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是礦產資源大縣,現有採礦權礦山109個,礦業經濟在全縣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優於礦亦憂於礦。儘管資源稟賦優越,但多年來,青龍礦業卻在「喜」「憂」參半中艱難前行,歷史欠帳尤其是環境、生產、社會安全的心病和包袱,一路拖起了後腿。
近年來,青龍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縣、轉型跨越」發展戰略,特別是「6+1」聯動監督工作開展以來,青龍堅決落實省市決策部署,紮實推進礦山綜合治理。
青龍層層壓實責任,組建了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相關縣級領導為副組長,有關部門和鄉鎮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全方位加強對礦山綜合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明確資源規劃、生態環境、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等部門責任,強力推進礦山綜合治理,加強聯合執法力度,確保形成強大合力。明確各礦山企業作為責任主體,必須積極響應、主動作為,全力落實好礦山綜合治理工作的各項具體措施。
青龍加強頂層設計,深刻剖析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困境,確定「減量化、集約化、規模化、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固體礦山分類處置措施,初步擬訂了《關閉退出礦山名單》《整治達標礦山名單》《擬設置建材類礦山集中開採區名單》《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任務清單》《擬露天轉地下開採礦山名單》。
青龍開展分類施治,按照關閉取締一批、整合重組一批、修復治理一批、規範管控一批「四個一批」的思路,紮實推進礦山綜合治理。對與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要求相衝突,達不到環保要求,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存在越界開採,拒不履行礦山環境修復治理義務的,嚴肅追究法律責任,並依法實施關閉退出。青龍認真貫徹省市礦山綜合整治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計劃關閉3家露天礦山,其中2家已發布採礦權註銷公告,正在履行註銷程序。同時,推進已設礦山整合重組。按照「扶優培強、關小壓劣」的思路,引導重點企業搶抓當前礦山企業開工率較低、整合成本下降的有利時機,通過靠大聯強、聯營重組等方式,強力推進48個區域性資源整合,目前完成主體確認35個,申報資源整合點2個。青龍按照「自然恢復為主、注重資源化利用」原則,持續推進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目前累計完成治理22處、1250畝,其中,修復治理1處、16畝,轉型利用2處、117畝,自然恢復19處、1117畝。青龍嚴格規範礦產開發活動,15家純露天礦山,關閉取締3家,變更地下開採1家,其餘11家全部處於停產狀態;31家露天、地下礦山,變更地下開採10家,其餘21家全部停止露天開採。
青龍執法監管,嚴守生態安全紅線,制定整改基本標準和提標標準中,重點突出「安全」和「環保」兩條紅線,對不符合安全環保標準要求的企業,一律不允許復電整改,一律不能驗收合格。加強持證礦山生產管理,按照「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範化」的要求嚴格企業生產監管和復產審查,不斷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嚴查重處違法違規行為,倒逼企業依法規範生產經營。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始終保持打擊非法採礦高壓態勢,先後實施「打非治違」、打擊非法採礦「百日攻堅」、打擊違法採礦三年整治、違法違規採礦採砂專項整治等系列行動。累計查處違法採礦案件23件,封堵硐口7個,拆除設備36臺套,公安機關立案查處2件。
青龍滿族自治縣在多措並舉推進礦山治理的同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努力探索礦山轉型發展新路子,推動礦山治理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功實現礦山向農業、礦山向旅遊產業「兩個轉型」。興馬礦業利用礦山廢棄地建設種植園886畝,包括種植黑果花楸30萬株、面積500畝,種植棉槐、火炬、爬山虎等18萬餘株、面積386畝,其中黑果花楸是「眼衛士」系列產品的主要原料,經濟效益突顯。安勝礦業利用閉庫尾礦庫用地建設菌類種植基地,已建設大棚10座,年產菌棒40萬棒。廟溝鐵礦和聚隆鐵礦利用礦山廢棄地開發整理土地900餘畝,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未來總量還將進一步增加。青龍結合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有效利用七道河鄉四道河村廢棄礦山資源,謀劃建設了沙河旅遊驛站項目,既消除了安全隱患、改善了生態環境,又發揮了旅遊效益、提升了鄉村品位,打造了「礦業+旅遊」示範景點,成為全市旅發大會亮點之一。(記者孫雪梅)
來源:秦皇島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