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楷書的字帖風格及楷書發展歷程簡述:
楷書書寫切忌大小一律而貴在於參差錯落中各盡字的姿態,使其有虛實、疏密、大小、奇正、長短、開合、伸縮、肥瘦等變化。楷書書寫時還要注意每一點畫的收筆和每字的末筆,收筆要圓,能收歸畫內,則能八面出鋒,而每字的末筆結束得好,則態有餘妍。點畫與點畫交換時要精熟於「度」法。所謂「度」,即上畫收筆時寫下畫發筆逆入時之間的過渡動作,筆鋒在離紙面極低的空中作一快速的聯繫,「度」是楷法取勢的主要筆法。每個字的結構切忌太平正則無勢,故凡一行之中,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必有一股勢隱隱貫注其中。
楷書是漢字發展史上最成熟、也最能體現漢文化正統思想的書體,要推進當代楷書創作與發展,形成「今楷」書風,必須緊扣楷書成熟時期確立的基本特性,這種特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注重書寫法度,用筆的法度,結字的法度,布局的法度;二是體現正大氣象,作品雅致、端莊、靜穆,有書齋氣息或廟堂氣息;三是富有文化內涵,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意味。現在的楷書創作,特別是「國展」中倡導的楷書創作模式,過分地用行草書的標準來規範和指導楷書創作,忽視了書寫法度,淡化了楷書應該體現的宏大氣象,弱化了楷書的基本特性。
楷書一般都是在均等的方塊空間內書寫,一般筆畫寫細,拉大部首距離就散,反之就聚。其實就是在大小(字的外延)、筆畫的粗細上力求對立、變化,然後求得統一和諧,就像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家三口牽手走在一起——男的高大威猛;女的苗條秀美;孩子活潑可愛,各有各自的體型、大小、姿態、氣度,給人的感覺是彼此融合、和諧。上下左右單字之間的對比性、差異性越強,通篇就感覺越融合。另外的一種情況就是,單字的外延不變,畫多者不
清代楷書中極具歐陽詢風格的書法欣賞:
書者介紹:
姚孟起:字鳳生,一作鳳笙,吳縣(江蘇蘇州)貢生。以正書名,正書宗歐陽詢,嘗臨九成宮醴泉銘逼肖。隸書略仿陳鴻壽。兼治印,得蔣仁秀勁之氣。偶作畫,古拙如金農。《海上墨林、廣印人傳、清朝書畫家筆錄、吳門畫史》
書法藝術的形式及書法的學問修養簡述:
書法藝術形式單純,但這種單純並不簡單,尤其在行草書中,這種構成達到了筆墨點線交織瞬間性運動的最微妙狀態。書法要求創作者要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維度中靈敏地把握筆墨點線的律動。正是這種沒有可以旁逸斜出的單一中,任何的感知與顫動都會幽微地滲透到筆端,在筆尖輕細的負擔中顯現。書法語言既有具體的形質又有抽象的律動,它必須一次性地在時間連續中完成對點線的把握;書法創作是流動的,作品卻呈現為凝固的狀態;線性的延續中產生的是平面的結果;書法線條在單一中要顯現它豐富的性;漢字的穩態結構需要在靈活的變化中構築生動的造型。
書法成就之高下,除學問修養外,其初步條件有二:其一屬於心靈的,要看其人想像力高下;如對模糊剝落之碑版,不能窺測其用筆結構者,其想像力弱,其學習成就必有限。其一屬於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經靈敏不靈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動作不能恰如其分,則其神經遲鈍,其學習成績也必受到限制。此即所謂不能得之心而應之手也。··一故不得於心者,根本不能學書;得於心而不能應於手,往往大致粗似,不能達到絲絲入扣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