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歲記事起至今,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心地的一些部分已不如未成年時純摯,不過追求真理的心還是最初的樣子。佛家(含藏醫)、中國道家(含中醫)、印度瑜伽(含印度尼泊爾一帶的傳統鍊金術&醫學),是我認為依舊在傳承的人類文化寶庫中最精彩的身心靈天人合一的三大修行之道。都值得每個人類獻上最崇高的敬意!以下這點筆記是念書的時候做的,翻出來分享。
——米槍
法貴天真。
抱元守一。
"口開神氣散, 意動火工寒。"
太玄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
測曰:藏心於淵,神不外也。
老子:「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不根於虛靜,即是邪術。不歸於簡易,即是旁門。
人體的一切機能,都是在靜極狀態下恢復的,萬物也從靜中生長 ,但是,要知道靜須在動之後,否則這個靜就不是靜,而是枯、滯、死 。
順則凡,逆則仙。順就是:神化氣,氣化精,精漏掉了。 逆就是:精化氣,氣化神,神合虛,最後粉碎虛空,大地平沉,就是神仙了。
全身經脈不通,不可能入定、開悟,更談不上結胎、面壁、成仙。而真正打通氣脈,只有一種方法,就是精氣神充足,旺盛的精氣神會自然衝開全身氣脈。 這就是丹經所言:氣滿任督自開。精氣神充足,任督自會被旺盛的精氣神衝開而初步得道(開悟必在打通全身氣脈之後)。 進一步積累精氣,可以把肉身「散而為氣,聚而成形」;更進一步,可以化出百千億化身。
元氣就如電視機的電源,氣脈就如電線。
道在低處,人若不謙,則必有氣浮堵於胸口,故欲從口出,反之氣沉丹田,自然謙虛寡言。
前人說:不痴不聾不啞,不瘋不顛,怎做神仙。
學打坐修行要有功德啊!
「打通任督二脈、採陰補陽、大藥衝關、三花聚頂」……
我們身體的經絡氣脈就像一條大河,淤堵了,被垃圾汙染侵蝕了,生病了。請先不要急,河道裡的垃圾是永遠揀不完的,你首先要做的是耐心,保護植被涵養水源,然後靜靜等待春汛,在一場雨季到來之後,河水暴漲起來之時,所有的淤積、垃圾、汙染都會被衝垮帶走的,一切開始回歸到本位。靜坐治病,身體本身是最厲害的醫生。
諸君若難悟何謂三際託空,何謂元神,那就多看看一歲左右的嬰兒之眼神,就不難明白嬰兒為什麼口中總是有那麼多像清泉一般的口水,嬰兒口中清泉般的口水乃非凡之物,乃成仙得道之靈藥。修道人口中無此金津玉液不能得道,嬰兒口中無甘露則難成長。……壽命短促源於過早把童兒的無分別心轉成凡夫識神。君不見歷史上很多神童皆短壽之人,乃源於學習凡夫生計知識過早,斷了元陽真氣之源故。子女八歲之前,最好讓兒女保持童心,僅學習為人處世的道德即可。因一歲到八歲,是人化氣元陽真氣最旺盛之時,人身一生之基,此階段為關鍵。三歲時可以學武術,比如暑假帶孩子去武當山學。十六歲前保證處子之身。人十六歲後,元陽真氣已固,百年之基已立,開始陽退陰增,此時才是真正學習生存之道的開始。三十歲後,修身補虧。補虧至無漏,如十六歲時明點精氣圓滿後,再談打通氣脈,心明見性,了悟大道。
南懷瑾曾去拜訪杭州西湖一劍仙,道人如是說:「普通人看花,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瀉到花上去了,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虛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了。」
虛雲法師曾出定後大病一場,幾乎喪命。南懷瑾先生談過一位朋友入定後進入中陰險些投胎為豬。 這些都是缺乏運動所致陽氣不足。
「神」是以光的形式存在的。所以佛祖背後的光圈這個也叫做性光,神光。這個神是由什麼轉化而來呢,道家修煉由煉精化氣,鍊氣化神而來。只有你的元精和元氣充足,你的元神才會穩定。
世傳呂祖參黃龍禪師,有「呂祖飛劍斬黃龍」公案,傳說呂祖乘雲飛過武昌黃龍山,見山有紫氣沖天,認為有高人隱此,降下雲頭,來到一寺院,正值黃龍禪師登堂講法。見呂祖進來,說:「有人盜法。」呂祖站出,黃龍禪師問:「來者何人?」呂祖說:「雲水道人」。黃龍禪師問:「雲盡水幹時何如?」呂祖說:「旱殺和尚」。黃龍說:「黃龍出現」。呂祖說:「飛劍斬之。」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達摩
達摩禪法,動靜雙修。動以強體,靜以安禪。只知靜坐修禪,不知習武強身,坐禪既久,體羸病生,病體何能載道,體弱常遭魔侵。
——慧海禪師
晝動機也,萬物皆動,而我亦動之,夜靜機也,萬物皆靜,而我亦靜之。一動一靜,與物消長,此天地自然之氣機,生生不息之道也。世人每多俾晝作夜,以夜繼日,是違天地自然之氣機,大悖乎生人之理,自絕乎化育之能矣。故晝而興,夜而寧,固而精,養而神,與物無競,寡慾清心,能知靜攝,可冀長生。
——呂洞賓
終日綿綿如醉漢,悠悠只守洞中春。
——張紫陽
真坐者,須十二時辰,行住坐臥,一切動中,心似泰山,不搖不動,把斷五門,眼、耳、鼻、舌、口,不令內入外出者,此名真打坐也。能如此者,雖身處塵世,名已列於仙宮。不須遠參,便是肉身聖賢。三年行滿,脫殼登仙,一粒丹成,神遊八極矣。(《立教十五論》)
凡降心之道,若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敗壞道德,損失性命,不可縱也。行住坐臥,常勤降心。聞見知覺,此為病矣。
凡有動作,不可過努,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後可以守常安分。
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則琴可矣。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真性者,體此二法,論超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也。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諸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住玉清之境矣。
棄了惺惺學得痴,到無為處無不為。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風雷過不知。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隨。有時四大醺醺醉,借問青天我是誰?
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何由得氣不散?身無為。何由得神不昧?心無事。
——王重陽
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何由得氣不散?身無為。何由得神不昧?道者行往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寧神於太虛,坐則調息於綿綿,臥則沉神於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馬丹陽
道念在,當下就是道人。道念不在,當下就不是道人。
凡修行,切勿令人知。人知名至,則禍來不安。平時不可炫耀,要和光同塵,不可讓人窺破爾等能異於人。萬不可出圭買巧、顯能示奇,此乃修真大忌。大道隱於不知不識。這不知不識工夫,又要待幾分瘋顛方掩得過於人,使人不知我有工夫,不識我有修行,等到大功成就之日方可現身說法。
——張三丰
凡欲修道,建功為先。是以諸天上帝、諸天高尊、諸天真人、諸天神仙,鹹以功勤超聖真位,諸天記功而為品格。積功滿千,形神俱仙。功不及千,形滅神仙。功及兆民,玉清之賓。
——《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
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通。真人沉深淵,浮遊守規中。
——《參同契》
以含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是之和合四象。 以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勤部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氣朝元。以精化之氣,以氣化之神,以神化之虛,故名曰三花聚頂。以魂在肝而不從眼漏,魄在肺而不從鼻漏、神在心而不從口漏,精在腎而不從耳漏,意在脾而不從四肢孔竅漏,故曰無漏。
——《金丹四百字》
人身元神出入目中,五臟精華亦聚於目,故陰符經曰∶機在目。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是以內養之法,常要兩目垂簾,返觀內照,降心火於丹田,使神氣相抱,故太玄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測曰∶藏心於淵,神不外也。
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毋勞爾形,毋搖爾精,毋使爾思,毋慮營營。寡思慮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
久視傷心損血,久坐傷脾損肉,久立傷腎損骨,久臥傷肺損氣,久行傷肝損筋。 坐處不可太明,太明則傷魂,不可太暗,太暗則傷魄。
心牽於事,火動其中,必搖其精。
——《古今醫統大全》
八脈者先天之根, 一氣之祖. 凡人有此八脈, 俱屬陰神閉而不開, 惟神仙以陽氣衝開, 故能得道。(氣脈通不一定開悟,但是氣脈不通,一定不能開悟)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出家人呼牛呼馬,一由人便,本來用不著什麼名字的,施主愛叫我什麼,我就是什麼。橫豎無緣難會,有緣終於離不開的。神仙豈有一定住處,也不像凡人置產一般,用不著多大地方。總而言之,洞天福地,完全在你心田。你的心越真,去仙境越近。心愈偽,離仙鄉也愈遠。
世上只有修道之人成功最大,人品亦最高,但亦惟其如此,而責任之重、處事之難,亦比無論哪一種人來得厲害。出身太卑,前程太大,這是非常難得之事,大凡事之非分而得者,必多意外的磨折,磨折越深,成功越大,亦更見成功可貴。
世上的暴君亂臣,世外的妖精鬼怪,都是應劫而生,劫數未終,人力所不能制;劫數既到,便不攻而自滅。惡貫雖盈,而惡運未畢,須要再過幾年,等罪犯彌天之時,自有顯赫報應。大凡劫數所在,休說免除不得,就要把劫數收小一點,期間縮短一些,也是斷斷辦不到的。
召神遣將不是兒戲,非至緊急之時不可輕用。如遇神將來時,尤宜謙恭端肅,稍涉輕褻,天愆隨之,須知我輩與神祗,同是代天行道,救世濟人,他們奉召而來,並非我輩地位比他們高,乃是各行其職,各盡其功。你若輕褻視之,就不蒙天愆,下次也休想再去請動他們了。
——無垢道人(清)《八仙得道傳》
既遇真師,又授真訣,亦須自己死心蹋地,杜絕塵緣,以明心見性為第一乘工夫,以坎離水火為第二乘事業,以分身鍊形為第三乘究竟,至其飛升,必得三千功八百行圓滿之後,方有指望,非淺躁之輩所能僥倖於萬一也。是故修真之士預當培養靈元,扶植善本,言不輕發,目不邪視,耳不亂聽,事不妄為,凝道於身,自問可以對真而無愧,然後安爐置鼎,引鉛鍊汞,則天神相之,魔不敢侵,九代祖翁,鹹超仙界。
煉丹者,陰盡而陽自見,陽壯而陰自銷。人身七情六慾,總是陰根。拔去這根,真陽發露。
——鶴臞子(清)《唱道真言》
動則生陽,不動則氣血凝滯,身體陽氣不足,進入迷定。迷定久住,容易坐化,大家以為證道,實乃陰氣太重,神識已迷,不能歸體而亡。有的在定中能出陰神,因陽氣不足,不能化陰,故而能感陰邪外魔,墮入魔道,有的人在中陰,即刻感緣投胎。人在迷定之中不能出定,打坐氣血凝固而亡,偶有出定者,也要大病一場。習武乃生陽健體之道,體不健,陽不生,則難入定,偶爾入定,也在迷定,人在迷定,陰氣更濃,離道遠矣。如此,陽氣盛而陰氣化,陰氣得化則禪悅生,元氣長,丹田火熾,萬孔生春,周身陽和,如沐春風,遍體美快,無以言喻。
萬像不住觀自在,對景無心即是禪。
——《終南修仙記》
迫切之心即屬凡火,不惟無益,且有焚身之患。 所謂不疾不徐,勿忘勿助,斯為天然真火。
學者須知,未得丹時,以虛靜之心恃之;既得丹後,以柔和之意養之——慎勿多思多慮,自大自強。此為要訣中之要訣,學者知之!否則滿腔雜妄,道將何存?
夫以性本虛也,無天地靈陽之實者以配合之,猶人世獨收得有五穀糧種,不置之於糞土之中,受天地風雨、日月寒暑、陽陰之變化,雖有真種,而不能自生自長於倉廩中。所以人慾長生不老,以成百千萬億化身,必如五穀之美得種於地,而後母生子,子生孫,生生不已,化化無窮也。要之,性本無物事,非實非虛,至於言虛言實,皆是後起塵垢,不關性分上事。蓋以氣質之性皆由物慾為之拘滯而夾雜,所以紛紛不一,難以名狀。若言真性,則空而已。孟子云:「夫道一而已」,二之則不是。若果了性,莫說修之一字著不得,即悟之一字亦講不得,蓋以性本無迷悟也。
末學者流於靜中之養,亦嘗洞見本原渾淪無際,每於持身接物之時,不免打成兩橛,不能合動靜而一致,良由未明性中之度量實有包羅宇宙而無有出吾性分之外者,若不於此而悟徹了明,鮮有能至於道也。此千聖的的心傳,為學人第一要著。
洩精一事,不必夫妻交媾,即此一念之動,真精已不守舍,如走丹一般。
修道之人,以謙德為第一功德。惟卑以下人,謙以自待,無躁暴急迫之性,不動凡火,方能成金丹。要必本于謙和退讓,稍有自矜自強之心,小則傾丹,大則殞命。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修道之學,皆當以柔為主,以靜為要。……迫切之心即屬凡火,不惟無益,且有焚身之患。所謂不疾不徐,勿忘勿助,似守非守,有意無意,斯為天然真火。諸子勿求速效。須知急成者非大器,躁進者無大功。
性須澄似水,心欲靜如山。
——黃元吉真人《樂育堂講記》
修真第一法訣:懶散終生無救,勤快隨處登真。
每天要問自己的一句話:今天你自然了嗎? 每事要問自己的一句話:此事你自然了嗎? 無事要問自己的一句話:此刻你自然了嗎?修行就是修正自己不自然的心意和行為。
修道人好為人師並喜指點江山,是金木不交之象,當需反求其諸身。
性理可以自悟,命功全賴師傳。
學道之途最狹窄,修行全憑率真性。大漠之中孤獨身,生死全在慧信中。
只管耕耘不論收穫是正途。反之,欲知強求結果者,往往所得不妙不美,終生蹉跎。
——張高澄道長
道家煉精化氣,要潔淨臟腑,真氣清純,遠聲色,薄滋味,才返先天。葷腥之物,乃血肉有情之品,味厚氣濁,經脾胃消化吸收,所化精氣,皆後天渾垢,不堪採用。其二多食則生痰動火,蒙蔽清竅,使人好生貪慾之心,爭鬥之念,故真心修道者,要多遠之。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飲食要調合得中,飢則加餐,食可則止。此節即飲食之道,後世修真,不可不知也。
明白了這個道理和方法,然後將自己的眼睛垂簾微閉,用餘光看定眼前,不管什麼景物都在你的視覺範圍之內,但你學鏡子那樣,不去分辨物體都是什麼,就這樣在那裡發呆,一秒一秒,一分一分的延長時間,不管是行走坐臥,多做這個,日久自有妙處。
——許天陽道長
他自稱生於北宋初年,問他宋代歷史事件,他說:「都不知道。凡是學仙的,必定遊歷於世外,使得一切因緣斷絕,一心一意精心修煉。如果對世事有所見聞,在心裡就必然有所是非。有所是非,必然就有所愛憎。有所愛憎,那麼喜怒哀樂之情必然接連交替而生,用以消減他的精氣,精神耗費而形狀也就衰弊了,哪裡能到現今還在呢?等到大道既成以後,來往於人世間,看一切機巧變詐都像戲劇,看一切得失勝敗以至於治亂興亡,都像虛幻的水泡和影子。當時既然沒有留意,又怎麼能一一記得呢?就是同您相遇,這也是有前緣。但是幾百年來相遇像您的,不知道有多少,大都是像浮萍隨水漂泊偶而相逢,像煙雲的忽而散去,過去的說笑也多半不能記憶。」
——《閱微草堂筆記》
不能去掉身體的障礙,想進入定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身體如果非常差,五臟六腑裡面的功能很紊亂,臨命終時,頭腦都不能清醒,迷迷糊糊的,怎麼可能往生?
中脈不通而言得定者,絕無是處。若氣脈未通,雖有時可見自性光明一面,但如禪宗所謂孤光偶露,石火電光,只這樣發一下而已,不能得正定,不能得正覺,不能證果。
學佛成就了一定有化身的,搞小神通的談都不用談,只看能不能拿出化身來。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禪定為基礎,才能夠成就。如果降伏不了身體,心常被身轉,根本不能降伏其心。道家修持講百日築基,一百天的基礎要打穩,但是多數人都辦不到。百日築基是很困難的,學佛的人,能入定一百分鐘都了不起了,不要說一百天,如果這個基礎都沒有的話,所有的佛學理論都是空談。小乘的禪定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個基礎你不用去學禪宗。
《金剛經》只講兩件事:一個講般若,一件講功德。為什麼?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善行到了,功德到了,你坐得好不好沒有關係,你真做了功德,你把腿盤起來試試看,它立刻就到達某一個境界了。
中國歷史有一個奧秘之處,每逢天下變亂的時候,出來救世,所謂撥亂反正的,一定都是道家的人物。三代以來,一直到秦漢唐宋元明清,沒有哪一個時代沒有這種人物。等天下太平了,他們多半走老子的路線,功成身退,天之道,隱姓埋名,歷史上也看不見。這一類道家的隱士人物,就是受「絕跡易,無行地難」的影響,真正做到了「無行地」。等到盛平的時候,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
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寫了首詩給他的弟子,最後一句是「心頭熱血比丹紅」,我當年讀了這句詩,非常佩服,這是一個得道之人應該有的心。
——南懷瑾
你的福報沒有積累夠而想開智慧的話,門兒都沒有。你布施不夠,福報不夠,你持戒是持不住的。世人學道者多,悟道者少,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並非完全是根器的原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缺少福報有關。 ——智空法師
一位真正的老師,一位真正的授武者,從來就不應是一位真理的施捨者,他應該是一位領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導者,而真理則必須由學生們自己來發現。
道的海納百川是以順、謙、虛、靜為基礎的。這些在很多時候都可用一個字表達出來:「空」。虛空是什麼都包括,沒有對立的,沒有不屬於它或與之相反的。一個人必須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礙,否則是無法進步的,必須使心靈處在空無一物的狀態,甚至忘掉原先所學的技巧。讓內心無任何固守僵結,則外在的一切自會開敞出現,移動時如流水,靜止時如鏡子,反映恰似回聲一般。心靈的偏狹意味著心靈的凍結,一旦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動性,心靈將不再是真正地處於心靈的狀態。
——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