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菜時,添加一些檸檬汁、番茄汁、醋等酸味食材替代少部分鹽和醬油,不僅可以使食物更加鮮美,酸性味道還能減少用鹽量。
①為了讓肉類更加入味,調餃子餡、丸子餡又或者一些必須要先炸再炒的菜,比如鍋包肉。
鍋包肉一般是先肉切片再醃製入味,醃的時候必須用澱粉和調料,如果裡加點鹽拌勻,可增加抱團和黏性,炸出來的肉才更加鮮香入味。
②煎魚或煎肉時,冷鍋冷油時放入適量的鹽,等鍋熱後,再放入魚或者肉,可以讓魚煎的完整不碎,油不亂濺,魚肉也更加入味。
①雞鴨魚類肉菜是一般都是燒、燜、煮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加鹽時機也有所不同,燉煮過程為了讓肉質更爛需要較長時間。同時,為了更加入味,也應該早放鹽。
②炒硬蔬菜需要早放鹽,胡蘿蔔、花菜、豆角等蔬菜比較硬,不易熟也不易出水。炒制過程中早點加入適量鹽翻炒,可讓食材提前入味。
①做雞湯、魚湯、骨頭湯等各類肉湯時,一定要後放鹽。為什麼呢?因為鹽會促進蛋白質凝固,前期加入就無法熬出鮮美魚湯。
營養專家左小霞認為:臨出鍋放鹽,既不會破壞食物營養,又能巧妙的控制鹽量。關鍵是:等到肉皮煮爛再放鹽,入味速度會更快。
②蒸魚時,最忌諱的就是鹽提前放!加鹽醃製過的流失大量的水分,導致蒸出的魚肉又老又腥魚肉,也沒有魚鮮味。
只需要在魚蒸好後,給魚淋醬汁時加適量鹽,不僅吃起來鮮嫩可口,還非常有營養。
③炒青菜葉子類的菜品時,需要晚放鹽。因為葉菜易熟、發軟還易出水,幾分鐘就炒好。
如果早放鹽,水分大量流失,炒出來色澤更是不好看。所以在大火炒熟後,大部分水炒出來再加鹽調味,均勻入味又好吃~
素版涼拌菜,如涼拌萵苣、青瓜等,放鹽過量,會使其汁液外溢,失去爽脆感。
應在食用前放鹽調味,醃漬一下瀝乾水分,放入其他調料調味,吃時會更加脆爽可口。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暖暖大廚一樣精準的抖菜技術,一哆嗦鹽又抖多了。
涮著水吃沒油沒鹽,確實寡淡。不如加點料,搭配一些容易熟的菜進去(比如青椒、土豆),稀釋了鹽的濃度,還增加了菜的種類。
除此之外可以加點白糖,雖然起不了降低攝鹽量的作用,但可以改善鹽味。
●健康人:每日≤6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控制在5克);
●糖尿病非高血壓患者:每日≤5克;高血壓患者:每日≤3克;
●腎病患者:每日 ≤2克。
●用一個啤酒瓶蓋(去掉膠墊),平裝滿一蓋,即相當於5~6克鹽;
●瓷勺一平勺鹽量約為18克,每人每天吃鹽總量不超過一瓷勺;
●一小撮(用三個指頭尖)食鹽約為2~3克;
●使用盛裝3克鹽的鹽勺,每人每天不超過兩勺。
食品中看不見的鹽,是導致我們攝入量超標的罪魁禍首。
如果你看到食品中鈉含量超過120mg/100g或100ml,就需要重點關注了!(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GB 28050—2011要求)
簡單粗略的折算方法,
可以用400mg鈉≈1g鹽。
某品牌一包方便麵的料包加上面的鈉含量有2.966g,也就是2966mg,如果把料包全都放進去,一頓方便麵就吃了超過7g的鹽!
所以夏天不僅不需要刻意補充鹽,還要少吃點「鹽」,做菜不僅要少放鹽,雞精、豆豉、蠔油、鹹味的醬之類也要少放。
另外,方便麵、薯片、餅乾、鍋巴等快餐零食也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