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幹地支與五行精髓全部在此!

2021-02-28 雲海在線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

2018年是什麼年?2018是狗年,2018年是戊戌年,又稱未戌狗年。

十天幹漢字寫法

十天幹發音: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天幹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 丙 戊 庚 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詩曰:春季甲乙東方木,夏季丙丁南方火;秋季庚辛西方金,冬季壬癸北方水;戊己中央四季土

圖:十二地支漢字寫法(請左右拖動查看←→)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查詢詳細十二生肖對照表

十二地支發音: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六十年甲子(幹支表)

六十甲子順序表

六十甲子又稱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紀年為60年一個周期,紀月為5年一個周期,紀日為60天一個周期,紀時為5天一個周期。六十甲子也指道家信奉的六十個星宿神﹐即六十甲子日值日的六十位神。用天幹和地支循環相配作為稱呼這些神的名字。

中國歷史上知名的幹支年份

中國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是以年份的幹支命名的:辛酉政變(麒祥政變)、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庚子賠款、辛丑條約、癸卯學制、辛亥革命等等。

原因是當時還沒有使用「公元紀年法」,「公元紀年法」直到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時才開始使用。

(1)辛酉政變——發生於1861年,農曆辛酉年,慈禧太后奪權。

(2)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農曆甲午年,中日黃海大戰。

(3)戊戌變法——發生於1898年,農曆戊戌年,變法僅維持103天。

(4)庚子賠款——發生於1900年,農曆庚子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

(5)辛丑條約——發生於1901年,農曆辛丑年籤定,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癸卯學制——發生於1905年,農曆癸卯年,晚清最後一次學制改革,廢除了科舉制度。

(7)辛亥革命——發生於1911年,農曆辛亥年,起義推翻了滿清統治。

2018是農曆什麼年?農曆的天幹地支是什麼?

今年2018年為農曆戊戌年,戊戌年的地支屬狗,因此2018年出生的人屬相為狗,所以2018年又稱未戌狗年。

天幹地支紀年法計算的萬能公式

天幹計算法:年減去3再除以10得到的餘數對應的天幹字就是幹

地支計算法:年減去3再除以12得到的餘數對應的地支字就是支

舉例:2011年

計算天幹:(2011-3)/10的餘數是8,對應天幹是字:辛,即為這一年的幹。

計算地支:(2011-3)/12的餘數是4,對應地支是字:卯,即為這一年的支。

所以2011年是辛卯年

例如: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八國聯軍侵華的1900年應是:庚子年

什麼是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辭源》裡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人有云:「天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可見稱為幹支的原始用意。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合稱「天幹地支」,簡稱「幹支」:

十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幹支用來紀年月日時的曆法叫做幹支歷。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也用於卜卦、風水、術數等領域。

十二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註: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傳說早在公元前2697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幹,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中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天幹地支,是古人建曆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幹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後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幹),產生陰陽合曆,發展出現在的天幹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幹地支的作用

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曆。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幹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幹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幹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天幹地支的起源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甲子納音的含義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又每兩組配一納音五行,到底是什麼意思,至今仍是一個謎。

甲子 乙丑 海中金、丙寅 丁卯 爐中火、戊辰 已巳 大林木、庚午 辛未 路旁土、壬申 癸酉 劍鋒金

甲戌 乙亥 山頭火、丙子 丁丑 漳下水、戊寅 已卯 城頭土、庚辰 辛巳 白臘金、壬午 癸未 楊柳木

甲申 乙酉 泉中水、丙戌 丁亥 屋上土、戊子 已醜 霹靂火、庚寅 辛卯 松柏木、壬辰 癸巳 長流水

甲午 乙未 砂石金、丙申 丁酉 山下火、戊戌 已亥 平地木、庚子 辛丑 壁上土、壬寅 癸卯 金箔金

甲辰 乙巳 覆燈火、丙午 丁未 天河水、戊申 已酉 大驛土、庚戌 辛亥 釵釧金、壬子 癸丑 桑柘木

甲寅 乙卯 太溪水丙辰 丁巳 沙中土戊午 已未 天上火庚申 辛酉 石榴木壬戌 癸亥 大海水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曆己巳年,1930年是農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曆己巳年。我們在日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曆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農曆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幹支便是幹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幹支紀月是指在幹支歷中用幹支記錄月序。部分書籍只用地支紀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子月」(大概是農曆十一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大概是農曆十二月),以此類推。故古歷中的《夏曆》以「寅月」為正月,又稱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幹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幹支紀月以二十四節氣的主氣作為分界點。

幹支紀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幹在研究中國歷史時並不普遍,而較常在計算八字時使用。月建於春秋時期即已可見。「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幹。閏月之月建同本月。

此外由於各帝王可能採用不同曆法,因此幹支紀月亦不見得準確。例如三國時期,由於景初歷的使用,可能出現在不同國家,卻在不同日換月分的情況;一國是初一,另一國是前一個月的月末,此時月幹支即不同。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幹支歷,與史書、傳統曆法(包括農曆)或使用太陰曆的紫微鬥數有所不同。傳統曆法以月亮的盈虧周期作為一月,而八字計算則以二十四節氣其中的十二節氣(非中氣)所在時刻(非以日首)分月,並賦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間為子月,小寒到立春為丑月。因此八字計算過了當月節氣發生之時刻才換月幹支,可能產生月中與日中換幹支的情況。

計算八字時使用的幹支歷每五年一循環,每月的天幹由該月支所在年的天幹決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為甲子年,則該子月為丙子月,緊接著其後的丑月是丁丑月。

具體的推算如下表:

幹支紀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幹支紀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幹支,便可推知其餘。

以12時辰為1日之紀時法,在周髀算經已有雛型。幹支紀時法則源起年代未明。《史記點曆書》以十二支紀時,可能到了唐代才將十二支配上十幹。

以幹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日上起時亦有歌訣。下表列出日天幹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幹支,以UTC+8為準:

天幹地支與五行對應規則

天幹地支紀時規則,對於稍微懂一些八字的人那當然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對大多數不懂八字並且對命理抱有神秘感的朋友而言,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所以索性寫一篇通俗的文檔來說明這個「簡單而複雜」的問題。相信只要是會認識漢字的人都能根據本文來按圖索驥。

為了準確的回答問題,還是從定義上來入手:一個人的「八字」就是一共八個字:四個天幹,四個地支。而每個天幹和每個地支都有對應的五行屬性。

所以要看一個人八字中是否缺什麼五行,就是要分析組成八字的這四個天幹和四個地支對應的五行是否缺什麼了。比如這四個天幹和四個地支中都不包含火這個五行,那就是八字缺火或者說命中缺火了。

下面再來解釋天幹和地支的五行屬性:

甲、乙為木,代表東方

丙、丁為火,代表南方

戊、己為土,代表中央

庚、辛為金,代表西方

壬、癸為水,代表北方

地支的五行,就沒有那麼容易看出來了,因為地支之中往往藏有一個、二個或者最多三個天幹,這種地支中所藏的天幹也叫做「支藏人元」,取「天幹為天元、地支為地元、人在天地之間」的意思,所以稱為人元。

上面的話,也就是說一個地支往往是由幾種五行混合而成的,下面就講講這個地支藏幹的問題,也就是看看各個地支中都藏了哪些天幹藏有哪些五行。

寅中藏:甲、丙、戊

卯中藏:乙

辰中藏:戊、乙、癸

巳中藏:丙、庚、戊

午中藏:丁、己

未中藏:己、丁、乙

申中藏:庚、壬、戊

酉中藏:辛

戌中藏:戊、辛、丁

亥中藏:壬、甲

子中藏:癸

醜中藏:己、癸、辛

注意:上面地支藏幹的列表中,所藏的第一個天幹也稱之為地支的「本氣」,簡單說就是佔主導作用的五行,就說本氣五行在地支中佔的比例最大。比如寅中藏有甲,丙,戊三個天幹,如果寅的力量為100分的話,那麼甲,丙,戊三者的力量比例依次大概為:60:25:15,甲佔的比例比較大,所以甲叫做寅的「本氣」。

天幹地支算人的生辰八字

道理說清楚了,下面看一個實例就清楚了:假設一個小孩子生於此刻:2009年12月28日20點58分,查一下萬年曆(或網上排八字)就可以知道這個小孩子的八字就是:己丑 丙子 丁末 己戊,其實這個人就是生於:己丑年,丙子月,丁末日,己戊時

其中日幹,也就是丁末日的日幹「丁」這個天幹代表這個小孩子本身,這個小孩子五行屬水,因為丁屬水。

再來看看四個天幹的五行:戊,甲,辛,己,查列表一就知道它們分別屬土,木,金,土。

再來看四個地支:子,子,醜,醜,查列表二:子中只有癸,查列表一,癸為水,所以子屬水。醜中藏有:己辛癸,分別為土金水。

綜合看上面的四個天幹和地支,可以發現,這些幹支中獨獨缺少五行火!

所以說這個八字五行缺火!

通過這個例子,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懂得如何判斷五行是否缺什麼了,只要找一個萬年曆(或在網上排盤程序中輸入生日時辰)找到對應的八字(四個天幹和四個地支)就行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查表工作了,相信人人都會。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問題了,坊間有不少「新手」命理師傅在看人八字判斷五行是否有缺的時候,在判斷地支的時候往往只看地支的本氣,這樣就會造成誤判。

比如這些命理師看到寅,認為寅屬木(因為寅的本氣為甲,甲屬木)而忽略了寅中藏的火和土。所以如果按照這種看法,本來某人八字什麼都不缺,這些算命師傅卻認為此人缺某某五行,這一點必須引起大家注意,大家看了此文之後也自能分辨。

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也要引起注意,那就是:並非說一個人八字缺什麼五行,就一定應該補這種五行。這種看法是不對的。準確的說法是,根據八字的格局,需要什麼五行才要補什麼五行。比如某人八字雖然缺水,但是此八字的格局卻是忌諱水的,那麼命中缺了水反而是好事。在這種情況下,你如果去補水,反而會弄巧成拙。

天幹五行分陰陽,奇陽偶陰兩分清;

甲乙為木丙丁火,戊巳為土庚辛金,

任癸為水配五行。

天幹地支五行八卦圖

五行八卦:乾(qián)、坤(kūn)、震(zhèn)、巽(xùn)、坎(kǎn)、離(lí)、艮、(gèn)、兌(duì)。

天幹地支: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時辰: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八卦圖有「先天」、「後天」之分,一般先天八卦圖為體,後天八卦圖為用。諸如天幹、地支、五行生剋等配置,均以後天八卦圖作為背景參考。

先天八卦圖又稱伏羲八卦圖,以乾坤代表天地定位,形成中軸經線;以坎離代表水火為界,作為橫軸緯線。相對二卦陰陽爻相反,互成錯卦。先天八卦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後天八卦圖又稱文王八卦圖,即震卦為起始點,位列正東。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巽卦,東南;離卦,正南;坤卦,西南;兌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東北。如象徵節氣,則震為春分,巽為立夏,離為夏至,坤為立秋,兌為秋分,乾為立冬,坎為冬至,艮為立春。後天八卦數: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天幹地支及五行

天幹: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五行:陽木 陰木 陽火 陰火 陽土 陰土 陽金 陰金 陽水 陰水

地支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生肖:鼠 牛 虎 兔 龍 蛇 馬 羊 猴 雞 狗 豬

五行 :陽水 陰土 陽木 陰木 陽土 陰火 陽火 陰土 陽金 陰金 陽土 陰水

幹支方位:甲乙東方木 丙丁南方火 戊己中央土 庚辛西方金 壬癸北方水

天幹相剋(陽克陽,陰克陰)

陽幹相剋:甲木克戊土,戊土克壬水,壬水克丙火,丙火克庚金,庚金克甲木。

陰乾相剋:乙木克己土,己土克癸水,癸水克丁火,丁火克辛金,辛金克乙木。

地支相衝

子午相衝, 卯酉相衝 => 四正位之衝

寅申相衝, 巳亥相衝 => 驛馬位之衝

辰戌相衝, 醜未相衝 => 土庫位之衝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為未土旺,子水旺,名為勢家相害,不利六親骨肉。

醜午相害:為午以旺火欺凌醜中死金,名為官鬼相害。

寅巳相害:各恃臨官,擅能而進相害。

卯辰相害:卯以旺木欺凌辰中死土,以少欺長而相害。

申亥相害:各恃臨官,竟妒才能,爭進相害。

酉戌相害:戌以死火害酉旺金,為嫉妒相害。故酉人見戌人則兇,戌人見酉人無事。

地支相刑

子卯相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醜刑戌,戌刑未,未刑醜。

辰午酉亥自刑(伏吟,暗地裡痛苦)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醜辰相破,寅亥相破,卯午相破,未戌相破,申巳相破。

中國的十二生肖,在科學上是作為紀年、紀時之用的。那麼,十二生肖為何會與天幹地支扯上關係呢?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曆法說起了。

在古代,我國有六種曆法: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而我們現在通用的陰曆或農曆,其實就是夏曆。夏曆是用天幹、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得來的,比如甲子年、乙丑年、丙申年、丁卯年等。

十大天幹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十二地支最初則是被用來紀月的。天幹是十進位,容易直觀地計算;地支是十二進位,在記錄時辰和月份方面具有優勢。曆法上,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相配合,排列起來,天幹在上,地支在下,天幹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幹配陽支,陰乾配陰支,共有六十個組合,因而被稱做「六十甲子」。

我們俗話說的「六十年後又要回頭一次」,就是來源於此。

其實,我們平時所說的生辰八字,就是指用幹支組合來表達的年、月、日和時辰。而十二生肖亦稱「十二屬相」或「十二屬」,它們正好是分別與十二地支相對應著的。

天幹地支與生肖五行對照表

五行屬木:甲乙寅卯 生肖屬虎屬兔

五行屬火:丙丁巳午 生肖屬蛇屬馬

五行屬土:戊己辰戌醜未 生肖龍狗牛羊

五行屬金:庚辛申酉 生肖屬猴屬雞

五行屬水:壬癸亥子 生肖屬鼠屬豬

十二地支與生肖對照表

十二地支: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二生肖: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五行屬性:子水 醜土 寅木 卯木 辰土 巳火 午火 未土 申金 酉金 戌土 亥水

天幹地支與生肖(幹、支的五行屬相)

《易經》裡有記載說,早在公元1世紀,中國人就以十二生肖與天幹地支配對來紀年。而在甲子周期中,同一地支的年份就對應同一生肖,例如「申」對「猴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和庚申都是猴年,其他生肖的對應幹支年份可以用同一方法列出。

而且,我國從漢代開始,便已經根據太陽升起的時間,將一晝夜區分為十二個時辰,還採用十二地支計時法來記錄這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兩個小時,這樣一晝夜便是現在所稱的二十四小時。而十二地支之所以正好與十二生肖相對應。

十二地支中的子指的是滋的意思,指萬物滋萌於既動之陽氣下。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夜裡十一時到一時是子時,此時老鼠最為活躍。因此,十二生肖中老鼠就排在第一位了,並由此稱為子鼠。

醜是紐,陽氣在上未降。草木在土中出芽,成曲著將要出地面。在夜裡一時到三時,是丑時,牛正在反芻,據說也是牛開始耕田的時刻。這個時間稱為丑時,在十二地支與生肖的關係中就取為醜牛。

寅是移,引的意思,湞也,淳也,指萬物始生寅然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夜裡三時到五時,在十二地支中是寅時,此時老虎到處遊蕩覓食,最為兇猛。於是生肖虎的地支年就是寅。

卯是茂,官萬物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早晨五時到七時,為卯時,這時太陽尚未升起,月亮還掛在天上,此時玉兔搗藥正忙,人間的兔子也開始出來覓食。十二地支中兔屬於卯時,因此被稱為卯兔。

辰乃震也,物經震動而長。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上午七時到九時,為辰時,這正是神龍行雨的好時光。龍在十二地支中屬辰時,於是「辰龍」由此而來。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上午九時到十一時,在地支裡面屬於巳時,蛇比較甚歡在這個時間段活躍。因此,十二地支中巳蛇說的就是這個時間段。

午是仵的意思,是萬物豐滿長大,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上午十一時到下午一時,陽氣正盛,為午時,為馬兒最為活躍、最會撒歡兒的時間段,也正是天馬行空的時候。因此在十二地支中歸為午馬。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味,果實成熟而有滋味。下午一時到三時,是未時,是羊吃草的最佳時機,而羊若在這時吃草,會長得更壯。十二地支中屬於未羊時間段。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之體都已長成。下午三時到五時,為申時,這時猴子就會顯得十分活躍,到處亂跳。原本猴子就最接近人,因此極有靈性,下午三時到五時,身體都已經形成了,因此申時被十二地支歸為申猴。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成熟,也意為猶也,到這時都猶縮收斂。下午五時到七時,為酉時。此時,夜幕已經降臨,雞開始歸窩。因此,在十二地支中,酉與十二生肖中的雞配成一對。

戌是滅的意思,草木凋零,生氣滅絕,萬物盡滅。晚上七時到九時,為戌時,狗開始守夜。十二地支中戌狗由此而得出。

亥是劾的意思,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萬物收藏。晚上九時到十一時,為亥時,此時萬籟俱寂,豬正在酣睡。亥時在十二地支的時間段處在最後,因此亥豬排在最後的一個時間段。

相關焦點

  • 五行與天幹地支的聯繫
    五行真的是萬萬千千都說不盡的,它與地支和天幹都是有著密切聯繫的。地支用於紀月和紀時。用以紀月則以冬至所在的月為子月,依次下推,與農曆對照,十二地支月分別為:月份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地支紀時則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人把半個時辰稱為「小時辰」,也就是現在的「小時」。
  • 天幹地支五行屬性
    天幹地支產生炎黃時期,天幹地支紀年法以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以農曆的正月初一。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生辰八字五行是指八字的天幹地支五行。天幹地支根據中國五行理論,字的五行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共五種五行屬性,每個漢字對應一種五行屬性。
  • 天幹地支五行解讀
    從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知識告訴人們,天幹地支與陰陽五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十天幹與十二地支都有一個陰陽性質的分類,和有一個五行性質的分類,具體的分類劃分為:天幹分陰陽:甲、丙、戊、庚、壬屬於陽幹,屬於陽,說明它們都有增長、旺盛、強壯的陽性質;乙、丁、己、辛、癸屬於陰乾,屬於陰,說明它們都有消減、衰落、萎縮的陰性質。
  • 天幹地支藏五行,東南西北有陰陽
    1,甲乙東方木天幹:甲乙方位:東方五行:木陰陽:甲陽木,乙陰木2,丙丁南方火天幹:丙丁>4,庚辛西方金天幹:庚辛方位:西方五行:金陰陽:庚陽金,辛陰金5,壬癸北方水天幹:壬癸方位:北方五行:水,陰陽:壬陽水,癸陰水二,十二地支陰陽五行1,陰陽五行亥子水,子陽水亥陰水寅卯木,寅陽木卯陰木巳午火,午陽火巳陰火
  • 六爻斷卦基礎一:天幹地支與五行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在六爻斷卦當中主要用於獲取巽空和六神,其他吉兇方面的用處不多。六爻斷卦主要看十二地支的五行生剋地支衝合以及卦爻象。那不用五行能否斷卦呢,用卦爻辭也是可以斷卦的,不過使用幹支五行斷的卦細節會更多更生動形象。先大致了解一下卦辭爻辭然後再來看天幹地支。卦辭每卦一條,總共64條,是對每卦的總結。爻辭每卦6爻,64卦乘6爻,就是384爻,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各一條,爻辭一共是386條。
  • 小說中的陰陽五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
    無極生太極,太極產陰陽,而後化生出金、木、水、火、土五屬性,神仙有陰陽五行屬性。道教信奉的趨吉避兇的本命神——————六十元辰,是根據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循環相配而得,按天幹地支陰陽五行之屬性。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子為水,醜為土,寅為木,卯為木,辰為土,已為火,午為火,未為土,申為金,酉為金,成為土,亥為水。
  • 《黃帝內經》時間哲學:十二時辰,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
    簡說天幹地支五行八卦圖與九宮八卦天幹與五行: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同屬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同屬水,任為陽水,癸為陰水。
  • 八字學堂:天幹地支的關係集錦
    、沐浴等十二宮長生的原理,十二宮長生道理與天地間大自然的道理非常吻合,是研究陰陽五行的人們非學不可的原理。也就是陽幹順行,陰天幹逆行的區別,五行分布在四季的不同運行,是一種成功者退去,後來者出來接替的順序運行,所以每一個天幹都會依著運行的秩序,實際經過每一個月份,也就是經過十二地支每一個地支,結果就產生了十個天幹的陰陽長生十二歷程,而且是陽幹的生就是陰乾的死,陰乾的生就是陽幹的死,陰陽天幹互相接替,形成天地大自然的運行規律。
  • 天幹與地支的作用關係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經過六輪的配對組合,形成了六十個幹支組合,一個人的八字,就是由這六十個幹支組合當中的四組來構成的,搞清楚這六十個幹支組合的作用關係,對判斷八字信息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節就講講這六十個幹支組合的作用關係。幹支之間的作用關係是根據五行生剋關係得來的,同時還要結合地支藏天幹的原理來做分析。
  • 覺悟傳統文化——「天幹、地支」
    我們的先祖高宗就是以「陰陽」文化,「五行」文化,「幹支」文化,「易學」文化這四大系統文化為主導文化。所謂「文化人」是指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了解把握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都在你的心中了。不了解「幹支」文化,怎麼能說您是一位「文化人」呢?
  • 八字基礎知識——天幹地支及五行對應人體五臟
    四柱五行生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裡,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為什麼構成了天地萬物
    之後人們的大腦越來越進化,越來越聰明,把「十天幹」無限擴容: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東南西北,酸甜苦鹹,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等等,還把十天幹分配到我們人體之中:甲為頭為膽,乙為肩為肝,丙為額為小腸,丁為齒舌為心,戊為鼻面為胃,己為鼻面為脾,庚為筋為大腸,辛為胸為肺,壬為脛為膀胱為胞絡,癸為足為腎。
  • 中國的陰陽五行理論創立於何時,天幹地支又從何而來!
    五行的由來陰陽五行和天幹地支是中國本土文化裡和中國漢字同時出現的,它由中國傳入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朝鮮等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一定程度是說這些古老的玄學文化在異國保存得比中國本土更純正。那麼,它們形成於何時,在當時的主要功能有什麼呢?
  • 萬年曆與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
    萬年曆與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子—鼠,為陽,為水;醜—牛,為陰,為土;寅—虎,為陽,為木;卯—兔,為陰,為木;辰—龍,為陽,為土;巳—蛇,天幹地支五行屬性對照表:甲為梁棟之木,五行為木;乙為果樹之木,五行為木;東方。丙為太陽之火,五行為火;丁為燈燭之火,五行為火;南方。戌為城牆之土,五行為土;己為田間之土,五行為土;中方。
  • 為什麼天幹是十個而地支是十二個?
    天幹是早期古人將農業生產活動分為五個狀態,即五運生、長、化、收、藏,分別對應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
  • 天幹地支,六十花甲子
    天幹最晚在先商已經開始,明顯的證據是商族領袖之稱號為上甲、匸乙、匸丙、匸丁、主壬、主癸。正式將這十個符號命名為天幹應該與地支有關:幹為主幹,支為分支,兩個相對的命名應當是一起出現的。在商朝開始出現天幹與地支配合用以紀日,使用幹支紀年要更晚一些。 關於天幹何來說法眾多,其中一種是古人根據事物十個狀態排序以定的,視為循環。
  • 天幹地支如何配六十甲子?幹支含義是什麼?地支的十二生滅狀態
    十天幹十二地支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
  • 算命先生經驗之談:天幹地支的關係詳解
    《太平御覽》書中就有說:立春的時候,八卦中的艮卦旺,震卦相,巽卦胎,離卦沒,坤卦死,兌卦囚,乾卦廢,坎卦休,他們所說的名詞雖然不一樣意義是相同的,用十二地支配八卦,因此就有了長生、沐浴等十二宮長生的原理,十二宮長生道理與天地間大自然的道理非常吻合,是研究陰陽五行的人們非學不可的原理。
  • 天幹地支與五門十變
    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紀時、紀月。地支紀時就是將一日均分為12個時段,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為23~1時,丑時為1~3時,等等,稱為十二時辰。地支紀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等等。地支與十天幹順序相配,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為周期用以紀日、紀年。
  • 奇門遁甲中天幹地支是什麼?
    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又稱為「幹枝」,就好比樹幹和樹枝,幹強枝弱,以幹為主,幹支是我國古代人民用來記錄年,月,日、時的符號,因為古代計時不是根據現代的陽曆來計時的,它是用十天幹配十二地支來計時的,一個天幹配一個地支,年、月,日,時都用天幹地支計時,後來天幹地支的作用又延伸到生產生活中的很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