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費德勒走進阿瑟阿什球場,看臺上空蕩蕩的,只有幾個工人在臨時加固座椅。但這只是美網開賽前一天的訓練場面,等到30個小時後他再次進來,耳邊一定會響起山呼海嘯般地掌聲。2013年,瑞士人將以7號種子的身份登臺亮相。可即使如此,他在紐約乃至全世界所享受的依然是頭號種子的待遇。是的,若單論人氣,沒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相比。
登上紐約時報頭版封面
美網開賽的前兩天,《紐約時報》國際版的封面就給了費德勒。瑞士人穿著禮服,眼神裡滿是深情。在2013賽季過去的這些天裡,雖然深情並不能挽救他一路下滑的排名,但卻容易讓人回想起過去的美好時光。
「一個絕不肯放棄的冠軍。」這是他們的大標題,作者是麥可·施泰因伯格,他從1977年就開始報導美網。「大多數球員到了他(費德勒)這個年齡都已經退役了,可他卻說自己還不會考慮這件事。」
2013年費德勒美網之旅還剛剛開始,但在施泰因伯格的敘述中,故事卻是從一個月前的溫布爾登說起。那一次他在第二輪輸給名不見經傳的烏克蘭人斯塔霍夫斯基,全世界都為此而扼腕痛惜。但越是逆境就越能展現一個人的勇氣,不服輸的瑞士人做出更換大拍面球拍的決定,並為此多打了兩站低級別巡迴賽。雖然美網他會換回小拍面,但30+的年紀還要做出改變,你可以看到他不想離開的決心。
路透社的評論則被廣泛轉發,「費德勒想要在美網上證明自己已經找回了手感」。在文中,他們玩了一個文字遊戲:「他的後背(back)已經好多了,他想告訴所有人自己已經回來(back)了。」
費德勒的傳記作者瑞內·施道弗一直以來都是瑞士人的好友,他見證了後者從小到大的成長曆程。雖然今年他沒能來美網再次對瑞士人進行跟蹤報導,但在回複本報記者郵件時說自己依然會對費德勒密切關注。
球場外費德勒T恤大賣
美網已經在紐約待了100多年,這裡的人們早已經將其看做理所應當的事情,並沒有因此而特地大肆宣揚。當然,偶爾也會有幾輛公共汽車經過,車身上有美網的標識,上面寫著訂票熱線。但對於外來人,他們還是希望展示一下這個最現代、最歡樂的大滿貫。所以在甘迺迪機場去曼哈頓的路上,你會看到巨大的落地廣告牌,費德勒在上面嚴陣以待。
「代表美網歡迎你」,沒有人比瑞士天王更適合這個位置了。他是5屆美網冠軍,即使成為7號種子也改變不了這一點。自從2009年德爾波特羅奪冠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在阿瑟阿什球場完成衛冕。納達爾不能,小德不能,而從來沒有衛冕大滿貫經驗的穆雷還有待考察。
在法拉盛公園球場,費德勒的人氣更是爆棚到頂峰。即使在沒有比賽的周日,他也是人們談論最多的對象。「羅傑的!」「來一件羅傑的!」阿瑟阿什球場大門外的贊助商商店裡,售貨員聽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一家來自新澤西州的球迷站在櫃檯前,爸爸正在給兩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買球衣。其中一個看上一件紅色印有花體字母「F」,另外一個立刻也要。「我們從新澤西來,不算太遠。他們都喜歡費德勒,我們周一晚上會來看他比賽。」7號種子的美網首秀被安排在了周一晚場,對手是澤姆利亞。如果能夠獲勝,這家人會穿著新買的T恤,唱著「Let's go Roger,let's go」,浩浩蕩蕩地殺回哈德遜河西岸。
教練組成最佳「粉絲團」
說起孩子,費德勒本人可是網球圈裡著名的奶爸之一,他的雙胞胎女兒剛滿四歲。她們已經能夠理解爸爸的工作,會為他每一次得分叫好了。今年溫網期間,米爾卡和斯維林·盧瑟就各抱著一個在包廂裡為瑞士人加油助威。
妻子米爾卡自然不用說,盧瑟則是費德勒團隊中相當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正式身份是瑞士戴維斯杯隊長,但也是17屆大滿貫冠軍的教練之一。在本屆美網,他和主教練保羅·安納孔一起陪著瑞士人徵戰。
由於首日就將出戰,所以組委會前一天給了費德勒一個小時在中央球場的訓練時間。在這一個小時裡,瑞士人的訓練對象是立陶宛球員比蘭基斯,後者是第一個進入ATP前100的90後球員,首輪將要對陣小德。雙方進行了小型模擬賽,對方的發球讓費德勒有點吃不消。而在對抗當中,7號種子還特別加強了對反手的控制——納達爾總是會攻擊他這一點,導致現在所有人都開始效仿。
和很多球員比起來,費德勒的團隊人數並不是很多,但盧瑟和安納孔都相當貼心。前者除了相當盡職盡責地做好了「球童」的工作外,還繼續發揚自己第一「奶粉」的身份,連身上穿的都是費德勒版紀念衫,上面寫著「Roger That」。而後者則很少打斷費德勒,只有在他停下來喝水的時候,才會說一兩句話。做費德勒的教練並不容易,當年的澳大利亞名宿託尼·羅切以及瑞典人倫德格倫顯然都深有感受。但安納孔有過執教桑普拉斯的經驗,他說同樣30歲的費德勒要比美國人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