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思考,往往是不夠全面的,尤其很少人能有追本溯源的習慣。譬如,我們對於文章的作者,容易看到的,是他們的成就,但很少人能夠再問,為什麼他們會有這些成就?但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讚嘆成就之餘,去追究這些成就背後的道理?如此,我們才能夠了解他們成就的由來,才能夠去學習,並可能去擁有相似的成就。孔子說觀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我看觀事也一樣。「視其所以」那個「以」字,就是如此如此,視是用眼睛看,去感覺、去了解,看清楚了人們表現了如此如此的結果,叫「視其所以」。但是「視」能不能就真的了解「所以」呢?孔子說不行,還要「觀其所由」。
「觀」,一般的解釋,也可以說是看,但和「視」的看不一樣,「視」的看是表面、現實、直接的,而所謂的「觀」,是站在高處,由此觀彼、從近看遠,有一種全盤把握的意思,把握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它是怎麼一步一步衍生出來的,是不是步步都合理,所以「觀」可以觀出「所由」,知所從來。
如此你才能夠了解得比較深刻,如果想要學習仿效,才有把柄可尋。不過,依據孔子的意思,這還不夠,還要進一步「察其所安」。這「察」又比「視」和「觀」更深一層,「察」是去考察,去窮究。窮究什麼呢?窮究他的所安,從道德行為來說,要問一個有德行的人,他安的什麼樣的心。從學術文化上來說,要問它們是從人類理性的那個分際出發的,才能夠斷定它的價值。
人為什麼會迷茫,那是因為一般人只在表面上看事情,所以只能在現實上用功夫,他們的生命沒有「根柢」,事情如意就好,遇上不如意,就會恐慌、焦慮、著急,不知道為什麼很努力卻還沒有成就。就是因為不能夠從視其所以的第一步走向觀其所由的第二步再走上察其所安的第三步,對人生的觀察不能追源溯本,生命沒有根柢,就不能「安身立命」。
拿近百年來中國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來比方,西方文化好不好?好。怎麼知道他好?因為我視其所以,我看到它的輝煌燦爛。那怎麼辦?那我們就要學。怎麼學?只學它的輝煌燦爛?學多久?學了一百年了。學成了沒有?沒有。中國人不認真嗎?認真。中國人不聰明嗎?聰明。
難道科學民主這麼困難嗎?其實也不見得這麼困難。以中國人的聰明和努力,不需要一百年的,而我們一百年還沒有學會,為什麼?因為你只是視其所以,有多少人觀其所由了?你想一想,我們摸摸良心、拍拍腦瓜看看,
我們能夠知道西方的科學民主怎麼走出來的嗎?然後,有沒有察其所安,他是從什麼心靈出發,對人生有什麼樣的體悟,然後他們走出這條路?你要學科學,最最重要的是去考察科學的心靈,要培養國民有科學的心靈、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情懷,才可能讓一個民族走向科學的時代。
要不然,你的聰明努力永遠都停在仿冒的階段,仿冒得不亦樂乎,結果就是永遠跟不上。所以我們思考一件事,重要的是能夠有全面的觀察、推理,去上溯,往後返,返回到它原則的地方,也就是說,返回到它的本質。
——摘自季謙先生2013年8月14日北京千人行書院演講《只要你明白》
讀經,開啟生命智慧,成就幸福人生!
長按即可加關注
微信 yqxt1312
諮詢電話:13681317779
負責人:空見老師
《易謙學堂》常年招生3-13歲讀經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