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史」出來。
12月1日晚,無數「老秦人」的盛宴,一場歷史劇迷的狂歡。等了三年多,它終於來了——《大秦賦》。《大秦帝國》系列,最後終章。
2009年,烽火狼煙,烏鴉成群從天空掠過。一顆種子,就此埋下。《大秦帝國之裂變》橫空出世。
2020年,狼煙烽火,萬箭齊發從天空掠過,一顆大樹,已然成型。《大秦賦》,東出之後,便是天下。
首播收視破一,但不敵佟麗婭的《愛的釐米》,僅排當晚第五,不過《大秦》系列,贏的從來不是收視率。
這系列為什麼好?一部真正從歷史的血肉裡長出來的作品。
《裂變》、《縱橫》、《崛起》。9.3、9.2、8.5。評分,是實力國劇應得的加冕。
從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到現在《大秦賦》,大秦系列一共走了十五年。每一部,都歷經曲折,每一部播出後,都石破天驚。
而當《大秦賦》終於登場,「老秦人」,眼淚刷一下就出來了,這不是過客,而是歸人。
段奕宏、張魯一、鄔君梅,一個個,妥妥的實力派,還有前六集中最大的驚喜——《妖貓傳》中那個狂生李白的扮演者辛柏青,絕對交出了所有版本中最好的秦異人,這樣的演技,才是真正的奇貨可居。
如果說,《大秦帝國》的關鍵詞是尊重:故事尊重智商,情感尊重人性,歷史尊重現實。
那《大秦賦》的關鍵詞——接住。
經典過後,終章,能不能接住經典?這是第四部的核心懸念。
蓋個章,從場景、服化道、配樂、運鏡、臺詞、節奏到故事、人物,不論宏觀與微觀,你都找不到破綻。合起來,就依然是那個我們久聞其名,但好久未見的國劇類型——
歷史劇。
這個類型體系的核心,就兩個字——歷史。
當我終於看到國產歷史劇攻城防守皆有章法,騎兵進攻有組織,步兵防禦有列陣,這是歷史的表。
再當我看見辛柏青在家人和家國之間做出抉擇,青筋直爆吼出老秦人的血性,那是歷史的裡。
不敢說,這部劇,完美無缺,和《大秦》系列橫比,新有新的壕,舊有舊的好,但必須說一句——這才叫真正的國產歷史劇。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真正的古戰場
很多「老秦人」說,看完第一集,感覺咱「大秦」有錢了。
一開場就是一場戰爭,秦軍攻趙。
開局戰爭場面,感覺經費在燃燒,
看陣仗,邯鄲城下,秦軍多如螞蟻,分兵布陣,撲向邯鄲城,那陣勢,令人想起雷德利斯科特的《天國王朝》。
看場景,秦軍強弓硬弩、投石衝車,輔之以火箭雲梯、劍戟斧鉞,氣吞萬裡如雲。
但,只是燒錢,就能燒出史詩級大場面?真正的史詩大劇,要拍,就帶觀眾回到真正的戰國古戰場。
過去的國產古裝劇的攻城場景怎麼拍?一路人馬帶著雲梯往前衝,無腦衝,無腦爬,無腦被射下。攻城攻得雲裡霧裡,防守防得不明覺厲。一句話,知道兩撥人馬在打仗,沒人知道仗到底怎麼打的?
看《大秦賦》開場,全明白了。
要訣,就在於依託古書秦史,完成對古戰場戰爭場面的還原,真正的古代攻城之戰,怎麼可能是一窩蜂?
看秦軍攻邯鄲:軍陣按古籍排列,戰車、步兵、攻城兵,各自列陣。
主將一聲令下,騎兵傳令。
開戰後,率先登場的,一定不是攻兵,而是工兵。
雙方的投擲兵種先出,投石機對投石機,繼而弓弩手就位,一根一根的冷箭形成萬箭齊發,直插城門,
這是冷兵器時代的魅力,也是冷兵器時代的殘酷,城門之內,中箭的不僅是兵卒,更是街市的百姓。
完成火力殺傷後,才是雲梯跟進。
亂箭中,以戰車倒進壕溝,士兵一躍而起,手抓雲梯而上,不能上者,瞬間墜地,守城方以亂箭抵禦,用繩子勾住雲梯後拽倒。
發現沒,戰車長矛,烽火連天之間,這一場打得足夠帶勁,場面足夠大,但卻忙而不亂,有細節,也充滿了古人的智慧。
而製作方的功夫,都在細節,就說一點,看戰場道具,沒有雙馬鐙,馬鞍是矮馬鞍,有細節,才見戰國。
難怪,有網友說,仿佛看到兵馬俑在攻城。什麼意思?士兵、將領們的戰袍跟鎧甲神還原,更是古戰場氣象的還原。
但還原古代人打仗,只是攻城?
首集主創的做法,是雙線敘事,一條線索,秦軍攻邯鄲。另一條敘事線索則是由此引發的,身為人質的嬴異人在呂不韋協助下逃出邯鄲,兩條敘事線索齊頭並進又遙相呼應,故事方能起伏跌宕。
就在這逃亡路上,主創又為我們貢獻了一段真正的步兵戰騎兵。
劇中趙將圍捕嬴異人,秦軍步兵撞上逃亡的嬴異人,趙國騎兵隨後殺到。換成傳統國產古裝劇,恐怕是雙方對面吆喝,然後一通亂衝亂砍,主角在慢鏡頭中捨身相搏。
好在,《大秦賦》不是。
這一戰的戰法是:趙國騎射手布環形陣,將秦國步兵團團圍住。
秦國步兵列半月陣,將秦異人和呂不韋保護在陣中。
接下來,依然是射手先上,一輪掃射後,騎兵列陣攻入,秦國步兵矩陣堅守。由於趙軍進行遊走騎射,半月陣發揮不出來,改為梅花陣。
騎兵一輪攻擊完畢後,會回到主陣,再啟動二次攻擊,而秦國步兵也會在傷亡大半的情況下,以殘餘力量,再列陣。
換言之,所有的戰爭場面,都有古戰法為憑,絕不是慢鏡頭下亂打一氣。
打完之後還有講究,呂不韋錢包中箭後拔箭一看,箭的三個部分都有統一規格,可以更換零件,立刻斷定為秦箭,從而判斷是秦宮內的對手派人追殺。這背後是強敵環伺下,秦國武器裝備的革新一刻未停,所以才能領先六國。
這才是古代戰爭場面該有的拍法:但凡廝殺,背後皆有時代墊底。
深入到劇裡,會發現主創的審美始終在線。
《大秦賦》從開機到結束,一共拍攝了235天,拍攝場景多達1000多處。為了完美呈現大秦山河,跨越5000多公裡到新疆取景,而後又輾轉去到貴州都勻、浙江的象山、橫店、仙居等地。
在製作上,是肉眼可見的用心。
小到服飾、禮儀、道具,大到置景、色調、構圖經得起觀眾探討。為了再現那個大秦時代,劇組在象山影視城進行了實景改造,將影視城中的桃園行宮改造成了劇中的趙國大殿,周王宮則改成了楚國大殿,以及因地制宜把趙盾府、程嬰府、莊姬府都一一改造成了劇中場景,如同搭建了一個戰國時代。
但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它沒有用力過猛。
劇集製作層面的許多匠心,都藏在細節裡了。「一部戲就是一捧水,東滴一滴西滴一滴就沒了,一點一滴,都不能滴」。
場景步步用心,所以你才能看到駿馬飛馳於大地,廣袤天地如油畫,大漠孤煙,車輪碾過歷史,烽煙留在過去。這種強迫症一般的細節刻畫,才一針一線地拼湊成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套又一套裝扮,一個又一個場景,完成了浩瀚秦史的延綿不斷,從第一部商鞅變法時期的窮秦,場景處處樸拙至極,到這一部嬴政從幼年質趙到壯年掃六合、並天下,秦國變強,場景也變闊。
這一切共同描繪出在歷史書不曾有過的時代的精氣,匯聚成一個群雄逐鹿時代的風氣。
歸本到底,是要讓觀眾相信,這就是大秦。
段奕宏演得好不出奇,沒想到最驚喜的是「李太白」
不過這些都只是些開胃菜。
劇集投資,的確花在了刀刃上。不過說到底,場面、布景與特效都是面子。
真正的裡子,是故事。
故事開場,說的是嬴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回到鹹陽登上皇位。
這麼一段觀眾在歷史書上早就看過的故事,怎麼拍?講故事,素來是最見創作底色的技術活。真正的好故事,就是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了結局,依然忍不住被故事的起承轉合吸引。
而《大秦賦》的開場,簡單說,這是一場集合了驚險與奇謀,忠誠與背叛,等待與出擊的權謀好戲。
《大秦賦》的故事,一是快節奏不囉嗦,二是尊重智商。
嬴異人從回秦路上開始遭人暗算,全靠呂不韋從中周旋,才保住條命。
如何翻盤?就像一個冒險闖關遊戲。
這邊呂不韋私下探望華陽夫人求請認親之事,那邊異人其兄恐其登基,逼殺到藏身之處,被趕來的陽泉君救下。
一招一式,局中局、套中套,火花四射。但核心關卡,則是打動鄔君梅飾演的華陽夫人。
如何闖過這一關?華陽夫人,是楚人。
《戰國策·卷七·呂不韋傳》記載: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
到劇中,打動華陽夫人的,正是異人的一首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唱罷,終局。
宮廷之戰雖然未完,但歷史人物的命運其實已經寫就。
歷史劇,不是沒有戲說的成分,而是要能讓觀眾信服於這些人物的一舉一動。背後的關鍵,還是尊重歷史,戲說,不是胡說。
劇裡的角力,環環相扣,層巒疊嶂,劇情緊鑼密鼓地推進,無時無刻不是在鋪墊一盤大棋,而這盤大棋越波譎雲詭,人物在歷史風雲中氣節,也就越令人動容,越扎眼。
說白了,用料紮實,引人入勝,只是第一步。
所謂大秦賦,拍出的是大秦,做賦的是誰?自然是人。
唯有角兒亮出血肉。故事才有彩。
《大秦》系列一直以來誇得最多的,就是選角。
從秦孝公用商鞅變革圖強,到秦惠文王用張儀縱橫捭闔,秦昭襄王在白起、範雎等人輔佐下弱六國、徵天下。
如果沒有《裂變》的侯勇(飾秦孝公)、李立群(飾魏王)、呂中(飾太后),沒有《縱橫》的富大龍(飾嬴駟)、喻恩泰(飾張儀),再到《崛起》的寧靜(飾秦宣太后)、一個人對著空氣補拍的邢佳棟(飾白起),何來經典?
人物,就是一部歷史劇的魂兒。
有了人氣,歷史,才有精氣。
大秦,才有神氣。
而《大秦賦》最耀眼的風採,也正是那一幫從歷史書上「活過來」的千古風流人物。
將歷史演活的,首當其衝,段奕宏。
這位公認演技派,一上來,演出的是權力的利害。
戰國商人謀政,無非為了接近權力中心的人,從而成為權力中心。這樣的人物,到底會更接近張鐵林那樣的霸氣外露,還是像段奕宏這樣,永遠看不清他心裡在盤算什麼,人物永遠蒙著一層紗?
我覺得,段奕宏找到了呂不韋最準確的,也最恰當的熒幕形象,也就是劇中平原君罵他的那句——
「賤商」。
段奕宏妙就妙在,他的氣質藏得住呂不韋的聰明。
也能演出聰明中,那暗流湧動,不被人察覺的如履薄冰,這種掩飾,直到他生命最後時刻,才真正顯山露水。
但要說前六集最亮眼的角色,不得不說,是他——《妖貓傳》中飾演李白的辛柏青。
當年就僅僅出場幾分鐘,念了一首詩,就被提名金雞獎最佳男配角。這一次,張魯一依然演的是皇者,從唐明皇變成了秦始皇。
而辛柏青,從放蕩無忌的李白,變成了唯唯諾諾的秦異人。
結果一出場,就把一個過去國劇中面目模糊的工具人,演成了對呂不韋重義,對趙姬重情,對生母至孝的最有血有肉的異人。
角色做的最多的動作,作揖,一個動作,角色出來了——守禮。哪怕是被兄弟利器頂喉,禮不能廢。
這麼看,不還是唯唯諾諾的窩囊廢?
結果一場他與諸國聯軍談判這卻證明:真氣節,是肉眼不可見的。
這場戲,六國使者,逼迫他籤下辱國和約,否則,就要讓擒住的趙姬母子血濺當場。
看辛柏青是什麼感覺?一開始,不是痛苦,是暈眩。人最痛苦的時候,是需要時間回神的。
回過神來,開始猶豫,注意這時辛柏青的呼吸,急促起伏,他想喊,但喊不出來,極度的痛苦,只能掩埋。
但就在大家以為他要屈服,他卻調整呼吸,停頓,平息,終於喊了出來,就是那句——「王命不可違,將士不可負,國事不可誤」,那一刻,彈幕爆炸:「赳赳老秦鯊我」。
不得不說話劇出身的辛柏青臺詞感染力太強了,幾句詞完全把觀眾拉進人物情緒中,一段對白,勝過千軍萬馬。
但一停一頓中,一個男人的深情,又完全揮灑出來。
這段戲,辛柏青大到表演層次感、轉折、變換,小到微表情,小動作,語調,呼吸,無懈可擊。這一刻,你可還認得《妖貓傳》的李太白?
什麼是整容般的演技——這才是!
當然,也是有了這些演技派珠玉在前,接下來整部劇的擔子,無疑壓到了張魯一的身上。
之前播《秦陵頭骨之謎》的時候,就有人說這張臉,不就是張魯一,定妝照一出來,和秦始皇相似程度,簡直一個模子畫出來的。
但過往的張魯一,飾演的人物都過於文氣,這一次,真能演出富大龍那樣的秦王霸氣?這恐怕也是劇集成敗的關鍵。
同理,朱珠演的趙姬,美豔絕倫,但她可能演出一代女政治玩家的智力?都是挑戰。
至少到目前為止,在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都飽滿立體,那些響亮的姓名,漂亮的符號,漸漸從歷史中,脫去面紗,展露真容。
這,或許是《大秦賦》最令人著迷的地方。
歷史,我們知其偉大,但何以偉大?無非是人 。
而在這部劇中,我們看見了人。
這不是中國的大河劇,這是我們的歷史劇
不必說,這樣的經典續作,有讚美,也註定有質疑。不著急,78集長劇,自會水落石出。
但一段文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們中國自己的大河劇。」
這句話,當然是褒獎。
但,說句實在的,我們的國產歷史劇,什麼時候需要藉助大河劇來襯託它的精彩?
難道陳道明唐國強們演出的那些經典,不是早已立下國產歷史劇地標?
但,又好像怪不得這種表述,無他,如今的國劇市場,只有古裝劇,歷史劇快要絕跡。
歷史劇與古裝劇的最大不同,在於後者以娛樂為主,追求情節複雜、離奇,人物扁平,都行。
而歷史劇,要寫史。
寫史,不是拍歷史紀錄片,再拍,也不是歷史。因為你回不去。
所謂歷史劇,不是原樣複製,而是尊重歷史。
比如嬴異人與西君、平原君趙勝談判,將趙姬、嬴政等也牽扯到談判桌前,這當然是編劇的發揮,但通過現場的不同反應,推動情節向前發展,將嬴異人逼到死角,不得不在情與義間做出選擇,既形成了戲劇效果,也較好地把握了「歷史精神的真實」,所以讓人迴腸盪氣。
因為完全把握了歷史劇最重要的實感。
故事,講史實。角色,見邏輯。
張魯一接受採訪時說,「給我印象很深的是,這部戲製片人對於這段歷史的理解,對於整個劇作的創作和他的藝術審美,包括對於大秦這段歷史他的情懷,深深地感動了我,也點燃了我心中對於這部戲的熱情。」
《大秦》系列的精髓是什麼?是第一部《裂變》中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也是《大秦賦》中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些古典、莊重、雋永的內涵,才是一部歷史劇該有的質感。
也只有這種的歷史劇,才真正配得上讓觀眾入戲,仿佛跟隨獻公攻魏,孝公變法,惠文王定東出國策,武王破宜陽平巴蜀,昭襄王剷除山東六國主力,莊襄王滅東周,始皇帝掃六合。從此天下一統。
有些故事一定是虛構的,但故事中赳赳老秦的血性是真的,它就流淌在今日的中國人身上,因為歷史,成就了我們。
一部好的古裝劇,不是出給觀眾的歷史題。
而是在觀眾心裡播一粒種子,讓它生根發芽,長成大樹。
這樣的拍法,何其笨拙?
也無需再贅述《大秦賦》有多麼不合時宜了。「爽劇」快要成為古裝劇的同義詞的時代,這套全無流量小生小花擔當的班底,以及狠甩「摳圖製作」幾萬裡的用心,註定是場華麗的冒險。
常有人問,為什麼90年代的經典歷史劇說看不到就看不到了?
還不得問觀眾自己。看看《大秦賦》播出後的熱度排名,貓眼專業版顯示,僅為第11,排在它前面的,史《燕雲臺》和著名化妝棉堵口神劇。
在如今追求短平快的影視工業生態裡,《大秦賦》就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但也是這種特別的存在,讓觀眾可以在這些角色身上讀到歷史中類似的複雜性與悲愴感:
浩蕩歷史背後,到底藏著多少的犧牲與代價?
開篇第五集,秦莊襄王(王慶祥飾)的一段臺詞,角色雖然躺在病榻,氣力無多,但說出來仍然氣吞山河:「大秦男兒,勿忘東出」。
這正是為什麼有人這樣寫戰國,「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也是最值得矚目的高峰。」
人們愛《大秦》系列,愛的不僅僅是飽滿的人物與精彩的設定。
更在於,那樸拙的畫面背後,汩汩流淌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無論何時,「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始終在人們心頭,嗡嗡作響。
從目前播出的劇集來看,《大秦賦》開了一個好頭。
但開場緊鑼密鼓的六集,實則是帶我們緩緩進入大秦歷史畫卷的最後一幅捲軸,去品味真正的大秦風採。好戲應該在後頭。
開場嬴政獨白: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若真拍出這歷史春秋,國產歷史正劇這頭銜,《大秦》系列的完結篇,《大秦賦》便扛得起。
只是不知《大秦》系列完結之後,未來國產劇熒幕上,還能有多少真正的歷史劇?那就且看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