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張曉光的成長故事……

2020-12-13 我們的太空

1966年5月,我出生在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一個小山村,父親在鎮政府工作,母親在家務農,我有2個姐姐,1個哥哥。小時候家裡生活雖不富有,但家庭生活很溫馨,由於我是家裡的「老疙瘩」,經常受到母親的特殊照顧,每次過生日,媽媽總是煮兩個雞蛋偷偷塞給我。

記得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經常看到「拉煙」的飛機,我盯著飛機拉煙的軌跡看得出神,心裡就在想:飛行員叔叔真了不起,我能夠駕駛這樣的飛機有多好呀!

1974年9月,我開始讀小學。那個時候,學校半天上課半天勞動,教育質量也不高。由於小學課程基礎沒有打好,上初中時我的成績一直處在中等水平,感覺特別對不起父母。我的父母沒多少文化,兩個姐姐沒有趕上高考,哥哥學習不好,國家恢復高考後,父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那年,父親因工作突出,得到了一支英雄牌金筆的獎勵,自己不捨得用,鎖在柜子裡,對我和哥哥說,你們誰有出息,這支筆就獎給誰。父母的期望,給了我學習的動力,成績也越來越好,順利考入了縣裡的重點高中。

1985年3月,就在我為備戰高考而衝刺時,一次改變我的人生軌跡的機遇來了,空軍開始從優秀高中畢業生招收飛行學員。看到飛行學院的招生簡章,我既激動又不安,飛行員駕駛戰鷹遨遊在祖國的藍天,為祖國的和平安寧,站崗放哨,那是多麼光榮啊。飛行員無一是神聖的職業,但是入選的條件是非常嚴格的,沒有純高的政治信念和優秀的身體素質,豐富的文化知識是不可能成為飛行員的,人的一生中能改變自己機會的沒有幾次,選擇自己喜歡和嚮往的事業是多麼的重要啊。我想起我小時候和小朋友看拉煙的飛機、想起了羨慕能飛那麼高、那麼遠的飛行員叔叔,我立即報了名,先後參加身體檢查、政治審查和文化統考。

當我拿到印有軍徽的錄取通知書時,當我雙手接過父親含著眼淚送我的那支英雄牌金筆時,當我激動地撫摸著縣長親自戴在我胸前的大紅花時。贏得同學們羨慕的目光時,我百感交集,突然感覺自己長大了。離開家前,我擁抱著母親,一邊幫媽媽擦著淚水,一邊聽著媽媽的叮嚀與囑託,不禁想起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那首詩。

1985年6月,帶著父親送我的那支金筆,帶著親人的期望和囑託,帶著遨遊藍天的夢想,我來到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有人說,軍校生活是一首火熱的歌,我卻感到,軍校生活更像一曲悠遠的笛韻,它會在你未來的人生旅途中,不斷地響起、重複、綿延、持久,給你鼓勵,使人陶醉,讓你找回純真和光明。

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被同一個夢想聚集在一起,我們放飛自己年輕的心,為夢想而成長,從一名普通學生轉變成合格的飛行學員,那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每天早起、集合、跑操,然後吃飯、上課,還有隊列訓練和體育訓練......生活像鐘錶指針一樣循環往復,單調而枯燥,不到3個月,我們隊裡就有兩名飛行學員因為吃不下這份苦、耐不住這份孤獨,主動退學了。可我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學生,早已做好了吃苦耐勞的準備。雖然苦些、累些、單調乏味些,特別是在體能訓練累得幾近心理崩潰時,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看到的天上拉煙的飛機,凝視著父親送我的那支金筆出神,因為辛苦而鬱悶、因為單調而失落的感覺頓時煙消雲散。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必須具備健康的身體素質,豐富的科學知識、過硬的飛行技術和頑強的心理素質。軍校生活的五年裡,我就讀於3所空軍學院。在飛行基礎學院學習大學基礎課,打造健康的身體;在空軍第十二飛行學院學習航空理論知識,進行為期1年的初教機飛行,基本具備飛機駕駛能力;在空軍第三飛行學院進行為期1年的高教機飛行,只有完全具備飛行員各種飛行能力的飛行學員才能才能順利畢業,分配到航空兵部隊。在這期間只有二種結果,過關或者淘汰,最後畢業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無疑我是優秀的。因為這百分之二十裡有我。

說實話,我很慶幸自己的生活那麼幸福,我是懷著對祖國對空軍,對那充滿機遇時的感恩之心,對待我的軍校生活,對待辛苦繁重的理論學習和飛行訓練,因為駕駛戰鷹遨遊藍天,一直是我追求的夢想。這期間儘管有太多的心酸且磨鍊了我堅強的意志。畢業那天我手捧著學位證書心裡因激動而顫抖,在今後的日子裡,我知道如何定位,在多的風雨我都不怕啦。1990年10月順利畢業,被分配到空軍航空兵某基地。

基地位於遙遠的大西南,雲南省陸良縣。周圍的山嶺如用斧刀刻出的浮雕,在蒼茫大地上隆起。山下綿延的河流猶如綢帶般蜿蜒飄逸、婀娜多姿,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流光溢彩,把色彩深沉的地表點綴得更加生動嫵媚。每每這時,我總是想起那首《我愛祖國的藍天》,「金色的朝霞在我身邊飛舞,腳下是一片錦繡河山」,藍天衛士的愛國情懷、神聖的使命感責任感,從心底油然而生。如果說用父親那支金筆書寫了我不錯的人生,成為一位優秀的飛行員,那麼後來成了一名航天員,這支金筆書寫了我的人生奇蹟。實現奇蹟的過程有過收穫和喜悅也有過困難和挫折,更讓我深深感到人間萬事出艱辛。

▲1998年01月05日,第一批航天員舉行宣誓儀式 攝影:朱九通。

1998年1月5日,一個燦爛的日子,我們首批14名航天員舉起右拳面對著鮮紅的國旗,宣誓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難以撫平內心的喜悅。以往一想到航天員,我的腦海裡總會想起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等航天界的前輩,始終有一種難以用語言形容的崇敬感。

從那一刻開始飛向太空一直是我執著追求的夢想,可我卻沒有想到飛向太空的夢想實現是那麼充滿的艱辛,神舟五號、神舟六號,我都沒有進入乘組任務梯隊,這讓我感覺很到內心壓力很大。然而神舟七號乘組選拔時,我再一次落選了。得知這個消息,我的心被狠狠刺痛了。回到宿舍,我給妻子打電話,告訴她我這次又沒選上,說著說著,眼淚就下來了。妻子寬慰我說:「沒關係,以後還有機會。不管你上不上天,在我心裡都一樣。」妻子的話給了我極大的安慰。放下電話,我懶懶的坐在沙發上,周圍的幾堵牆像大山一樣朝我壓來,感覺是那樣的冰冷、毫無生氣。飛天的夢想離我好像越來越遠了,我感到非常絕望。工作、生活、訓練還得繼續,失落的心情還需要調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了。關起門來,沮喪的心情時刻伴隨著我;走出房門,見到熟人還要強顏歡笑,裝作無所謂的樣子。

如此大的心理反差,這是多麼不容易做到的事啊。那段時間,每當心情煩躁的時候,我經常聽音樂來放鬆自己。經常聽的一首曲子叫《梁祝》,小提琴、大提琴在纏綿的愛情故事裡,奏聆著掙扎、抗爭,就算爭不過,他們也會化成兩隻蝴蝶繼續追求愛情,追求美好的明天。我聽了貝多芬的《命運》《歡樂頌》等交響曲,那是貝多芬在人生的最低谷寫下的不朽樂章。我默默地告訴自己,不能這麼消沉下去,應該重新振作起來,我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我堅持每天寫訓練筆記,逐項查找弱點,請教專家,制定措施。直到有一天,我看著厚厚的一大本筆記,心態終於平和了下來。我想,如果我投入全部的精力,按照筆記付諸實施,我相信自己會有進步,我相信自己的夢想還沒有破滅。帶著這樣的心情,再看房間這幾堵牆,再也不是鋼筋混凝土了,它就好像一幅畫:早上太陽剛剛升起,天空中散布著幾朵雲,朝霞,陽光灑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充滿了溫暖和希望。

2009年8月,我們去青島療養院療養。有一天晚上,我漫步在海邊的沙灘上,退潮的時候看到有那麼幾塊礁石裸露在海面上。我坐在礁石上,看到遠處的霓虹燈若隱若現,海浪拍打礁石的每一次撞擊聲,都給我心靈的震撼。我忽然想:天為什麼下雨,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衝洗;我為什麼聽到海浪撞擊礁石的聲音而受到震撼,是因為我的心靈也需要衝洗!帶著這樣一種希望、這樣一種心情,我每一個課目的考核成績都比上一次好,每年都比前一年有進步,我覺得我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2012年,我成功入選神舟九號任務備份乘組。

2013年3月,海勝、亞平和我被確定為神舟十號乘組。在出徵之前,有記者問我入選乘組後的感想。那天,我穿著藍色的出徵服,左胸前繡著國旗的圖案,右胸前是神舟十號任務徽標。我說,出徵服左邊的國旗,象徵著我要為祖國爭榮譽,右邊的任務徽標,代表著我此次飛行的責任和肩上那份沉甸甸的使命。

都在說天上1天,地上1年,我真的用15年的努力換來了15天的飛行。我想,這就是生活吧。生活中沒有十全十美,我們追求完美的過程,就是彌補遺憾的過程。人生中沒有那麼多鮮花美酒,沒有那麼多的快樂,可能更多的是苦辣酸甜。快樂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喜,沮喪低谷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這就是我對人生的感悟。

▲2013年06月11日,神舟十號乘組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加航天員出徵儀式 報告出徵 攝影:徐部。

飛行前的1個星期,我們乘組入住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員公寓。2013年6月4日,我們舉行了隆重而又莊嚴的升國旗儀式。當我看到徐徐升起的國旗,眼含熱淚,發誓一定要為祖國爭得榮譽。

6月11日上午,在做飛行前的最後準備時,我們要把個人物品整理好,由工作人員帶回北京。在收拾東西時,總覺得還有什麼沒有放進包裡。想了半天,靜了靜 ,我明白了,我把怯懦放進了包裡,把信心留在了心裡。

出徵前,我們「神十」乘組穿著航天服,在玻璃大廳裡熱切地等待著習主席的接見。看到習主席,我內心激動不已。主席說:「看到你們精神飽滿,英姿勃勃,我感到很高興,我對你們圓滿地完成任務充滿了信心。在此,我祝你們成功,期待你們凱旋。」那一刻,我的內心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也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習主席是代表全國人民來為我們壯行,他的聲音全世界都能聽到,這就是中國力量!

隨著火箭的騰飛,我的太空之行開始了。在太空的十幾天裡,通過攝像機、照相機、寫日記等方式記錄了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個美好瞬間。我們乘組先後完成了幾十項科學實驗,還進行了精彩的太空授課。

▲2013年06月18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內生活照片。

6月24日,在太空飛行的第13天,習主席親自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同我們進行天地通話。當主席問道:「曉光、亞平,你們第一次上太空感覺如何?」那親切而又平和的話語,深深地溫暖著我的心,讓我激動的熱淚盈眶。雖然我們三人在遙遠的太空執行任務,可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孤獨,全國人民都在和我們一起飛行。

完成了所有的飛行試驗任務後,我們就要和天宮一號分別了。對於我來說,天宮一號承載著我人生的夢想,我深情地撫摸著鑲嵌在艙壁上的五星紅旗,久久難以割捨。

▲2013年06月26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四子王旗著陸場返回出艙 攝影:徐部。

6月26日凌晨,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按計劃順利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經過短暫的重力適應之後,我們在現場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離開了返回艙。看到周圍歡迎我們的人群,我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張曉光出艙後向歡迎的人們致意 攝影:秦憲安。

央視記者現場採訪我,他說:「曉光,你經過15年的努力,15天的飛行,終於實現了你的飛天夢想。此時此刻,你對夢想有怎樣的理解?」 沉言了片刻我說:「我及是一個追夢者也是一個圓夢者,昨天的追夢,是為了今天的圓夢;今天的圓夢,是為了明天更高的追求,成功亦然是昨天的星辰,勤奮才是不朽的名燈,我的飛夢之路將永不停歇!」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主播 | 張曉光

編輯 | 李 鑫

相關焦點

  • 她是中國最美航天員,17歲考上空軍,30歲成為太空人,33歲完成任務!
    王亞平,1980年1月生於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畢業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航天員裡面被譽為「最美」航天員,這個最美不是因為她長得最漂亮,而是因為她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善良美麗,常常帶著笑容,一副春天到來的感覺。 2013年中國神舟十號的女航天員,飛行乘組由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 張曉光:探尋警情謎案的「最強大腦」
    「門外漢」成為「警隊小諸葛」2008年,張曉光從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成為饒陽縣公安局的一名刑警。「曉光愛學、愛問,還愛思考,是個幹刑偵的料兒!」時任刑警三中隊指導員崔虎這樣評價張曉光。一切從「零」開始,現場勘查、抓現行、審訊嫌疑人,即便是最常規的辦案流程,張曉光都會認真請教,反覆琢磨。
  • 中國僅有的兩位女航天員,其中一位是上校軍銜,她們現狀如何?
    我們都知道,航天員的選拔標準非常嚴格,一個合格的航天員首先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深厚的學識水平、突出的工作能力、優秀的環境耐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可見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航天員難度之大。雖然如此,在我國航天史上,有且僅有兩位女航天員,巾幗不讓鬚眉,她們經過層層選拔,成為航天員中的一份子,創造一個又一個不可能。那麼,中國僅有的兩位女航天員,她們分別是誰?現狀如何?一、劉洋劉洋是我國首位女航天員,1978年10月出生於河南林州。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航天員用吸水紙將水球回收。(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20日上午成功舉行。  在天宮一號實驗艙裡,指令長聶海勝當起了「助教」,負責配合「主講」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擔任攝像師,他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再用手持攝像機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才能把精彩圖像傳回地面課堂。
  • 《脫身》四個字揭露張曉光特務身份,然這四個字卻還有雙重含義
    《脫身》中張曉光在殺死唐醫生的時候,唐醫生臨死前只說了四個字「貝比魯斯」。張曉光並不這四個詞的含義,謹慎起見他只詢問了兩個人,一個是毛六爺,另一個則是黃儷文。但恰巧就是這四個字,揭露了張曉光的特務身份。這四個字到底有含義呢?
  • 中國航天員中心最新動態:備戰 中國空間站
    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進展陸續對外釋放:10月1日,18人入選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10月7日,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4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3人正在開展任務訓練,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事實上,從2017年3月開始,航天員訓練就全面轉入了空間站的任務準備。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今天,小編就帶領您看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 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吃飯喝水的呢?所以,航天員吃東西時,一般都是一口吃下去,特別是容易產生殘渣的食物,防止其漂浮起來對儀器產生影響。在微重力條件下,即使把杯子倒轉,水也不會自動流進航天員的嘴裡。因此,航天員在太空都是用吸管喝水的。裝飲料的容器一端有一個注水孔,航天員用塑料吸管插入注水孔吸飲。
  • 我國女航天員選拔是否要求必須已婚生育過?
    不拐彎抹角,我國在選拔女航天員的時候,根本沒有哪個條款要求必須已婚已育,多年以前,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相關負責人就曾經明確表示過這一點,只是不知道怎麼到現在還有人把女航天員少的主要原因歸咎於這條要求。而且,大家也只需要從我國女航天員被正式確認身份的時候,到底是不是處於已婚已育狀態就知道了!
  • 航天員在太空一般都吃什麼?
    很多小夥伴都很奇怪,航天員一般在太空都吃什麼?蓋飯餃子還是來一碗紅燒牛肉麵?首先我們要了解,航天員的一個生存環境,在太空艙內,航天員是處於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下,優雅地吃東西就成了一種奢侈,比如餅乾這類容易掉渣的食物,必須先用明膠包裹住才行,不然吃完就是滿艙的餅乾渣。而最早的航天食品,由於技術和安全因素考慮,帶的都是類似牙膏狀半流體食物,通過擠牙膏一樣擠到口腔內。
  • 揭秘:中國航天員未來的「座駕」有多牛
    作為未來我國航天員馳騁太空的全新「座駕」,新飛船近可送航天員往返中國空間站,遠可去更遠的深空探險,既能載人又能載物,還可重複使用,將大大提高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吊裝現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 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現狀如何
    今天要講的就是中國的首位女航天員,她成功進入太空,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說到這裡大家都知道是誰了,她就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介紹下劉洋的有關情況。劉洋1978年10月出生於河南省鄭州,他的祖籍是河南省林州市。劉洋先後就讀於鄭州市第三中學、鄭州十一中,並擔任班上團支書。據劉洋的老師回憶,劉洋是個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學習非常的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