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中國服裝史》在京首發

2020-12-07 新華網客戶端

11月27日,「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與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功舉行。該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與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等40餘位專家、學者、京劇服飾非遺傳承人和設計師共同參與。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東江致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東江首先代表學院致歡迎辭,他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他充分肯定了李薇教授和賈璽增副教授近年來在教學、科研中取得的成績,並對新書的出版表示祝賀。

東華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陳珂致辭

東華大學出版社副社長陳珂在首先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再添科研碩果表示祝賀。《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通過對海量一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完整記錄和系統分析了京劇服飾製作的技藝,對京劇服飾的非遺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服裝史》不僅深入研究了中國古代服飾的具體結構、形制和內涵,還探索、總結了傳統服飾文化在當代的創新性轉化與應用的新途徑。

新書揭幕

《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李薇 著/東華大學出版社

《中國服裝史》/賈璽增 著/東華大學出版社

在楊東江、陳珂、李薇、賈璽增一同為新書揭幕後,李薇、賈璽增分別講述了兩本專著的創作心得與體會。

李薇談到,《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作為「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助」項目,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專家和京劇服飾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同時,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傳統劇裝道具面臨技術工人斷代、工藝失傳的危險,希望本書的出版為京劇服飾道具製作工藝的保護和傳承發揮積極作用。

賈璽增介紹了「服裝史論叢書」的整體構想,闡述了《中國服裝史》作為國家精品課程的配套教材,力求在內容和知識體系構建上採用新方法,融合服裝史、紋樣史、流行時尚三個研究方向,構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設計創新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此書撰寫的過程中一直在思索,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如何兼顧「學」與「用」兩個方面;如何為專業學生、服裝設計師和服飾愛好者打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通道。

楊汀蘭講解明代服飾與首飾的製作工藝

風陵渡金銀器復原工作室首席設計師楊汀蘭向大家介紹了明代禮服以及明代經典首飾的製作工藝,並現場通過模特展示了明代首飾的佩戴方法和整體造型。最後,與會專家還圍繞兩本新書展開了學術研討和交流,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這兩本書進行了探討。

相關焦點

  • 《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新書在滬首發
    東方網記者劉軼琳4月18日報導:由東華大學出版社、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新書首發式本周在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  由卞向陽教授主編、東華大學出版社發行的《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史》一書,歷時9年完成,該書以大量的文獻、圖像與實物資料為基礎,綜合多學科研究思維和方法,全面而真實地展現出中國近現代海派服裝的歷史畫卷。
  • 中國服裝史:▍走進中國服飾之大美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服裝經歷了長期多樣的演變,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學,發展了豐富多彩的各式民族服裝,更充實了服飾藝術的寶庫,這是我國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人類服飾這一斑斕的史書中,中國服飾是奪目的一章。管理自近代以來,中國也無例外地受到隨工業文明而引發的西服東漸的衝擊,但是中國曾擁有過的「衣冠王國」的盛譽是不容貶損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中國服裝史袁仄筆記和習題詳解——才聰學習網
    3服裝的民族性特徵中國民間服飾深深植根於民間生活與民俗活動中,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農曆新年的紅絨頭花,端午節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贈的服飾信物,用天然植物編織的箬笠、蓑衣,還有手工製作的虎帽、虎鞋、豬鞋、貓鞋、屁股簾兒等,這些服飾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徵。
  • 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在京啟動
    原標題: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在京啟動2020年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屬於傳統技藝中的食品加工技藝類,此次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傳統技藝》,開展相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價值。
  • 「人生是一種沉默的鬥爭」:沈從文與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據歷史博物館同事李之檀介紹,他一貫熱心文物的徵集與收購;「他收購的方面很多」,「尤以織繡、服飾最為豐富」。沈從文敏銳地發現,中國古代服飾是座「富礦」,具有極大的學術研究和實用價值。當他發現日本學者已經佔了先機,深感恥辱,發願要寫一部中國古代服裝史。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依附於紡織材料的是刺繡技藝。原始社會時,人們用文身、文面等方式裝飾自身,後人則用針線反覆穿繞面料形成精巧絢麗的紋樣。在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弓魚(左弓右魚合文)伯墓發現了鎖繡辮子股刺繡殘痕。至戰國時,刺繡工藝日趨完善,湖南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了很多有滿地刺繡的精美紡織品和服裝。製作成匹滿地花紋的繡品,不僅需要長年累月的技藝積澱,而且需要極高的藝術悟性和創作毅力。至漢代,刺繡技藝開始融入藝術圖案。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 手工地毯製作技藝
    泌陽地毯是中國幾大手工地毯代表之一,歷史上就暢銷全國,出口國外。
  • 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將在京舉辦 多位「梅花獎」獲得者參與其中
    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新聞發布會於12月14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行。主辦方在發布會上宣布,第三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將於12月23日至27日在梅蘭芳大劇院舉辦。新華網 邢賀揚攝為推動京劇藝術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助力京劇院團對優秀京劇人才的培養提高,提升優秀京劇人才的社會影響力,本屆中國京劇之星展演由梅蘭芳大劇院和北京國京演出有限公司承辦,邀請來自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大連京劇院、上海戲劇學院的15位優秀中青年演員參加展演。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坐科八年,曾受校長馬連良及王少樓、楊菊芬、徐沅珊、錢元順、茹元俊、茹少筌、馬長禮等老師教導,打下文武技藝功底。經歷過一段人生磨鍊的李寶春自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京劇推展小組。他銘記父親在藝術上嚴格精益的指點、與在人生中深刻至情的叮嚀,自勵創新、勤練不輟。每年二檔以上的製作,至今已累積演出新戲、老戲共計五十餘出超過三百餘場。輾轉的經歷並未使他鬆懈、或繼承父業的意念,1997年成立臺北新劇團。
  • 為了完成周總理的囑託,作家沈從文是如何開創中國考古服飾研究的
    然而,由於紡織材料的有機質屬性,其保存年限大多僅以百年計,又因朝代更替、戰亂等原因,造成紡織品不斷發生品種的缺失和技藝的中斷,從而制約著中國傳統紡織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而且,在很長時間裡,紡織類文物的保護難以得到像骨、玉、瓷、青銅等文物一樣的重視,最終導致20世紀20年代中國絲織技藝失去了領先世界的地位。
  •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西安工程大學
    主幹課程  服裝藝術設計方向  中西服裝史、服裝立體構成、設計概論、服裝畫手繪技法、服飾圖案、服裝結構原理、女裝結構設計、男裝結構設計、品牌設計與開發、服裝CAD、服裝市場營銷、服裝定製設計、服裝展示設計等。
  • 【基層動態】理縣舉辦藏羌服飾製作技藝初級培訓班
    【基層動態】理縣舉辦藏羌服飾製作技藝初級培訓班 2020-12-08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中國非遺服飾秀綻放北京中軸線
    主辦方10月11日在首創詠園召開新聞發布會,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組委會主任、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主任孫旭光,北京服裝學院副校長仲叢生,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副館長陳曉文,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祁春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處長繆祥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負責人陸茵等嘉賓,以及40餘家新聞媒體記者參加發布會。
  • 「百年風雲 一世浮沉」——京劇《大宅門》在臺北演出
    京劇《大宅門》擷取電視劇中的一段,講述上世紀初濟南府「花魁」楊九紅結識京城百草廳少東家白景琦,一見鍾情而自贖跟隨,但最終卻難進大宅門的人生際遇,從而由一段愛情故事洞視大時代的百年風雲變幻。  據介紹,該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音樂、唱腔、舞美造型、身段姿態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例如音樂設計在京劇音樂基礎上加入崑曲曲牌和電視劇原聲旋律,用歌舞演故事;而造型設計結合傳統京劇服飾、清末服飾元素和當代審美潮流,為角色每個時期都設計了不同造型,每套戲服都是由蘇繡、杭繡的頂級繡娘,歷時三四個月製作而成。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日本服飾風格其源頭在中國,其服飾效果很多與中國有相似之處)。我們從少數民族服飾中去探索中國元素,這將使得「中國風」服飾設計變得更加豐富,獨一無二。對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進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想要留住傳統,它是針對少數民族服飾中出現的「現代派」而言,這種「現代派」不是指少數民族服飾的現代設計創新,而是指那些恣意摒棄原本民族傳統製作方法、材料運用以及理念的偽「現代派」。
  • 非遺中國:張小泉剪刀製作技藝
    這是中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小泉剪刀歷史溯源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張思家做事認真,他打磨的剪刀,堅韌鋒利,備受人們的稱讚。
  • 綠茶製作技藝(恩施玉露製作技藝)
    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是指採取茶樹的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整形、烘乾等工藝而製作的飲品。恩施玉露是我國現存唯一的蒸青針形綠茶,主要產於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和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五峰山一帶。
  •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藝考美術專業第四期)
    一、專業介紹培養具備服裝設計,服裝結構工藝及服裝經營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能在服裝生產和銷售企業,服裝研究單位,服裝行業管理部門及新聞出版機構等從事服裝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服裝理論研究及宣傳評論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