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誠身沉,雖苦猶甜
——記全省「最美扶貧人物」、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
編者按
經多年奮戰,湖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打贏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廣大扶貧幹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志願者傾情投入的奉獻。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幫助無數貧困群眾改變了命運。1月4日起,湖南日報·華聲在線開闢「我的幫扶故事」專欄,講述一批「幫扶人」的感人故事,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晗
1月2日,東方剛露出一絲魚肚白,瀏陽市扶貧事務中心主任羅永志就驅車近40公裡趕往沙市鎮,與消費扶貧智能櫃廠家負責人碰面。
今年,長沙作為全省試點,將在全市投放1萬臺消費扶貧智能櫃,瀏陽市1000個點位已初步選定,羅永志還需跟廠家一起實地查勘,商討後續運營事宜。
自2016年從事扶貧工作以來,羅永志就奔波在一線。「脫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需要心誠身沉,下足功夫。」羅永志說,不同於駐村駐點,扶貧事務中心的工作更加宏觀、系統、複雜,事關瀏陽全市扶貧工作如何推進、部署,必須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感知民意。
貧困戶還有什麼困難沒解決,扶貧政策落實到位了沒有,產業扶貧政策接不接地氣,項目資金是否精準到戶……一年365天,羅永志有200多天在基層,全市有扶貧任務的31個鄉鎮(街道)、307個村(社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5年來,羅永志的扶貧工作筆記記滿了12本,一筆一划記下的既有貧困戶的真實想法,也有解決產業扶貧難題的具體辦法等。
「扶貧先扶業,產業才是致富之源、脫貧之基。」走訪中,羅永志發現,雖然瀏陽農業基礎很好,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不足。「大多數勞力選擇外出務工賺『快錢』,相比之下,搞產業很慢很難,這也是基層扶貧幹部難破解的問題。」他說。
找準問題,對症下藥才能拔掉窮根。經摸索實踐,2019年,羅永志帶領同事們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施「個十百千」產業扶貧工程,培育了1個市級產業扶貧服務中心,發展了生態米、小水果、黑山羊等10個特色扶貧產業,建成131個特色產業基地,樹立產業脫貧典型近1000個,帶動全市98.55%的貧困戶參與扶貧產業,走出一條可持續的脫貧致富路徑。
年底了,產業扶貧項目收益怎樣?在大圍山腳下省重點產業扶貧項目——瀏陽肉牛養殖基地,大圍山鎮同杏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鳳珍將打碎的玉米、豆粕、麥麩等攪拌後放入食槽,引得牛棚裡小牛「哞哞」直叫。
「我們在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十分注意選擇產業發展方向,引導貧困戶去發展體系成熟、基礎良好的產業。」羅永志告訴記者,肉牛養殖的發展前景、市場前景非常廣闊,適宜貧困戶長期發展,能成為貧困家庭穩定的收入增長點。去年來,基地已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肉牛200多頭。
「去年從基地領回一頭母牛,12天就產下一頭小牛。」吳鳳珍算了一筆帳,一頭牛回收後能賺8000多元,如果一年能多產兩頭小牛崽,就能淨賺兩三萬元。
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十分重要。2020年,羅永志和同事反覆調研,建立了「三表一單」工作機制,對未脫貧有脫貧困難、已脫貧存在返貧風險,檔外有致貧隱患的三類對象重新制定了加強版「一戶一策」,明確每戶對象由當地領導幹部聯繫幫扶等,讓一批「重點對象」得到「重點幫扶」,確保貧困戶高質量脫貧不返貧。眼下,羅永志正和同事加緊探討相對貧困監測預警平臺設計方案,摸索建立有效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
高強度的工作、早出晚歸的作息,使四十出頭的羅永志已滿頭花白。「說實話,扶貧工作不容易,但看到貧困群眾日子越過越好,我們雖苦猶甜。」羅永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