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社區散養生態「林下雞」產業扶貧項目(第二期)啟動。
在如意社區扶貧工廠上班的村民周春香說:「現在一個月能拿到兩到三千元的工資,這裡的工資水平跟在廣東打工時的差不多,而且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
如意社區扶貧工廠18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
紅網時刻記者 李慧 通訊員 李敏 永州報導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產業扶貧,最重要的是讓貧困群眾穩定受益,我們已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互為支撐的鏈條。」湖南省委宣傳部駐江華縣水口鎮如意社區工作隊隊長寧林波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村裡貫徹落實很快。
如意社區地處大瑤山深處,由原山馬村、高灘村、大車洞村合併而成,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移民大村+合併村+少數民族村」,是今年全省掛牌督戰村。
寧林波表示,如意社區貧困程度非常高、自然條件非常艱苦、生產生活非常困難。全村總人口455戶1703人,貧困戶339戶1277人,佔比高達75%;移民戶332戶1223人,佔比約72%。全村村域總面積近3萬畝,其中山林面積佔89.79%,旱地面積僅佔0.2%,存在人、地基本分離的地域現象,「生產資料」距縣城約65公裡,「生活資料」分布在四個移民安置點和三個村莊。
2018年,湖南省委宣傳部工作隊駐村時,產業發展基礎十分薄弱,村集體產業和集體經濟空白。分類發展、特色發展、融合發展是如意社區產業發展路線。
一產「林下雞」為瑤山村民找到「增收路」。工作隊考慮老村是水源保護地,生態好,組織村民成立「湘傳養殖合作社」,實施瑤山「林下雞」產業,有效解決了留守在瑤山內村民增收問題。合作社成員由3戶增加到132戶,實現戶均收入約6500元。
村民嘗到了產業發展的甜頭,其中46戶合作社成員共同出資40萬元在外流轉土地,修建湘傳合作社種養殖示範基地擴大規模,建成標準化的養雞棚、養牛棚、赤松茸試點, 2019年半年實現產值70餘萬元。
二產在移民安置點建 「扶貧工廠」,確保移民「穩得住、能致富」。引進廣州森合機電公司入駐掛牌「如意社區扶貧工廠」,聯合成立「瑤軒合作社」,村民不但可到扶貧工廠「就近就業」,還可通過合作社外發加工材料實現「在家就業」。
森合(湖南)有限公司如意社區扶貧工廠總經理李小平越幹信心越足,從100平方米的平房起步,到400平方米的車間,再到18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在一年多時間實現「三級跳」。2019年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在4個鄉鎮新開了4個分廠,提供120人就近就業崗位。
扶貧工廠的投產吸引了許多社區群眾,村民周春香說:「現在一個月能拿到兩到三千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70歲的賈春英和幾個老姐妹也來到廠裡學技術。扶貧工廠的這些舉措有效解決了移民安置點閒散村民就近就業問題。
三產「特色工坊」催化扶貧產業「百花齊放」。工作隊為如意社區百姓搭建「線上+線下」「店前+店後」的農副產品「特色工坊」公益平臺,增加農民富餘農產品附加值。「特色工坊」出品瑤山梗梗茶、果蔬脆等產品,填補了旅遊小鎮水口鎮旅遊產品空白,直接帶動20餘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在該平臺帶動下,村民共籌200餘萬元,建設農產品精加工工廠,除可解決50人就業外,還可帶動1470畝農產品種植,增加其附加值。
如意社區富餘勞動力紛紛投身一二三產業,產業一線活力迸發,忙致富。樂業才能安居,社區因地制宜的穩固利益連結機製得以建立。
來源:紅網
作者:李慧 李敏
編輯:肖拓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5/06/717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