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 "、" 人工智慧 "、" 醫療機器人 "…… 成了近日熱詞。12 月 11-12 日,2020 年度智慧醫療學術會議 " 暨廣東省醫學會人工智慧分會籌備會議在廣州市白雲賓館召開。專家們介紹產學研現狀,展望智慧醫療未來應用,助推 " 健康中國 2030" 戰略落地。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醫學家們正在研究更簡易的方法,來診斷常見眼部疾病,例如,家長為孩子播放一段 3 分鐘的動畫片,在相關指引下進行視頻拍攝,利用這項技術能診斷孩子眼球的狀態,從而篩查出白內障、青光眼、鬥雞眼等狀況。另外,該系統還具備預測近視發展等其他功能。
【看三分鐘動畫片,孩子眼疾早篩查】
會上,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全國青聯常委林浩添,以 " 眼科人工智慧診療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 為題作了報告,其中提到 " 智能眼科專家 " 系統。
他表示,該系統能夠使家長就能篩查為孩子常見眼病,具體操作是,播放一段 3 分鐘的動畫片給孩子觀看,家長在相關指引下進行視頻拍攝,利用這項技術能觀察孩子眼球的狀態,從而篩查出白內障、青光眼、鬥雞眼等狀況。另外,該系統還具備預測近視發展等其他功能。
林浩添及其團隊還在努力,希望未來能在社區、小區等地配置類似於商場卡拉 OK 亭,且可移動的診斷裝置,這類裝置目前有待開發落地。
今年,林浩添教授還牽頭推行了人工智慧及網際網路醫院在疫情防控中的落地應用模式。最終實現在大數據時代下,以眼科人工智慧診療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突破口,助推醫學人工智慧技術服務社會。
【人工智慧讓基層醫生達三甲專家水平】
" 動態不確定因果圖(DUCG)" 是全國政協常委、國際核能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會士張勤的原創成果——一個基於領域專家因果知識的人工智慧理論。會上他表示,這是一個很好的全科臨床輔助診斷工具。
該工具結合推理算法,輸入患者病情信息,來診斷出所患疾病,並可動態生成患者個體優化臨床診斷路徑,以獲取病情信息,較大程度減少漏檢誤檢和漏診誤診。
張勤表示,在該工具的輔助下,基層醫生可以較短時間內達到三甲醫院專家診病水平。目前,它在山東膠州、重慶忠縣兩地進行實踐應用,診病正確率超過 95%。
" 輔助 " 二字如何理解?" 現在全世界的人工智慧醫療都是輔助診斷,目前還沒達到代替這一層面。" 張勤稱醫生與大數據之間如同合作關係,兩者相互補充,才能得到更好的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引領著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服務人類。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基層醫療水平,為老百姓帶來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將助推全民健康事業發展。
【多領域深度交流 共繪智慧醫療圖景】
記者了解到,此次會議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主辦,中山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聯合承辦,歷時兩天,聚焦產學研,助力大灣區。醫療、科技領域專家齊聚一堂,描繪智慧醫療未來發展圖景。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器人總體專家組成員孫富春教授介紹了 " 智能醫療機器人的研究與發展 ",從多個層面分析醫療機器人發展面臨的困境。國務院特貼專家,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主任助理孟祥飛介紹了集成智慧醫療研發所需的軟體及數據資源。
山東大學王英龍教授、上海樂相科技首席科學家陳東義、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高級工程師舒琳、廣東省基層醫療工程中心和深圳發改委的醫療電子平臺副主任聶澤東等,分別介紹了 " 人工智慧穿戴設備 "。其他人工智慧、醫療科研領域的專家也帶來演說。
人工智慧領域、醫療科研單位、高校醫療科技企業的專家學者共商共議,助力智慧醫療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關鍵技術發展,以期促進國際國內交流,加速我國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醫療領域內的應用。
未來,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將攜手各單位,打造更優質的人工智慧平臺高水準平臺,聯合更多健康科技科研團隊、臨床醫學團隊與人工智慧團隊,共同推進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與落地,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 " 健康中國 2030" 戰略落地貢獻力量。
新快報訊 記者陳慕媛 通訊員邰夢雲 牟晏瑩報導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