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到極致,這才是國產劇的頂級水準

2020-12-26 騰訊網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這幾年,歷史人文題材的紀錄片、國綜層出不窮。

《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

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

最近,魚叔又發掘了一部全新的紀錄片。

一口氣刷了7集,還意猶未盡。

很久沒看到,質感如此高級的國產紀錄片了。

難怪豆瓣網友想為了它換一臺電視。

它極有野心,用12集的篇幅囊括了幾千年的精華。

片名更是大膽,直接就叫做——

《中國》

這部「把野心寫在了臉上」的紀錄片,來自湖南衛視。

籌備過程,長達5年。起初就計劃用三季的體量,吃透中國古代歷史。

這個目標,可不簡單。要完成,背後定有高人。

總導演李東珅,國內紀錄片領軍人物。

由他擔任製片的《河西走廊》,創下豆瓣9.7的高分記錄。

攝影師羅攀,電影圈中堅力量。

曾獲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

《金剛川》《芳華》《我不是潘金蓮》裡的鏡頭,都浸潤著他的巧思。

音樂方面,由日本音樂家梅林茂與國內作曲家徐鯉把關。

梅林茂是中國電影圈的老朋友了。

王家衛的《花樣年華》《2046》,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都流淌著他創作的音符。

配音陣容,也挺出人意料。

周濤、何炅,兩大主持界名嘴,首度合體。

一個大氣沉穩,一個靈活生動。

主創團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套路,歷史新說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很難用一言兩語介紹清楚。

所以,很多歷史紀錄片採用專家採訪和主持人介紹的方式,來講解歷史。

但《中國》沒有這麼拍。

它無意走老路子,也不想局限於某段歷史或某個人物。

索性劍走偏鋒,來一次顛覆。

以思想和制度的發展為主線,聚焦於歷史人物

意在挖掘歷史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

通過再現歷代名人的重要選擇和高光瞬間,來映照歷史流變。

比如,第一集《春秋》。

導演就以孔子切入,從他的一生中,挑了幾件轉折性的大事,以點帶面講春秋。

第一件事,就是孔子與老子的世紀會面

當時,崇尚禮制的孔子,主張用禮來拯救崩塌的社會秩序。

而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老子,並沒有與他達成共識。

雖然二人的想法,並不統一。

但不能否認,這次會面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象徵意味的思想碰撞。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交匯,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第二件事,是孔子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

他提出「有教無類」,讓知識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特權。

他傳播「禮」和「仁」,鼓勵學生探索天地人生的奧義。

在當時來看,孔子的行為,十分超前。

對當下來說,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財富。

第三件事,是孔子周遊列國

56歲時,孔子擔任魯國國相,走上了從政生涯的巔峰。

但他的處境,卻變得內外交困。

他認為,大夫不能擁有周長300丈的城邑,下令拆掉魯國三大貴族的城邑,遭到極力反對。

與此同時,齊國擔心魯國稱霸,設法阻止孔子主政。

於是,孔子開始了14年的周遊列國之旅。

期間,他飽受非議,甚至背上了「喪家之犬」的稱號。

但這些困難,從未讓他止步。

是對理想主義的執著,支撐著他前行。

這種捍衛信仰的精神,在幾千年以後,依然像盞明燈,照亮後人的路。

雖然,《春秋》以孔子的人生大事作為主線。

但是,它並沒有拍成人物傳記。

導演在孔子的每段經歷中,都留出了一些時間,來做補充。

補充什麼?

鏡頭透過孔子的雙眼,窺視春秋的民間百態、權貴群像

以此,來補充孔子行事的動機,展現春秋的歷史全貌。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對片中的孔子,有點眼熟。

沒錯,飾演者正是在《萬箭穿心》《摩天大樓》裡讓人過目不忘的焦剛

除了焦剛以外,何炅、汪涵、於朦朧、賴雨濛等我們熟悉的面孔,也將依次登場。

可能有人會擔心,他們會不會歪曲歷史,醜化古人?

大可不必。

《中國》對歷史還原的嚴謹程度,是有保障的。

本片的學術顧問王子今、沙武田,就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

而演員在本片的功能,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呈現更具象的人物狀態。

除了必要場景外,他們基本不說臺詞,也沒有不切實際的表演。

所有人的表演,都在突出沉、穩兩個字。

什麼強行飆演技、尬演,不存在的。

魚叔常說,好作品一定要「有裡有面」。

《中國》的裡子,是它的結構和內容。

面子,就是它的視覺呈現。

不誇張地說,幀幀如畫。

全片用8K高清攝影機拍攝,每一秒都透露著中式古典的意境美學

隨時按下截圖鍵,可以承包你一整年的屏保。

更絕的還在後頭。

影片在攝影層面,破除了「真實感」,強調「假定性」。

啥是假定性?

在攝影師羅攀看來,鏡頭越是努力貼近真實,可能越有反效果。

如果突出一種假定性,反而會引導觀眾,去構建他們腦中認同的真實感。

具體來說,這種假定性,體現為強烈的舞臺感

追求簡潔、不繁瑣、有遐想的視覺效果。

鏡頭裡的場景,經常只有一扇門、一堵牆或者一個屏風。

攝影師讓畫面中,那些原本應該有結構的部分,處於黑暗中。

整體看起來,宛若一副留白的水墨畫。

細節藏在無盡的黑暗中,留給觀眾自行想像。

此外,本片攝影還十分注重意象化表達。

比如,用海浪隱喻人物內心,波濤洶湧。

用流動的河水,比喻思想的川流不息。

用蜿蜒的樹木,映射人物內心的苦楚與堅韌。

這種極具意境美的攝影風格,讓《中國》透著一種高級感、電影範兒

不過,魚叔認為,《中國》真正的好,在於它的骨相。

它從骨子裡,透著一股想講好歷史的勁兒,但又不滿足於常規的敘事模式。

它把歷史長文中,那些大段大段的文字拆開掰碎,再用標誌性的人物、事件、思想串在一起。

讓當下的觀眾,可以在影像中去探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密碼。

這一次,魚叔真的對湖南衛視刮目相看。

沒想到,一向愛玩娛樂的芒果臺,拍起嚴肅題材來,也很有一套。

《中國》總導演李東珅和聯合總導演周豔,曾這麼解釋拍攝該片的初衷:

梳理漫漫來時路,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知識,更是為了走好今天和未來的路。

而魚叔想說,中華文明,從未斷流。

今日中國,從歷史深處走來,傳承著久遠的血脈。

今天的中國人,就是曾經的中國人。

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看到的是令我們驕傲自信的底氣。

更進一步說,我們需要《中國》這樣的良心之作,讓更多人領略到中華文明的永恆魅力。

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中國頂流。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美到極致,這才是國產劇的頂級水準,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中國頂流
    很久沒看到,質感如此高級的國產紀錄片了。 難怪豆瓣網友想為了它換一臺電視。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對片中的孔子,有點眼熟。
  • 國產劇未來制播趨勢如何 小眾做到極致就是大眾
    國產劇未來的制播趨勢如何?電視劇越拍越長該怎麼破?玄幻劇還有生長空間嗎?帶著這些疑問,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此次活動的主辦機構華策集團克頓傳媒的副總裁、美國國際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暨本屆評委房迎。網劇方面則出現了《三國機密》《忽而今夏》《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鎮魂》等話題大作,以及被稱為國產迷你劇試水之作的精品劇《東方華爾街》,幾部網劇都有不錯的口碑。   對於網絡視頻平臺給制播帶來的變化,曾操盤《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爆款劇的房迎表示:「觀眾愈發被細分,製作方會將一些小眾的內容做到極致。一些劇目獲得成功,讓我們有膽量將小眾內容做下去。
  • 刪了一半,這國產劇的口碑還是爆了
    英劇則更極致,多年來堅持推出的「三集片」堪稱業界良心。 當然,並不是說集數越少越好。 只是,集數越多,遇到注水劇的概率就越大。 尤其是這幾年的國產劇,注水現象尤為嚴重。 好在,也有試圖對標國外精品短劇的例子。
  • 2021國產劇爆款全在這篇
    除了《我是餘歡水》《三十而已》等兩性話題引起激烈討論之外,幾乎沒有多少國產劇掀起水花。甚至備受期待的迷霧劇場也陷入低迷,後期靠《沉默的真相》才挽回頹勢。肉叔從明年待播國產劇裡,選出最有冠軍相的16位種子選手,做了一波潛力爆款盤點。
  • 如果,《觸及真心》是一部國產劇
    我相信沒有一個生活在現代城市的正常人,會認為轉接電話需要把電話線拉到幾米開外。將「白痴無腦」和「單純可愛」畫等號,一直都是國產偶像劇的死穴,《觸及真心》在這死穴上狠狠地踩了一腳,還來回摩擦。而男主,他是一名冷麵律師,確實,冷麵。
  • 從《平凡的世界》到《大江大河》,國產劇應該何去何從?
    筆者想,這句話用在秀蓮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秀蓮不僅有著傳統女性的美,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也有新時代女性的特點,執著的尋找心中理想的愛情和理想的男人,執著的期望找到愛她、能夠給她幸福的男人。這些劇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核心人物和故事都是平民。這足以說明,普通人的故事是最容易產生共鳴,也是最受歡迎和讓人回味的。也因此,平民才應該是國產劇的主體。
  • 這才是國產都市女性劇永遠的神
    這就是《粉紅女郎》。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部國產女性劇永遠的神,是怎麼個神法。 現在的國產劇總是把事業有成的女高管刻畫成乾癟無情的「滅絕師太」,而「男人婆」這個角色卻非常豐滿。
  • 「霸道總裁」題材甜寵劇,脫離浮誇的設計後,這才是國產劇的實力
    所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霸道總裁」題材甜寵劇,讓我們看看這幾年來,編劇是如何將這個老梗玩出新花樣的吧! 並且男女主角都是智商在線,在處理事務的時候,能夠讓我們了解到他們的帥氣。戀愛的時候,又會讓我們感覺到甜蜜。
  • 拜託拉胯的國產劇,放過年過五旬的劉嘉玲吧!
    頂級御姐,高不可攀,人間富貴花。大姐大的美,是江南煙雨下,帶著江湖煙火氣的強烈磁場,讓人看一眼,都想獻唱一首《徵服》:「就這樣被你徵服,切斷了所有退路。」誰曾想,劉嘉玲接了一部國產劇後,導致昔日女皇,一朝跌落,口碑散盡,遭受眾人嘲。這部劇就是改編自張愛玲《半生緣》的《情深緣起》。
  • 《大秦賦》還原的歷史劇,讓我們看到國產劇又行了
    這段時間的電視劇,可以說是爛劇扎堆,就連改編劇都能翻車。比如最近的《鹿鼎記》、《情深緣起》就因為改編離譜,在豆瓣上得到了觀眾的集體質疑。不過有爛劇,當然也會有好劇,就在不少觀眾都對國產劇不抱希望的時候,《大秦賦》出現了。
  • 懸疑燒腦劇頻出爆款,或許會改變國產影視劇的風向
    人物飽滿記憶點深刻,劇情燒腦又經常反轉,優勢太過突出的懸疑劇,很有可能會改變接下來國產影視劇的風向。稍微想一想便不難知道,是張東升刻意製造的這場悲劇。鏡頭的切換運用的恰到好處,而對於色調的把握也同樣運用到了極致。暖色的服裝和冷色的海洋形成對比,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同時也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絕望。再搭配《隱秘的角落》好評無數的配樂,驚悚感在這種平靜中油然而生。
  • 如今的國產劇「經典臺詞」,就這?
    讓人每次在網上刷到類似的「經典臺詞」,都尷尬到在地板上挖出一個三室一廳。 01「你管這玩意叫經典臺詞?」 國產劇臺詞的衰落,首先是從角色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歐陽娜娜被嘲出圈的名場面「鹿小葵,加油」,除了演員本身演技不行之外,不合時宜的臺詞才是這個場面尷尬爆棚的根本原因。
  • 國產劇裡的天價道具:2500元的面膜、260萬的包包、1000萬的鑽戒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裡的闊太團火到出圈了,女主顧佳( 童瑤飾)挎了個6萬多的包包,和闊太團一起拍照的時候都不好意思露出來,因為其他太太的包包都是15萬到30萬的價格,站C位的太太手裡挎著的包包更是價值高達誇張的260萬元人民幣。
  • 看了要洗眼睛,細數那些翻拍日劇的國產劇,每一部都爛到極致
    除了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被國內翻拍成電影或者連續劇之外,國內也非常喜歡翻拍日本其他的相當經典的日劇或者日本電影,對於翻拍國外作品這件事情,本土化是相當重要的,中國和日本雖然都是東亞國家,中華傳統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很多的影響,但是,這畢竟是兩個有著很多不同點的國家。接下來,拾部君就為各位介紹一部分翻拍自日本電視劇或者日本電影的國產劇,不知道這些國產劇,各位都看過多少呢?
  • 國產青春劇,被偷走的20年|鮮觀
    1989年國產青春劇正式進入大眾視野,一部《十六歲的花季》給70後一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雪、陳非兒、歐陽嚴嚴、韓小樂等人物讓人難以忘懷。但彼時國內影視行業才剛剛起步,《十六歲的花季》也成為劇集市場上90年之前僅有的青春影像。那時每到暑假就開啟循環模式的《十六歲的花季》不僅是國產青春劇的開山之作,更成為繞不開的經典,至今豆瓣評分高達8.2。
  • 被國產劇傷害和滋養的感覺,有點像愛情|對話毛尖
    從《隱秘的角落》《摩天大樓》到《沉默的真相》,我們把當下最火的國產劇聊了個遍。「三觀」太正的懸疑劇,為什麼可能是危險的?國產劇要表達的女性主義,為什麼總是發生在女性失戀之後?在衝出國門的道路上,國產劇有哪些爆發潛力?刷彈幕一時爽,爛劇能滋養觀眾嗎?——下文基於直播訪談內容整理、修訂而成,有所增補。
  • 那些被Netflix購買的國產劇,出海結果如何了?
    國產電視劇走出國門當然值得驕傲,這也是一些劇的宣傳地方,可是這些出口到海外的劇,海外成果卻如何呢? 這一部部中國古裝歷史劇的收視慘澹之後,NETFLIX又將目光轉向了有些類似美劇的懸疑罪案題材類型的國產劇。 像之後採購的《白夜追兇》、《無證之罪》以及《河神》等幾部劇,都是劇情設計燒腦,推理緊密,在同類型題材的國產影視劇中以精品著稱。
  • 國產劇和美劇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然而輝煌是短暫的,內地劇,或者說國產劇在經歷短暫輝煌後迅速走向沒落,到今天雜草叢生,已經成了大型垃圾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按照汪海林的說法,大概有三個原因。1、收視率/播放量成了唯一標準。對比老版新白「出塔」,趙雅芝這才是關了18年後的樣子,氣質沉澱感撲面而來:趙雅芝演《新白》的時候38歲,現在還有人找38歲的女藝人當主演嗎?肉眼可見的低級審美2000年後國產劇的審美水平江河日下,一日千裡。
  • 國產劇,求放過霸道總裁!
    韓劇《金秘書為何這樣》同樣是走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套路,但會長李英俊自戀到中二,談起戀愛後逐漸沙雕的新設定卻能夠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反觀國產劇,人物形象淺薄單一,大同小異,也決定了我們很難出現出彩的霸總。 油膩 沒有感情是面癱,感情過於豐富就是油膩了。
  • 同樣是抗戰神劇,國產抗日神劇與獵殺《T-34》差在哪?
    同樣是「抗戰神片」,國產的抗日神劇比「抗德神劇」《獵殺T-34》相比,最明顯的差距就在於塑造的反派形象上。比起塑造出手撕鬼子、自行車飛火車頂、槍林彈雨中毫髮無損等充滿想像力的抗日英雄形象,國產抗日神劇幾乎將「日本軍人」塑造成了窮兇極惡、智商低下的刻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