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素食文化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素食者的隊伍。世界各國對素食的認知基本達到共識,即不食用由動物身體所製成的食物,包括動物油、動物膠。各國不同文化下的素食主義也有所不同,有些素食主義者食用蜂蜜、奶類和蛋類;有一些人僅食用水果、果汁或其他植物果實。嚴格素食者不僅不食動物產品,也不使用來自於動物的產品,也不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職業。
本文擬從素食的含義、素食在佛教中的發展、放生的內涵和外延、素食與放生之間的關聯、素食與放生的共同旨歸等五個方面,對素食與放生進行深入探討,以期能對追求健康生活的民眾有所觸動或引導,希望每個家庭都能逐步過渡到以素食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飲食意識,遠離殺業,減少疾病,並為建設一個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共同努力。
一、素食的含義
「衣食住行」勾勒出人類的基本生存模型。其中,飲食關乎生命的延續,更是其中的基礎。《漢書·酈陸硃劉叔孫傳》中說「民以食為天」,說明飲食在中國人心中至高的地位。千百年來,一直受人類關注的溫飽問題不出「飲食」的範圍,而不同地區、不同場合的美食則構成人們傳達感情的媒介。客觀來說,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受經濟、政治、科技、宗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也反映出社會文明的發展水平。中國是飲食大國,中餐享譽世界,素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自古即對素食的諸多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並且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在我國古代,「素食」二字在不同時期和環境下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先秦時期《詩經》就有對素食的記載,「彼君子兮,不素食兮」(《魏風·伐檀》)。君子從來不會白吃閒飯,這裡「素食」指不勞而食。《墨子·辭過》載:「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上古人民不知道怎樣製作食物時,「素食」意為「食草木」(孫詒讓《墨子問詁》)。《管子·禁藏》載:「果蓏素食當十石。」此處「素食」指「果蓏不以火化而食」(劉績《管子補註》)。《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載:「服斬縗,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昌邑王身穿喪服後,不但沒有悲哀的意思,而且還不顧禮義,在路上不吃素食。這裡「素食」指菜食無肉。《水滸傳》第四回:「長老叫備素食,請趙員外等方丈會齋。」這裡的「素食」特指僧人的齋食。以上種種引述為「素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種含義。
二、素食在漢傳佛教的特殊發展
在人們心目中,「素食」這個概念往往和漢傳佛教緊密相關,二者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淵源。佛教在印度創立之初,僧侶奉行託缽乞食,而後隨著佛教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各個地域的風俗人情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素食飲食制度正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的典型表現。
佛法傳入漢地之初,僧眾的飲食規範並不統一,這是因為大乘經典與小乘律對出家人的規範有所不同。小乘律開許出家僧人食「三種淨肉」,即不見、不聞、不疑。如《五分律》記載:「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諸比丘:『有三種肉不得食: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見為己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己殺;疑者,疑為己殺。若不見、不聞、不疑,是為淨肉,聽隨意食。』」大乘經典則明示出家僧人禁斷一切肉食。如《大般涅槃經》云:「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應施肉。何以故?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善男子!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時,應觀是食如子肉想。』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聽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言:『如來何故?先聽比丘食三種淨肉?』『迦葉!是三種淨肉隨事漸制。』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十種不淨乃至九種清淨而復不聽?』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
大乘經典記載佛陀制諸弟子明斷十種肉,至於小乘律所講的準食三淨肉乃至九淨肉是由肉轉素的一種漸進的方式,也是針對在地多沙石、草菜不生的地區,為維繫生命而開許的方便。佛陀的本意是「現斷肉義」,即斷絕一切肉食。
隨著大乘經典在漢地的廣泛流傳,從開許佛弟子食三淨肉慢慢向禁斷肉食過渡。以梁武帝秉承大乘佛教的宗旨,頒布《斷酒肉文》,開始呼籲佛教徒謹遵大乘經典教誨而行素食為轉折,素食逐步得到認同而最終成為漢傳佛教的定製。
然而,佛教之素食和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素食又不一樣。佛教的素食不僅不食肉,還包括同樣屬於蔬菜一類的「五葷」(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等「五辛」)。如《首楞嚴經》云:「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三、放生的內涵和外延
放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動物保護活動,只因各個時代文化背景、人類認識觀念的差異,使放生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內涵特徵與外在趨向。
遠古社會時,人們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魂。愛生、護生、放生自然成了對萬物有靈的一種敬畏形式。如《六韜·虎韜》中炎帝的「神農之禁」指出「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雲夢秦簡《田律》規定:春天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準燒草作為肥料,不準採摘剛發芽的植物,或捉取幼獸、鳥卵和幼鳥,不準毒殺魚鱉,不準設置捕捉鳥獸的陷阱和網罟,到七月解除禁令。這意味著,我國古代就有了對生物進行保護的立法。
迨及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局面,戰亂頻仍,天災人禍衝擊,儒家學說應時大倡教化。「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化若四時而變物,是以四海承風,暢於異類:鳳翔麟至,鳥獸馴德,無他也,好生故也。」(《孔子家語·好生》)「釣而不網,弋不射宿」等好生、愛物的「仁愛」觀念成為儒學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由此可見,孔孟學說是在重重危機中建立對生命重視與尊重的思想理念。
對於放生,道家也有相關的論述。《秋水》裡「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表達出莊子「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齊萬物、等生死,萬物之生得到足夠尊重,同時肯定生死的辨證因循規律。《列子·說符》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
放生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歷代相傳的社會習俗和時尚,是被大眾所普遍認同的信仰活動,如放生日、放生節、放生會、放生鄉、放生社、放生庵、放生池、放生橋、放生碑乃至放生小說等等都與放生有密切關係。
放生習俗的形成與佛法東傳密切相關。佛教的放生儀軌和實踐體系,賦予傳統的放生以全新的內涵和宗教色彩鮮明的表現形式。
佛教關於放生的經典,有兩部最值一提,一部是《梵網經》,另一部是曇無讖翻譯的《金光明經》。《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記載了釋迦牟尼佛昔日為流水長者子借象運水運食救濟一萬條將死之魚的事跡。而此經對佛教的放生儀軌的形式具有重要的影響,比如放生時要解說十二因緣法、念諸佛菩薩聖號及放生功德偈等,都與這部經有關。經中流水長者子救魚放生的情節,增進了中原人士對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佛教在傳統放生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此經及其他大乘經典的放生理念,形成內容豐富的放生儀軌,使得佛教方式的放生成為後世放生的主流。
需要指出的是,佛教放生的根本理念是慈悲心,是基於救度眾生出離輪迴的大乘菩提心,不是簡單地保護生命、給予生命。經中所云一定要有「為其解說大乘經典」的環節,一定要大聲地解說和念誦,以使動物能聽聞到。在後世流傳的各種儀軌中,佛教放生都改為先給這些生命進行皈依,再念誦一系列的佛經、咒語等等,最後以回向而結束。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消弭現今放生的種種誤區。針對只是熱衷於放生功德的人而言,《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是為警鐘。
四、素食與放生之間的關聯
「素食」與「放生」在現實生活中是兩個不同場域的事情,但二者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正如著名科學家、素食主義者愛因斯坦所說:「我們的任務是一定要解放我們自己,這需要擴大我們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靈,擁抱美妙的大自然。沒有什麼能夠比素食更加有益於人類的健康,並增加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了。」
「素食」是一種常態化的放生,這個行為本身便是直接減少了肉食的供給,積沙成塔,聚腋成裘,當素食的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因人類口腹之慾而喪失的生命數量將大量減少。另一方面,「放生」又促進了參加者的素食行為,參與放生者,感受動物重獲新生的喜悅,感受到動物也有靈性,自然而然會減少或者終止食肉的習慣。
在中國歷史上,素食與孝道有著緊密關聯。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侍奉雙親是孝道的開始。對如何盡孝《孝經》中有詳細表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孝經·紀孝行》)人子盡孝需要做到以上五件事,父母生前,需盡心奉養;父母離世後,要呈現出哀痛之情,對於父母的祭祀要莊嚴肅穆。人子服喪期間,在飲食上需要齋戒。《禮記•喪服四制》載:「其恩厚者,其服重,故為父斬衰三年,以恩制者也。」「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練冠,三年而祥。」依《禮記》所載制度,服喪者三天不能吃飯,等到父母發殯之後,才可早晚吃一碗米粥。並且在舉行過虞祭和卒哭祭後,才能夠蔬食水飲。並且,即便是喪禮完成之後,作為子女還要守喪三年,等到喪期過後,才可以飲酒食肉。
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時說道:「素食,菜食無肉也。言王在道常肉食,非居喪之制也。」昌邑王本來已經繼漢昭帝之後做了皇帝,結果因不守喪制而被冠以不孝之名,最終帝位被廢。由此可見,居喪素食是盡孝的必然標準,即便貴為天子,也不得違背。除為父母守三年大喪不得食肉之外,在為其他人服短喪期間也有不得食肉的規定。君王、大夫、士人之喪,服喪期間都需蔬食水飲,等到喪期結束後才可以吃肉。對於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以及三個月的喪期,服喪者要等到亡人下葬之後才可以飲酒食肉,而且是「不與人樂之」。
在佛教中,「素食」與「放生」的關係更是密切。二者被視為積累功德、消除宿業的一體兩面——吃素是止惡,愛護生命,不再造殺業,不再積欠新的殺債;放生是揚善,積極地救贖生命,懺悔以前殺生的罪業。所以,吃素和放生是一體兩面,需相輔相成,同時並行。
五、素食與放生的共同旨歸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素食與放生對於健康的益處,也恰恰來源於這兩方面。
素食提供了一種有助於生理健康的飲食方式。素食的飽和脂肪含量很低,可降低血壓和膽固醇含量。德國人做過一次研究,偶爾才吃肉的素食者,得心臟病的概率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癌症的罹患率是一般人的一半。而且,素食還能起到食療的功效,吃出美麗。用素食方法減肥相當有效,素食能使血液變為微鹼性,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把蓄積體內的脂肪及糖分燃燒掉,達到自然減肥的目的。經常素食者全身充滿生機,臟腑器官功能活躍,皮膚柔嫩光滑,氣色紅潤,吃素堪稱是一種由內而外的美容法。也有醫學界人士從生理角度論證人類本身就該素食。他們比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人的解剖構造及生理功能,得出結論:飲食特點與人體的消化系統(尤其是腸道)的特點有直接關係。茲舉一條證據說明,肉食的人需要三四天才能比較徹底地將廢物排出體外,肉類長期在體內積壓產生毒素,容易致癌。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表明,食肉有健康風險。近期德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食品觀察」(Foodwatch)公布一項調查結果,市面上的肉類、牛奶、雞蛋等跟動物有關的食品中,四分之一來自生病的動物,一升裝牛奶百分之十來自乳頭髮炎的奶牛;雞蛋百分之四十來自骨折的母雞;待宰的豬百分之五十患有肺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患有關節炎,多數內臟也存在發炎病症。美國著名營養學權威教授WalterC·Willett的著作《飲食與健康》從最新的營養學角度分析:對所有人來說,以粗糧和純植物油為主,合理搭配蔬菜和乾鮮果品的飲食是最好的,素食真正有益於生理方面的健康發展。
還有,素食有助於大自然的和諧和健康,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從科學研究來說,食用肉類需要豢養許多家畜動物,而家畜會排放出甲烷。肉類產品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水和土地資源也會影響環境。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提倡素食也是一項保護和挽救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
就放生而言,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打開了一個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社交圈,擴大了交往面,獲得非信仰者所沒有的另一層社會認同感,有助於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數。從佛教修行的角度來說,放生是增長慈悲心、懺悔罪障、感得世間與出世間利益的功德之行,而且含攝大乘菩薩道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之功德。比如,花錢買物命為財布施,念誦儀軌為法布施,解救物命為無畏布施。
素食與放生,都表現出了回歸自然、回歸健康和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返璞歸真的文化理念。如素食能獲取天然純淨的均衡營養外,還能額外地體驗到節制了欲望的愉悅;而放生除了能給動物以活著的自由外,還能使放生者體會到生命的奇妙、大自然的美麗、與「他者」交流的樂趣,以及因善良心靈尊重生命的崇敬之美。
總之,「素食」健康低碳環保的飲食理念與「放生」珍視所有生命的行為,符合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是覺悟人生的智慧選擇。
文章來源:《淨土》雜誌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