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關注了一部新劇:《凱薩琳大帝》。由於主演是艾麗·范寧,一開始還是比較期待的。
只看名字,大概都覺得這是部嚴肅的歷史劇。但是每一集開頭冒出來的那句「本劇偶爾基於歷史」又不斷提醒著每一個觀眾,這其實是一部魔改劇。該劇的編劇是託尼·麥克納馬拉,在此之前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去年入圍奧斯卡的《寵兒》,同樣是一部通過歷史故事延展開來的宮鬥戲。
仔細看這部劇的海報,大膽中透露出嘲諷。歷史背景搭配上現代故事,戲說歷史似乎正逐漸成為一種潮流。而那些以精品著稱的歷史正劇,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統一被打上了吃力不討好的標籤。
想要徹底說清這其中的緣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裡簡單提三部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別是《大明王朝1566》、《甄嬛傳》以及《琅琊榜》。先說說《大明王朝1566》吧。很多人現在將其看作國產劇的巔峰,不過在剛播出的時候,它其實也是吃力不討好的典型。
2007年,湖南電視臺信心滿滿地拿下《大明王朝1566》的播放權,試圖通過這樣一部大製作吸引不同類型的觀眾,繼而完成節目內容的升級。事實證明,這一次的轉型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同一年播出其他幾部歷史劇,諸如《貞觀長歌》和《臥薪嘗膽》,收視率同樣慘澹。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折點,市場的選擇告訴無數的投資人,觀眾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國產的歷史大劇逐漸走向沉寂。
四年之後,同樣是湖南電視臺。這一次他們吸取了教訓,雖然還是古裝劇,卻戳中了年輕觀眾的喜好,一部以穿越為主線的《宮》火遍大江南北。如果說楊冪主演的《宮》正式開啟了當年宮鬥劇的觀看熱潮,那麼同年由孫儷主演的《甄嬛傳》則是讓這股浪潮達到了最高點。什麼火就拍什麼,即便是面對看上去沒太大區別的古裝劇,也有著清晰的定位。清宮劇火,就絕不拍明朝的愛情。
差不多又過了四年,觀眾開始厭倦了各種阿哥之間的愛恨情仇。以架空歷史為背景的《琅琊榜》橫空出世,緊隨其後的是各種架空、奇幻、玄幻小說的影視化改編。摸索中,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公式慢慢成型:大IP+小鮮肉(主演)+老戲骨(配角)。
只可惜,精品難覓。像《琅琊榜》那樣成功的類似劇集,再難出現。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以上的介紹,關鍵點並非某一部作品,而是時間。更準確地說,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新的熱潮。這些熱潮往往由一部現象級的作品開始,緊接著被另一部現象級的作品終結。時代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以至於沒有人敢輕易駐足停留,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整個市場淘汰。
為了不被淘汰,近年的國產歷史劇又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風格,偽高級劇。什麼是偽高級劇?就是一味地追求服化道的精緻還原,而內容卻經不起反覆推敲。衣服看著靠譜,人物卻不靠譜。妝容用了十二分的心意,故事卻還是瑪麗蘇傑克蘇那一套。正像是檀香木的馬桶,用了再好的材料,也還是馬桶。
在我看來,歷史劇裡的服化道是面子,而精彩的故事才是真正的裡子。歷史劇不等於歷史,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解讀歷史,除了要面對觀眾,更應該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提及優秀的歷史正劇,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張黎。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這個名字,但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國產劇的代表作。張黎是北影78級的一員,和張藝謀陳凱歌他們是同學,攝影出身,也拍過好幾部優秀的電影,也拿過重量級的攝影獎項,最終沒有像幾位同學一樣紮根於電影行業,而是在電視劇行業大放異彩。
在拍攝導演處女作之前,張黎就已經作為藝術指導參與了胡玫導演《雍正王朝》的製作,該劇於1999年播出,創造了當時央視的收視記錄,也成為了國產劇歷史上永恆的經典。這之後,他導演了《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等諸多力作,從此被劇迷正式封神。
儘管在今天看來,他的幾部代表作都有不少和歷史不符的劇情,服化道的細節也會出現明顯的漏洞,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它們都是有著自己歷史觀的經典,尤其是劇中生動形象的人物群像,更值得我們反覆琢磨。換句話說,張黎的作品,拍的不是歷史,更是自己作為作者對於歷史的理解。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這其中編劇劉和平的貢獻。
都說這些劇好,好在哪裡?舉一些例子吧。在《走向共和》的開頭有一場戲,李鴻章坐在桌子上一邊悠然自得地品嘗著鱸魚,一邊處理國家的政務。當他聽到日本人徵討清國策的消息,沒有發作,得知北洋軍艦的款項出了問題,不緊不慢。然而,當下屬匯報那隻準備進貢給太后的鸚鵡不吃不喝,拉的屎顏色不對的時候,他立馬停下了手中的筷子,由於太著急甚至多咳嗽了兩聲。
此處是李鴻章的出場,原本的劇情是他穿著文官的衣服出現在鏡頭裡,別看只是一個小小的改動,人物形象立馬多出了幾分耐人尋味。不只是簡單表明李鴻章的身份,同時也暗示了當時清朝所面臨的處境以及內外隱藏的矛盾。
這是張黎作品的特點,宏大的敘事往往落腳於細膩的人情世故,每一個人物在時代的裹挾下儘可能散發出自己的光彩。回看這些經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產生一種感覺,這裡說的不就是當下的現實嗎?這種熟悉感並非預知未來,而是看透了歷史的脈絡以及歷史中的人。
很多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觀眾可能不知道,劇中最關鍵的「改稻為桑」其實也是虛構的。可就是這樣一段並不存在的國策,徹底撥開了那段深藏的歷史。朝廷需要錢,以嚴嵩父子為首的內閣只能替嘉靖想出了這樣的辦法。
這個方向其實並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命令傳到底下演變成了各地貪官欺壓百姓的藉口和工具,反對嚴嵩的清流派挺身而出。從位高權重的皇帝,到朝廷上的幾大勢力,最後波及到各地的官員,商賈和百姓。最終海瑞作為代表孤身上疏,說出了沒有人願意指出的真相,這場禍亂真正的根源其實是皇帝自己。
為了駁倒海瑞,嘉靖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親自前往監獄,劇中兩人針鋒相對的辯論讓人印象深刻,百看不厭。你說真實的歷史當中,嘉靖有可能這麼做嗎?當然不可能。
說到底,再好的歷史劇也無法徹底地還原歷史。擁有一顆尊重歷史和尊重觀眾的決心,才是拍好歷史劇最重要的前提。《大明王朝1566》虛構了很多故事,卻拍出某種意義上的真實,歷史本來是什麼樣子,我們如今根本無法確切知曉,但歷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卻可以在蛛絲馬跡中尋得一二。這部劇後來也得到了它應得的地位,被無數人所推崇。
張黎自己也說:「《大明王朝1566》讓任何文學藝術門類的人看了之後,再也不敢小瞧電視劇。」傲氣的背後,全都是底氣。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每一部歷史劇經典,都離不開創作者的用心,市場的支持,觀眾的喜愛。每一堆跟風的爛劇,同樣離不開創作者的「用心」,市場的「支持」以及觀眾的「喜愛」。
為什麼現在的國產正劇越來越少了呢?如果你問創作者,得到的可能是一聲嘆息:沒人看了。但真的沒人看了嗎?觀眾是需要培養的,你一直給觀眾餵屎,觀眾漸漸地就不覺得屎難吃了,反而會開始給屎分等級,說有的屎精緻有的屎粗糙,時間久了,就忘了飯是什麼味兒了。
很多人好奇,國產歷史正劇「死」了嗎?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越是經典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沉澱越會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2017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首播十年後,這部劇不僅復播,而且通過上線網絡的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了什麼才是國產劇的門面。
這樣的劇從未爆火,但一直在火。它們一直像星星之火般燃燒著,影響著一個又一個的年輕人,讓很多人開始思考過去,思考現在,思考將來。至於那些為了流量趕製出來的「偽歷史正劇」,或許在剛剛播完的那一刻便已經開始被觀眾遺忘。那才是真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