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共10個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環使用。
中國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古代常以之來命名、排序、紀時。天幹最晚在先商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商族領袖之稱號為上甲、匸乙、匸丙、匸丁、主壬、主癸。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幹應該與地支有關: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幹與地支配合用以紀日,使用幹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關於天幹何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是古人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的,視為循環。其中植物的生長就是一例︰按
1. 甲就是「鎧甲」,指萬物破殼,植物破土萌芽;
2. 乙就是「軋」,指萬物初出地面,呈彎曲狀;
3. 丙就是「炳」,指萬物長勢旺盛;
4. 丁就是「壯」,指萬物的長勢猶處於青春期,成長壯實;
5. 戊就是「茂」,指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期,是為最頂峰;
6. 己就是「起」,指植物開始屈曲其形;
7. 庚就是「更」,指植物枯萎衰亡,始入土中,與乙相反;
8. 辛就是「新」,指萬物更新;
9. 壬就是「妊」,指陽氣正潛地中,萬物被養育;
10. 癸就是「揆」,指萬物閉藏於土,萬物萌芽。
現代研究的結論之一是天幹源於原始人類以人體部位計數、排序,下面列出《說文解字》中的釋義:
1. 一曰人頭宐為甲,甲象人頭。
2. 乙承甲,象人頸。
3. 丙承乙,象人肩。
4. 丁承丙,象人心。
5. 戊承丁,象人肋。
6. 己承戊,象人腹。
7. 庚承己,象人齋。
8. 辛承庚,象人股。
9. 壬承辛,象人脛。
10. 癸承壬,象人足。
天幹的十個符號按其自身的含義可以與五行的五個符號和五方進行匹配。
甲、乙為木、東方
丙、丁為火、南方
戊、己為土、中央
庚、辛為金、西方
壬、癸為水、北方
天幹也有陰陽之分:
甲、丙、戊、庚、壬,屬陽。
乙、丁、己、辛、癸,屬陰。
地支是指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記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木星的公轉周期大約為十二年,所以中國古代用木星來紀年,故而稱為「歲星」。後來又將這十二個部分命名,這就是「地支」。 地支循環使用,一周期為12個,若與天幹配合使用,則以60個為一周期,可用於記錄年、月、日、時辰。所謂「生辰八字」即出生時刻年月日和時辰的幹支,共八個字,因以得名。紀年時,每個地支對應一個屬相,也叫生肖。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次節氣,以交節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曆書註明某陰曆月對應某幹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紀時辰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即為半夜十一點到一點。以12時辰為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幹支紀時法之源起年代則未明。
十二地支太極雕刻
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公曆月份、對應的生肖、紀時的時刻(UTC+8)、季節、方位等列表如下。
每年都有一個生肖,在該年出生的人就「屬」該對應的生肖。人的歲數之12的倍數即為本命年,因為當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幹支是天幹與地支的合稱,由兩者經一定的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對,為一個周期,循環往復,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
古代中國用以記錄年、月、日、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也曾跟隨古代中國,使用幹支來記錄時間。
用幹支紀年法紀年時一個周期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來形容60歲的老年人。幹支歷作為中國傳統曆法,在古代中國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相當有幫助,便於推算歷史時間。
·十幹
陰陽五行是針對十幹表示命運的說法,用了五行(木、火、土、金、水)與陰陽(陽為兄、陰為弟)配對。
十二支皆有相對應的五行。四季所對應的五行為:春季為木、夏季為火、秋季為金、冬季為水,土則是對應各季節的最後一個月分,用於表示季節轉換。另外日語的訓讀來自地支所對應的生肖,比如「亥」的訓讀い(i)來自於いのしし(inoshishi),日本漢字寫作「豬」。 陰陽五行說是起源於中國的戰國時代,為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與陰陽思想相互結合所產生。並且與幹支結合而成為幹支五行說,進一步成為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起源。幹支可以表示方位和角度。
· 方位:正北亦稱「子」,正南亦稱「午」,正東亦稱「卯」,正西亦稱「酉」。
· 角度:「子」為0度或360度,要放在30度十二地支。「醜」為30度,「寅」為60度,「卯」為90度,「亥」為3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