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現在看到《劍來》最新的篇章,都不會注意一件小事,那就是李希聖和崔東山的閒談。李希聖在閒談時,竟然隨手扔了一隻螃蟹要他化蛟去,這個場面直接是拔高了李希聖在全書中的位置,如東山所言,真的是法隨令出。
李希聖,昔年曾經福祿巷李家的大公子。一開始李希聖的出現並沒有讓很多人驚訝,只不過是在他為陳平安的竹樓寫符的時候讓我們驚奇。僅僅通過文字,就能讓落魄山下沉幾丈,甚至是魏檗都感到沉重。
後來通過書裡內容的不斷走向,作者向我們揭示了李希聖就是道家大掌教的分身之一。其實按理說,如果我們好好想想是能想出來的。道家大掌教一氣化三清,李希聖不就是聖人開口,希言自然的希聖嗎?
而大掌教一氣化三清的原因正是為了把儒道釋三家的學問好好合併起來,最終得到真正和諧統一的大道。其實在這些頂端人物眼裡,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佛家,其實已經不再有局限性了。他們更多的是為了真正的學問而去看待三家學問的深淺。所以這就是李希聖成為儒家弟子的原因。
而在歷史上,真的也有這麼一個人整合了三家派教的經典——他就是隋朝的王通。王通是一個隋朝的思想家對儒家的學問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很早提出了策略被皇帝採納,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而李希聖的原型就是王通,其實有兩點特別明顯,這兩點正是構成兩個人相同的精髓。
首先,兩個人都是道家。
王通一直在歷史上被大家認為是儒家人士,畢竟他在當時作為一個思想家,由於漢朝儒家一家獨大,所以隋朝也是把很多學子稱為儒家學子的。
但是王通卻受到道家很大的影響,自己被後人的評價中也是凸顯了他是思想家、道家,所以這是和李希聖一樣雖然出身可能都是道家並且喜歡道教,但是都是作為一個儒生傳世的。
其次,三教合一的思想想法。
李希聖在書中最被大家所佩服的事情,想必就是他要把三教思想合一雜糅。但是也可以說這是大掌教所想做的,畢竟李希聖是一氣化三清的分身之一,但是據目前書裡寫法,李希聖很可能就是大掌教的主導。
而王通最著名的一點就是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當時的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道家、佛教衝擊,王通認為排斥別的教派不是良策,所以吸收思想三教合一的想法就應運而出。這樣的想法不僅僅使得三個教派思想更加緊密,更是拯救了儒家思想。
所以李希聖和王通在這最重要的兩點上都很統一,這就是兩個人的最大相似之處。而以總管的人物很多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所以李希聖原型就是這個王通,無可疑問了。
人間青衫客,坐等論道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