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考試題目是這樣的:小明買回了四箱礦泉水,一箱12瓶,請問小明共買回了多少瓶礦泉水?
以後的考試題目可能會是這樣的:你是一個產品包裝設計師,廠家生產了一批礦泉水,水瓶形狀近似圓錐,高15cm,底面直徑8cm,為方便運輸,要把礦泉水裝進大箱子,請描述你設計的大箱子,並闡述設計理念。
這兩個問題最大的差別不在於題幹的長短,而在於前者只是為了出題而設置的「偽情境」,後者則是需要學生面對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
這是浙江大學課程與學習科學系副主任劉徽在昨天(12月8日)舉行的全國第十五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舉出的兩個例題,也可以窺見不同的學習評價思路:對學科知識的評價和對學習素養的評價。
這次研討會由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普陀區教育局聯合主辦,普陀區教育學院承辦,新黃浦實驗學校協辦。長三角四地的教育研究者、實踐者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聚焦「學習評價的概念與技術」,展開了深入探討。
學習評價就是考試嗎?
這次研討會聚焦的「學習評價」這個詞,懂教育的人都知道是「指揮棒」、「牛鼻子」、「硬骨頭」,不太懂的人一聽腦袋上就冒出很多小問號:評價?什麼是評價?
其實,學習評價就有點像「打工人」的KPI,KPI是用來評價一個「打工人」的工作成果,學習評價就是用來評價學生學得怎麼樣,老師教得怎麼樣。
說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恍然大悟:哦,就是考試成績呀!其實,學習評價可遠遠不是考試、分數這麼簡單。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明確指出要「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等要求。
所以,考試、分數只是學習評價中的一小塊,更加多元的評價方式正在出現,也將改變「唯分數論」的評價頑疾。
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鍾啟泉認為,在工業革命時代,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順從的勞動者這種教育模式,把重心置於「服從、劃一化、死記硬背」。19世紀的這種制度,在當今21世紀已經過時了。採用「不評分制」不失為教育評價改革的突破口。
綜合素養怎麼評價呢?
道理不難理解,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要測試一個孩子會不會做數學題並不難,如何考察一個孩子的綜合素質呢?
鍾啟泉教授表示,20年來的「新課程改革」倡導「真實性評價」——「表現性評價」與「檔案袋評價」,旨在把教育評價作為更人性化的創造性活動來重建。
具體地說,在「真實性學習」中並沒有唯一正確的所謂「標準答案」,這就要求學習者思考哪些知識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收集必要的信息,與他人合作,展開真誠的對話。
而且,孩子完成真實性課題所需要認知與非認知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必須從長期的跨越單元與學科的視野來加以展開。所以,評價也需要一個很長的跨度。
浙江大學課程與學習科學系副主任劉徽則從「大概念」的視角提出評價設計的一些方法,比如如何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如何將問題情境的複雜性遞增等等。如何通過設置真實情境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從本文開頭的第二道題目就可以見一斑。
劉徽在發言中還特別提到「形成性評價」在實際操作中常常出現的一個誤區:「我們有的時候是在過程中去收集數據,最後使用這些數據來評定學生。這樣帶來的壞處就是,因為過程中的數據都是收集來評定的,那麼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焦慮的,也很難去面對和挑戰一些高挑戰任務。因為過程中的失敗也是不被允許的。」
她分析了「學習性評價」、「學習的評價」和「學習式評價」三者之間的不同。「學習性評價」是為學習的推進提供依據,只計入老師心中,不計入最後的評定冊中。「學習的評價」才是階段性的學習成果,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評定、分類和篩選。「學習式評價」則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評估,以面對今後社會生活中自我評價的場景需要。
是為了評價而學習,還是為了學習而評價?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在發言中表示,「評價」的功能是多元的,有選拔式的評價,也有達標式的評價。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參加學校的整體體質監測,50米跑成績不合格,而且沒有補考機會,孩子很沮喪。「我們評價的目標是要讓他懼怕跑步,還是要讓他樹立自信心?如果是後者,那麼可能鼓勵他再努力一下,也許他下次就能達標。」
賈煒認為,對於達標性的評價來說,應該更多傾向於激勵孩子,「用分數教」而不是「為分數教」,用評價來服務學生的成長。
普陀區教育局副局長瞿志軍也認為應該用評價來發現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他介紹說,普陀區正在做一個綜合素質的評價平臺,不僅僅聚焦在學科成績,還將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評價都納入進來。
普陀區教研室中學藝術教研員楊潔分享了他們在通過評價促進教學的實踐探索。他們通過測評發現,高中藝術課的藝術鑑賞和藝術創編合格率都很高,但是優秀率卻差距非常大。原來,大多數藝術老師的課堂教學以欣賞為主,藝術實踐、藝術創作比較少。因此,他們在高中藝術學科增加了藝術創編活動,加強學生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的培養。
新黃浦實驗學校校長黃俊傑介紹了學校通過課堂教學評價的「三個轉換」為起點,來實現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學習性評價中,我們重點關注三個問題,學生所處位置(學習起點)、期望學生達到的目標、獲取達成過程的數據和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步驟,從而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15年研究成果完成閉環
值得一提的是,「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是由市教委教研室、華東師範大學課程所以及普陀區教育局共同主辦的一個長達15年的基礎教育研究項目。
普陀區教育局局長胡俊介紹說,項目緣起於2006年,在鍾啟泉教授的牽頭下,普陀區教育局從「有效教學的基本理念」這個主題開始,以每年一主題、每年一總結的形式開始了有效教學的探索。
「特別是從2016年的「十三五」開始,我們對研究主題進行了五年一體的整體設計和規劃,最終一路走來,把『有效教學』打造成了普陀區的基礎教育品牌項目。」
十五年的有效教學行動研究,始終圍繞著「設計——實施——評價」的關鍵環節,形成了一個閉環。
胡俊表示,雖然有效教學15年的研究周期到了,但普陀依舊要加大對「有效教學」的宣傳力度,系統地梳理15年的研究成果,運用已有成果,更好地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接下來會把目光聚焦在學生身上,全方位地關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細節,用項目化的方式去推動研究,為「有效教學」項目尋找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