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外賣袋也要去買一杯咖啡,去嗎?

2021-02-07 中食品牌研究院

炎炎夏日,誰也不願意外出,頂著毒辣的太陽去買一杯奶茶、咖啡,或者吃一頓餐,這時候外賣就發揮了它獨特的吸引力。但是外賣有利有弊,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卻是各種用完即棄的浪費,外賣飲料大多為一次性消耗品,不能重複利用,浪費又不環保。


前段時間某品牌咖啡推出新系列,口味暫且不論,咱們先看看這個品牌的外賣袋,即使不喜歡喝咖啡,衝著外賣袋也要去買一杯咖啡來!



現在上海開始垃圾分類,對於食品飲料企業來講,為顧客著想省時省力分類垃圾也是商家考慮的,所以好多企業開始有意識的減少浪費,而那些有環保意識的咖啡館或飲料店,也開始鼓勵或提供一種類似手提或背帶式的「飲料隨行袋」,既實用方便,又能避免喝完即棄的浪費。


如果買完咖啡,可是手中不方便拿,這樣的外賣袋就派上用場了。這種袋子方便環保,可以背著走、提著走。


①可變化背帶

背帶的長度可以輕鬆調節,還可以拆卸下來,讓提袋變成杯套使用。



②人性化設計

有些杯套後面還設計了鬆緊環,方便插入任意尺寸的吸管,取用相當方便。



③多用途可當做小巧美觀的收納袋或者錢包

這種小背帶收納起來非常簡單,出行攜帶實用又不佔空間。



④可愛風,獵取年輕的心

除了能滿足功能需求(外賣咖啡、奶茶、果汁都很適用),追趕時髦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歡把這種背帶當成出街必備的時尚配件。



不少品牌的商家也開始為自己的特調飲料打造定製款式,讓其符合自己產品特色,又起到宣傳帶貨的作用,將來也許成為一種消費新熱點,成為漲粉的網紅寵物。



各種材質、造型的背帶也就應運而出,漫畫款、3D造型,不同的設計搭配杯套底色,繽紛又可愛。



以後想喝咖啡時,可提可背,出行方便 ,騰出手可以幹好多事情;



無論是手提還是挎著,時尚又環保的咖啡杯套,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流行呢?



相關焦點

  • 去喝一杯正宗的土耳其咖啡 /米子
    踏上伊斯坦堡就看到不少街角的咖啡館在售賣土耳其咖啡, 及小攤上掛滿了各色的小銅壺, 可能太容易得到了, 我反而沒有馬上撲上去喝一杯。 而是略帶矜持的離開伊斯坦堡去週遊其它城市去了。若干天后回到伊斯坦堡,行程依然滿滿的去藍色清真寺, 去索菲亞大教堂, 去海邊看日落, 夜色已深拖著疲憊的步伐爬大坡回酒店的路上突然看到了街角的咖啡檔, 驀然想到還有兩天就要回去了,都還沒有抽出時間喝杯土耳其咖啡,
  • 面試官:「如何用5元錢去買一杯星巴克咖啡?」90後回答很精彩!
    職場上的面試,面試官們的面試題關於銷售的層出不窮,「怎樣把梳子賣給和尚」「怎麼用0.01元去買一瓶可樂」這些看上去無釐頭,沒什麼邏輯可言的面試題目,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的看法,面試官也是為了測試面試者們的臨場反應能力的,其實沒有最標準的答案,誰的方案更優化,更周到當然是能入面試官的法眼的,下面小編和大家來分享一則面試經歷
  • 教你用星巴克外賣袋做錢包!
    這個紙錢包真是高逼格必備,首先,正好星巴克的logo在錢包封面;其次,文字部分剛好出現的錢包內側,彌補了錢包內側圖案的缺失;最後,所有的銀行卡服服帖帖放入,所有面額的紙幣也可以服服帖帖放入;最最後的驚喜是搭訕利器,你帶著這個錢包去星巴克點咖啡
  • 如果想得罪義大利人,就去點一杯美式咖啡|野聲電臺
    對我來講,這好像一個設計好的道路,一步一步引導我,從超商咖啡越喝越貴,喜歡上喝星巴克,高中時候還會在早上特地去星巴克買咖啡,然後坐公車回學校上課。如果說第一杯咖啡讓我掉進星巴克的泥沼,那麼第二杯咖啡可以說是讓我不再開始喝星巴克的起點。
  • 夏日咖啡新店指南,天氣好了,去喝一杯嗎?
    空·集lab 「從一杯溫度到一切有趣」閒來研究菜單,被詩意的咖啡名字吸引,厚實·髒/朝·陽/微·醺/夏·落。到現在團長依舊很好奇,【心痛的感覺】 ¥10/杯,是什麼滋味。烈日下的,不如來一杯耶加冷萃咖啡,清醒又不失愜意。
  • 去咖啡店說要最強的咖啡,結果店員給了我5杯這個……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工作了一晚的我又要爬起來上班。
  • 旅遊:去北海道品嘗一杯不止是咖啡的咖啡!
    【旅遊:去北海道品嘗一杯不止是咖啡的咖啡!】有時咖啡並不是咖啡。確保豆類的質量和來源很重要,特別是當「單一來源」已經進入當今的普遍用途時。在一家咖啡館偷聽一個11歲的年輕人,向咖啡師詢問他們的咖啡豆來自哪裡,以及他們使用什麼樣的加工,這可能是令人吃驚的。哦,事情發生了變化!
  • 為了買麵包咖啡,我去了趟加油站
    今年, 你加入到買車大軍了嗎?  加油站不止要賣油,也要擴展非油業態。  加油站不止要賣油,在洗車、保養服務也要做好相關服務,同時也要不斷豐富便利超市的品類,方便消費者選購。  加油站怎麼選?來聽老師傅們說     對於常年開車的老師傅們來說,哪家加油站的油更耐燒,哪家的服務質量較好,來看看老司機們怎麼選:
  • 我為一杯好咖啡去了曼谷
    >下次去曼谷,不妨參考這篇推文,去散落在街頭的咖啡店品嘗一下。最初的計劃是希望走遍東南亞的國家去尋找好喝的咖啡,去探訪有意思的咖啡館,帶回喜歡的咖啡豆與朋友們分享。最後因為籤證問題時間有限等各種原因,行程被無限壓縮,只留下曼谷—吉隆坡—香港。儘管距離上一次泰國之旅只隔了半年,但還是那句話:一杯好咖啡,絕對值得漂洋過海而來。
  • 這是你們要的咖啡大全:買什麼機器、或者,去哪兒喝?
    我記得最早買Nespresso膠囊時的價格都是5元一粒,後來好像整體調過價格,最便宜的膠囊35元十粒,折合三塊五一粒,尤其夏天你自己弄點冰塊,打兩個膠囊,做個冰美式,比你在外面買咖啡要划算很多。對於這種全自動咖啡機(半自動咖啡機需要自己磨豆,一般家用款半自動比全自動要便宜,但你還得單配一個磨豆機,或者買完咖啡豆讓賣家幫你磨好再裝袋帶走),我感覺更適合喜歡喝牛奶咖啡的人。因為熟能生巧,打奶泡也很簡單,再稍微練練拉花,基本能做出一杯類似咖啡店出品的咖啡。
  • 乾貨滿滿,教你去咖啡館點一杯意式咖啡,快速入門知識
    ,味道是香濃醇苦帶有咖啡豆的一些風味,可以通過品味它的前,中,後段的風味去判斷一杯濃縮的情況。它一般是一家咖啡館的靈魂,每天早上咖啡師都會需要去試機,進行調整,調咖啡豆的研磨,為了萃取出一杯好喝的Espresso,會需要調好幾次,記錄它的參數,用了多少克的粉,萃取了多少的液體。這樣的濃縮咖啡就成為了意式咖啡的基底。
  • 為了一杯咖啡,你能跑多遠?
    上周幹了件大事 — 橫跨兩百多公裡去Peet's Coffee喝了數不清多少杯的咖啡。聽起來好像也不算太遠的距離,我猜一會兒留言區裡說不定就會冒出不少靠實力KO我的讀者。雖說身邊也已經有朋友重新做回飛人,在不同城市度周末,但對於尤其惜命的我來說,這趟 "遠門"實在可以算是色令智昏、愛的衝動。
  • 藍瓶咖啡:真是一杯撩人的小妖精!
    2001年左右,弗裡曼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咖啡,創立了藍瓶咖啡,他希望咖啡能讓人有一種連通感官的審美體驗。 起初,他就像一名工匠,帶上自己製作咖啡的工具和自己烘焙咖啡豆,並去舊金山渡輪廣場(Ferry Plaza)的農貿市場上擺攤售賣。終於,在一個冬日的周末,當他做好咖啡抬起頭,發現攤位前有15個人在排隊。
  • 煮一杯咖啡| 這麼好看的咖啡器具你拒絕得了嗎
    周末宅家不想出門卻難忍心頭隱隱上湧的「咖啡癮」出門買吧,還要洗澡洗頭化妝換衣服同城代購一杯星巴克?氣息奄奄躺沙發上等一杯送到手已涼涼的咖啡?算了算了不如,自己在家衝一杯好了當然,我說的不是速溶而是精緻,優雅的手衝咖啡!
  • 去咖啡廳真的不是要喝咖啡
    雖然是休假可每天還是有很多不同的事情要做。於是我把地點都選在了我最熟悉的幾家咖啡館裡。在和大家絮叨絮叨這些平凡又溫暖的咖啡館時,我也想讓你們聽聽我與這些咖啡館的「奇妙化學感應」!一杯咖啡—— 每個人的味蕾都不一樣,所以喝出來的咖啡也會有不同的味道。這些咖啡豆豆對我來說每一種都好香。
  • 買到好杯子我就想去買咖啡了 Stojo拼團大作戰
    買到好杯子我就想去買咖啡了
  • 南寧|走,去中藥館點一杯咖啡
    「咖啡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是一劑續命良藥,每日一良方,那就先來萬禧抓一劑吧。」在主理人頎婧看來,咖啡狗的日常就應該是這樣。店內每日的菜單都現寫,我們去到的時候,咖啡已經開始售賣,而頎婧還在不緊不慢的寫著「今日菜單」,像極了正在開處方的老中醫。
  • 去瓦工喝一杯咖啡,安靜享受愜意時光
    瓦工咖啡京漢城市廣場店,環境簡約大方,門頭白色的燈牌乾淨亮眼,半開放式的環境,點一杯咖啡坐下來,溫暖又自在。 瓦工咖啡的咖啡師都經過嚴格的培訓後再進行咖啡製作、無論是特調還是簡單的純美式,每一杯都按照標準嚴格製作。
  • 為了一杯好喝的雲南咖啡,他們走過了多少路程?
    ,來說說一杯能讓人記住的清亮褐色液體背後,有怎樣的秘密。之所以要說雲南咖啡,起因於今年夏天時,精品咖啡館Seesaw Coffee與雲南咖啡莊園主老番於數年前開始在雲南種植的瑰夏,終於在門店上線了。當時和Seesaw Coffee的尋豆師、烘焙師假勾聊過其中細節,才知道在一杯「不一樣」的雲南咖啡背後,是眾多從業者為發掘在地味道、提升產地地位而做出的努力,還糾結著許多咖農權益與生態問題。
  • 哪怕去到世界盡頭,總有一杯好咖啡在路上等著你!
    每去到一座城市,總習慣先來一杯咖啡。在巴黎的街頭隨處可以見到美好的咖啡館,可以從下午開始就坐在這裡,和好朋友漫不經心聊著,不知不覺已近黃昏,時間就在手中的咖啡慢慢流走。走在東京新宿或澀谷的街頭,也不忘拐進隨處見到的裝修時髦的咖啡館,要一杯拿鐵帶在手上,咖啡有時候代表的也是這座城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