報後,3分鐘後抵達現場,經現場主管作風險評估後,估計可能牽涉大量傷者。救援人員在場分流29名人士,動用16輛救護車,將18名傷者分送至醫院。其中12名傷者嚴重受傷,主要為昏迷不醒、吸入性損傷、燒傷及逃生時腳部受傷;7人送院後,傷重不治。
消防區長(九龍南)張廣源稱,起火單位位於1樓,面積約5米乘15米,屬於開放式空間,內有多張餐檯;而被困人士集中於近廚房位置,由於有大量被困人士,部分人由洗手間的窗戶跳下逃生。張續指,事發時單位火勢猛烈,嚴重焚毀,死傷者走避不及。
消防已成立專責小組,循聚會情況及有否易燃物品等各方面,調查起火原因;警方西九龍總區重案組第4隊,已接手跟進調查。
正值「印度新年」 親友認屍悽厲痛哭
翻查資料,11月12日至11月16日為「印度新年」排燈節,等同於華人的新年。尼泊爾同樣將排燈節列為法定假日,會點燈寓意祝福。多名親友於重要節慶間喪親,傷心不已。
消息指,3名女子獲救出火場後,被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搶救,但分別於晚上10時04分及10時20分證實死亡。她們年齡介乎20至40歲。事後,有數十名親友驚悉噩耗,先後趕至伊院了解情況。他們獲安排到殮房認屍,殮房內傳出悽厲的哭聲。有女親友離開殮房時情緒激動,呼天搶地,須由兩名女親友攙扶離開;有親友認屍後掩臉痛哭,亦有人相擁落淚。
油尖旺區議員(尖沙咀西)陳嘉朗表示,慘劇發生後,家屬均情緒激動,現正研究如何提供協助,包括街坊募捐等經濟援助。陳又指,現時正值一連五天的「排燈節」,印度及尼泊爾普天同慶,族裔人士會揀選其中一日,在單位門外燃點蠟燭慶祝。據他了解,他們已於14日點過蠟燭,但佳節期間遭遇重大變故,情況令人不忍。
據港府新聞公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5日晚上對油麻地發生火警導致多人傷亡表示極度哀痛,已指示相關部門全力救治傷者,並做好善後工作,包括調查起火及造成嚴重傷亡的原因。
為什麼唐樓著火逃生難?
這次唐樓大火奪去7條少數族裔人士性命,是繼2011年花園街排檔9後,死傷最多人的火災。
為什麼唐樓著火傷亡會如此嚴重?這就不得不了解一下香港唐樓的歷史了。
鱗次櫛比、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形成了香港獨特的都市景觀。然而,在這些極具未來感的鋼筋巨人之中,還夾雜著許多建築歷史。
低矮而堅固的唐樓(即由華人建造、使用的樓房)是香港城市生活的真實寫照。
香港最早的唐樓是「無王管」,地下做鋪頭、樓上就住人,以簡約實用為主。大多只有4至5米闊、卻有9至18米深,樓高二至四層。當時唐樓設計有華南特色,使用廣州瓷磚、三角型的屋頂加上瓦片、用木材作為地板及橫梁;同時參考了澳門葡萄牙建築的受力牆結構和西式建築屋頂鋪兩層瓦片有助降溫的建築技術。
早期唐樓沒有獨立廁所、樓和樓之間又沒有後巷(即所謂「背對背」),更只有細小窗戸,連公共廚房也只有靠小煙囪排氣,屋內極不透光,空氣流通非常差。唐樓一戶可有多達幾十名居民,還未包括屋內的家畜……
▲威靈頓街120號是唯一現存已確定是第一代唐樓,他的地下是著名的雜貨鋪「永和號」,現時是一級歷史建築。
1894年鼠疫在太平山街爆發,令政府決心對唐樓加以限制。政府根據查維克的建議在1903年公布《公眾健康及建築物條例》,大大影響了唐樓的建築設計及環境。
政府禁止興建「背對背」唐樓,樓同樓的背面必須擁有最少六呎闊的後巷、又規定毎人需要享有至少1.65平方米室內空間、毎間房都要有窗門以及樓宇的高度不能大於街道的闊道,以免影響日照。所以當時的唐樓只有三、四層樓高,有些則中間設有天井協助通風。
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現時稱為藍屋的唐樓,便是第二代唐樓。但其實本身他不是藍色的……
由於技術的進步,政府在1935年訂立《建築物條例》,對唐樓的深度、樓梯、通光加以限制,而且要由建築師設計。20年代尾、30年代建成的唐樓是最百花齊放,現代主義、新古典主義及中式美學的元素可以齊集在同一棟樓內。雷生春便是最好的例子。
九龍旺角彌敦道729號建於1929年,中間有兩條愛奧尼柱,現時是三級歷史建築。
在1969年,政府定立了《街影法》保障街道的陽光和空氣流通,為了合乎條例要求,外觀像梯級的斜面樓便是「今期流行」的建築設計。不過自60年代開始,香港進入了高樓大廈的年代,唐樓便漸漸成為歷史。
永利街的唐樓群因電影《歲月神偷》獲獎而成功保育。
香港現在留下來的唐樓問題很多,多為舊樓,年久失修,存在大量安全隱患。於2010年發生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故,在馬頭圍道45號J一座5層唐樓全座塌下,造成4人死亡,使政府及社會都關注全港同類約50年樓齡的唐樓的安全問題。
近年來,近些年來,香港唐樓時有大火發生。例如2010年12月6日,花園街排檔發生過一場三級火警,當時有7人受傷;2011年11月30日,花園街再次發生排檔四級大火,事件造成9死34傷,其中5人危殆;2013年12月2日,佐敦文苑樓發生火警,多個住客被困,消防員到場疏散逾150名住客。
火災慘劇一次都嫌多。油麻地唐樓奪命火,導致17人受傷,其中7人危殆。在為事件受害者默默獻上祝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追查事件的起因,檢討及改善各項防火安全措施。正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惟有充分汲取今次火災的慘痛教訓,才能避免悲劇重演、覆轍重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