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云:李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魯國的大夫季文子做任何事情,都是謹慎有餘,但是勇氣不足,處理問題不夠果斷利落。凡事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他堅決不去幹。
他做起事情來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當孔子聽說了以後,就說:「不用反覆思考,認真想上兩次就可以了。」
儒家廣為流傳著一個至理名言,那就是三思而後行,時至今日依然能給我們深深的啟迪。的確,做事情的時候需要謹慎,魯莽必然誤事。
但是,這裡的謹慎並不是過分的謹小慎微,更不是讓人裹足不前的理由。謹慎本身並沒有錯,但也要把握好一個度。
孔子是個很明事理的人,他雖然提倡凡事謹慎,但是反對過度猶豫。而前面所說的季文子做事的方法,是過于謹慎的,反而就束縛了做事的進度。
北大著名教授季羨林在《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中,也曾批評過過于謹慎的做法,認為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做事方法,還往往讓人錯失良機。
有一位孤獨的哲學家,每天只懂得埋頭做自己的學問,幾乎不被外界打擾。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他完全也是用做學問的態度去對待的,無論什麼事情,都小心謹慎,再三思考。
這種做事方式總讓人覺得他刻板無趣、呆頭呆腦。但是,還是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愛上了他,這位姑娘開朗、活潑,她鼓足勇氣,敲開哲學家的房門,對他說:「娶我做你的妻子吧!如果把我錯過,你將再也找不到比我更愛你的女人了。」
哲學家十分喜歡這位姑娘,但是他覺得自己不該魯莽地做決定,於是忍著內心的情感說:「讓我考慮考慮吧!」女孩傷心地離開了,而哲學家開始了思考。
他將結婚和不結婚做了系統的分析,並且把優缺點都一一地列舉出來,認真地比較一番,最終得出結論,就是結婚和不結婚的好壞是均等的。
這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不知道如何選擇,所以久久難以做決定。很長時間過後,哲學家終於想通了,因為他想到了這樣一句話:人若在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的時候,應該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那一個。
於是,他決定答應那個姑娘的請求。哲學家來到那個女孩家裡,向女孩子的父親詢問道:「您的女兒呢?我已經決定娶她為妻了。」
女孩的父親冷冷地說:「是嗎?但是遺憾的是,你來晚了,她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哲學家聽後,立即崩潰了。他沒想到,自己引以為傲的哲學頭腦和做事方式,竟然是誤己的罪魁禍首。
這個哲學家的悲劇就是由他猶豫不決、謹小慎微的處世方式造成的。很多人覺得,做事謹慎就是一種理性,其實完全相反,過于謹慎就是不夠理性。
理性是該行動則行動,該思考則思考,絕不是瞻前顧後、優柔寡斷。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事情,可能都需要謹慎地對待,但是謹慎對待並不等於猶豫不決,當需要立即作出決定的時候,一定要當機立斷。
因為過多地考慮容易對利害,估量得太細,反而更加容易造成偏差:
李靜與陳晶同時進入了一家大型電視臺工作。一次,兩個人作為隨隊記者,奉命跟隨領導人出國參加一場盛大的國際經濟交流活動。活動的最後一天,主辦方將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一個經眾多國家談論協商後形成的共同聲明,這令各國記者非常興奮。
他們早早地來到現場守著,希望能夠抓到哪個政要,第一時間對其採訪,率先拿到獨家新聞,李靜與陳晶也在其中。突然,李靜想要去衛生間,便讓陳晶先盯著。
她來到衛生間,發現衛生間外面站著許多保鏢,她本能地意識到裡面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機會難得,她很想衝進衛生間,但又想到,如果將一位國家領導人堵在衛生間裡,這將是什麼性質的事件?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自己將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三思之後,她最終還是放棄,返回了會場。見到陳晶後,她將事情一說,陳晶就開始思考這件事,到衛生間堵人是不禮貌,但是如果能夠獲得獨家新聞,那麼一切也是值得的。
於是,她毫不猶豫地抓起自己的攝像機,箭一般地衝向了衛生間,並強行闖了進去,將那位國家政要堵在了衛生間裡,拿到了關於聲明內容的獨家新聞。
李靜是一名訓練有素的記者,之所以沒能拿到獨家新聞,關鍵在於她對這件事進行了反覆地思考,過多的思考讓她錯失良機。反觀陳晶,則做出了與之完全相反的行為,所以獲得了成功。可見,做事情有時候是容不得三思的,二思後即可下手。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做出準確的分析,果斷地做出正確的選擇。當斷不斷,必留後患。由此可見,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三思,懂得二思是關鍵,決斷是做事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