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鋼城街道緊緊圍繞「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平安建設」這一主線,把市域社會治理作為帶動社會轉型、保障經濟發展、促進平安建設的重要契機和抓手,不斷增強轄區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持續釋放黨建「紅色引擎」,實現市域社會治理有魂
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市域治理的各個觸角和「神經末梢」,橫向建立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聯合轄區單位和派駐單位共同組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組織設置新模式,縱向建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居民黨小組——黨員單元長「五位一體」的組織網絡,形成了明珠社區「紅色領航基層治理」、大眾社區「四團三站一家園」等黨建服務品牌,呈現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以點帶面、輻射全局」的良好態勢。依託黨建「互聯共轉」「社區管家」行動,通過做精做細做實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有力拓寬居民訴求表達渠道,促進社區更好掌握社情民意、服務群眾。同時,以疫情防控常態化和連續兩屆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為實踐檢驗,通過築牢黨員先鋒示範平臺,充分發揮「區域化團建」「轄區工建」「商圈婦建」等黨建帶群建治理作用,促推「眾星拱月」工作氛圍,構築起「大聯防、大治理」工作格局。
不斷深化「六網」平臺建設,實現市域社會治理有力
以「五治融合」為牽引,做精做細市域治理「六張網」,不斷強化基層治理定力、釋放基層治理活力。
構建智能化技術防控網。推進綜治信息平臺服務全覆蓋,實現人口信息管理、重點人員管控、突發事件預警電子信息化,有力提升治理效能。
構建常態化治安巡邏網和精準化風險預警網。按照「1+1+N」配備模式,健全完善網格化服務管理機制,在街道187個網格,廣泛動員轄區黨員群眾,構建起大群防治理體系,共配備網格員、各類樓棟長等志願者1.4萬餘人,充分發揮群防群治力量,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中發揮基礎性風險防控作用,實現社區住戶、商戶和周邊環境動態掌握全覆蓋。
構建明晰化多元化社會共治網。充分吸收、借鑑、轉化新時代「楓橋經驗」精神實質,通過強化民主協商,開展以網格居民提事、黨員組織鄰裡議事、支部會議定事、社區聯動辦事、居民辦結評價工作流程,共築「遠親不如近鄰」的睦鄰友好關係和「大家的事情商量辦」的思想理念,形成了「蘭新社區楓調輿順」和「紫軒社區睦鄰和事驛站」等經驗做法。通過繁榮社區文化,有效激活社區「能人效應」和「組織效應」,帶動群眾凝聚在社區、服務在社區,不斷強化居民之間、居民與社區之間的情感聯絡,實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格局氛圍。
構建專業化處突維穩網。依託公檢法司「三官」下沉和綜治中心建設,定期召開風險研判聯席會,對轄區各類風險隱患實行分級、分類、分管,有力化解社會苗頭隱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盤活共建共治共享體系,實現市域社會治理有效
緊扣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路徑,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對群眾的「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把基層治理的社區「獨唱」向激活社會主體、推進協同共治的「合唱」轉變,探索出「紫軒社區12345網格管理」和「佳苑社區334治理新模式」,推動「互聯共轉」行動從「相加」走向「相融」,逐步建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同時,不斷完善「三調聯動」工作機制,對轄區疑難糾紛、涉眾型糾紛共商化解對策,對已化解完成的糾紛隱患及時開展入戶回訪,確保糾紛不反彈、不升級。
近年來,街道各社區重點化解了紫軒花苑B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無人管理、明珠花苑小區自來水管道頻繁爆裂,碧玉苑小區無物業管理小區周邊髒亂差,東安街物流巷道噪音擾民,利民小區房屋老舊、上下水管嚴重腐蝕,朝陽小區商鋪因疫情防控,商業利潤受損等居民熱點、難點問題,使轄區居民安全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通過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鋼城街道各項機制措施逐步健全完善,試點社區「六室一廳一平臺」全面搭建完成,在轄區社會掀起了市域社會治理的濃厚氛圍,治理難題得到有效破解、重大風險隱患得到有效防範,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持續向好,居民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記者 回靜)
聲 明
嘉峪關新聞網原創微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及著作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將按《嘉峪關日報社稿酬發放辦法》支付稿費。聯繫電話:0937-628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