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功主要做功於頭部,特別是顏面部位。久練此功可以使皮膚滋潤、細嫩、富有光澤,減少皺紋,不長暗瘡和老年斑,故曰「還童顏功」,又稱「潤膚功」。
含笑靜立,展胸收腹,肌肉放鬆。雙腿併攏,手臂置於體側,呼吸緩慢,均勻,日光平視前方,神態自然(圖一)。
雙手手心向下,由前向上徐徐升起(圖二),舉過頭頂神庭穴,手心勞宮穴向上,兩手虎口合谷穴相對,使上肢腕、肘、肩3 節和下肢胯,膝、踝3 節自然拉開,腳跟微抬,形成六順(圖三);在兩手上坐的同時,展胸收腹,儘量多吸新鮮空氣(即道家所謂宇宙天空活氣,此動作道家稱為服氣)。吸氣時,注意綿、細,無聲,吸盡後翻挲,兩手按原路線慢慢落下,復歸原位(圖四);與此時,將體內濁氣(道家稱第一次舉手為福星,第二次舉手為祿星,第三次舉手為壽星,前後三次稱為三星高照)。
按道家說法,此功吸氣時、手心勞宮穴向下是吸地陰,起養血、活血、調血作用;手心向上是吸天陽,起養氣的作用。長練此功可以補氣養血,氣血運行暢通,陰陽二氣勻分,活血化淤, 體健神足。動作接前,當兩手從頭頂上方翻掌下落至膝蓋位置時,合掌置於雙膝內側血海、曲泉穴之間,俯身屈膝下蹲,夾緊雙掌(圖五),然後,左右兩腳跟(大鐘穴) 上提下落,帶動雙掌磨擦生熱(圖六~ 七),照此連續磨擦8 次。注意合掌磨擦時,手指移動的位置以四縫穴至掌心距離為宜,手心勞宮穴不要開乎掌。
做磨擦雙掌動作時,要適當用力,使其生熱,彎腰、收腹、挺脖要自然,前列腺肥大和女子性缺陷患者,以及腳後跟痛,腳拙筋的人可適當多練。孕射忌練。這是還童顏功中關鍵的一式,也是區別於其他門派潤膚功的獨特的地方。此功磨擦雙手的動作剌激了勞宮、魚際、合谷、十宣等穴位,並直接牽動了背部脊柱神經督脈諸穴,故練功後不但可使十指關節靈活富有彈性,兩手氣血暢通,而且對頭痛、牙痛、手掌多汗、癔病、肢端和手掌麻木、心絞痛等症均有療效;上起下落的提踵動作,直接剌激了下肢兩腿、膝關節、踝部和胯部關節的足三陽、足三陰六脈中的大敦、.僕參,解溪、承山、委中、崑崙、環跳等穴位、可防治下肢行動不便、蹲起困難、便秘、腿痛、踝骨麻木、腳後跟痛、腳抽筋、腿腳發冷等症:在起落摩擦的同時刺激了會陰、長強穴位,牽動了肛門和性腺器官, 可以調節改善性激素的分泌,而顏面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加上以下各式動作,便可使皮膚細胞活躍,起良好的保健作用。所以若要還童顏,必須磨鷹爪。動怍接前,雙腿合攏,直體站立,合掌上提(手心必須夾緊) 至鼻上方,分開捂住雙眼(圖八)。
用經過磨擦發熱的手心,輕輕捂按眼晴八次。道家稱此動作為「捂丹鳳」。接著,手心離開雙眼,但雙手仍在原位不動(圖九),眼睛張開、眼睛由左向右旋轉八次,又由右向左旋轉八次。道家稱此動作為「轉丹鳳」。最後,雙眼向上、向下各展合八次。注意:雙眼做展合動作時,手的位置不變。道家稱此動作為「展鳳眼」。捂、轉、展三個動作總稱:「撫三鳳」。
由於用摩擦發熱的雙手捂按眼睛的睛明、攢竹、承泣、球後諸穴位,加上眼睛的轉、展運動:對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長練此功可以防治見風流淚、夜盲症、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眶神經痛、近視、眼跳、青光眼等眼疾。用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從雙眉中間位置(印堂穴) 向上按摩,左右分開,順摩天庭(陽白、神庭、太陽諸穴) 八次(圖十)。道家稱此動作為「替天庭」。此功按、順摩動作可防止中老年出現過多的抬頭皺紋,或者使其由深變淺。由於動作刺激了天庭諸穴,可防治鼻病、眼眶發緊酸麻、頭痛、暈眩、失眠、高血壓、三叉神經痛、眼震顫、面神經痛等疾病。
用雙手大拇指下部的軟肌(魚際穴),從眼角向兩側腦後(太陽穴) 方向順八次。道家稱之為「順鳳尾」。此功順摩動作可以減少魚尾皺紋的出現,又因動作過程中, 牽動了眉中、眉梢、承泣等穴位以及臉部側面諸神經,刺激了太陽穴,因而可防治面部神經麻痺和跳顫、三叉神經痛、偏頭痛、口眼歪斜、神經性頭痛、散光、復視等症。用摩擦發熱的雙手捂住面部兩頰,手心(勞宮穴) 從顴骨位置由上往下捂摩八次(圖十二)。若能用唾液擦面,效果更佳。
用熱手捂摩雙頰,加上唾液(含有自身的激素)的作用,能促進血流暢通,細胞活躍。長練此功,可使皮膚細嫩、滋潤、富有光澤,減少皺紋斑點。自然站立,左上肢屈臂抬起,左手心捂住嘴,拇指尖(少商穴) 點按在左鼻軟骨下的凹陷處,左鼻孔不吸氣,其餘四指經捂右面頰;右手翻掌託住下顎,右肘置於右乳近處。
兩手配合由左至右轉動八次,左手拇指順勢點按左鼻軟骨下的凹陷處八次,用右鼻孔吸氣;與此同時,舌頭在嘴內隨手勢轉動八次。
此功動作直接剌激了地倉、人中、頰車、下關、雙廉泉、大迎、人迎諸穴位。長練此功可以防治中風、口眼歪斜、面部神經麻痺、嘴唇顫動、語言不清、流口涎、口瘡、傷風鼻塞等症。自然站立,用兩手捂住嘴鼻,食指點按在鼻梁兩側凹陷處,拇指託住兩腮,其餘三指相合於嘴鼻前方,使嘴前留出一活動空間。
此功直接牽動刺激了腮部和面部神經及太陽,下關、天突諸穴位以及唾液腺組織。久練此功可以防治口乾舌燥、喉炎、口瘡、舌癌、口腔酸麻和牙痛等症。
左右上下運轉雙唇各八次,然後緊閉雙唇吮吸,使津液滿口,分三次咽下。此功要在做完按地倉、吐信功後才能進行。閉唇吮吸動作刺激了口內的唾液腺,能使唾液分泌增加。而唾液對身體,尤其是對消化食物有重要意義。據專家研究認為:唾液能消除食物中的致癌毒素。所以歷代道家都十分重視增促唾液分泌的功法,命名為「元和」,稱之為修仙得道的法術之一。唐代大詩人杜甫就有「咽漱元和津」的詩句。用摩擦生熱的雙手手指肚(十宣穴) 擊打面部皮膚(包括天庭、兩頰、雙顎、腮、嘴、,下頜等部位),約一分鐘。
由於擊打面部,震動了五官神經和皮下組織,使細胞興奮活躍,血流暢通,可以防治面部神經酸痛、麻痺和顫動,還有助於顏麵皮膚的健美。同時對十指也有保健作用,可防治麻木、酸痛、.手顫、血流不通、手指發冷諸疾。用雙手心前後擦摩兩耳八次(圖十八)。注意兩手往後順擦耳朵時用力稍強,往前反摩時用力要輕。接著,用中指將左右耳扇向前按住,食指搭放在中指上,向下滑擊耳鼓三次(圖十九)。道家稱之為「擊天鼓」。
擦摩雙耳牽動刺激了面部的上關、下關穴位,耳部的聽宮、聽會、耳門等穴位,因而可防治耳聾、耳鳴、耳炎諸症;擊天鼓可增強聽力、開竅通神,心明眼亮。用雙手十指的指甲背部,從額前髮際處(神庭穴) 開始往後推梳八次。
通過兩手十指的推梳,刺激了頭頂的百會、通天,四神聰諸穴,可防治頭暈、目眩、鼻炎、腦貧血、癲癇、嘔吐等症。左手在脖後天池(道家術語,包括風池、風府、啞門、天柱諸穴),由右向左摩擦捂捏八次。再換右手,由左向右摩擦捂捏八次。
兩手在諸穴上摩擦捂捏,可防治精神分裂症、後頭痛、揺頭症、視物不淸、面部肌肉抽動、中風等症。兩手在胸前撫摩擦熱。然後,擦手心、手背、指縫、手腕、雙臂,狀如洗浴。
此功是站功中的最後功法。雙手的撫摩直接刺激了手三陽、 手三陰六脈中的諸穴位,故此功能防治手發熱、手發冷、手出汗、手顫抖、手抽筋、手腕酸痛等症。
鄭重聲明:
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均來自網絡,分享之目的是為各位提供參考學習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於來源不同,無法一一對原作者進行署名,特此說明。所分享發布內容若存在使用不當或侵權等情況,請隨時聯繫 QQ:654087899,進行刪除或協商處理。分享文章中可能會出現偏方、驗方等,請閱讀者不要自行使用,生病請到正規醫院治療,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