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常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2021-01-10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最近幾年火爆的清宮戲中,一些俗語漸被我們廣為熟知,例如,對於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屬,皇帝龍顏大怒後,往往會說:「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

那麼,「披甲人」是些什麼人呢?

(發往寧古塔的罪人)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講講,為什麼犯人要發往寧古塔。

犯罪之人為何要發往寧古塔呢?

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是清代東北地區的重鎮。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在此建立政權,常年駐軍。是滿清時期東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

「寧古」兩字在滿語中代表數字六,「塔」的意思是個,所以「寧古塔」的漢語解釋就是六個。相傳早期有滿族兄弟6人,來到此地拓荒開墾,各佔一方,將寧古塔瓜分殆盡。後來的傳說逐漸演變成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個兒子聯繫起來,此處就成了滿清的龍興之地,發祥之所。清人稱寧古塔 「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

寧古塔氣候惡劣,大部分地區常年冰封,五穀不長。著名詩人吳兆騫被發配到寧古塔後,這樣描述當地的氣候:「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

這樣的地方人跡罕至,「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但卻成了野獸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經常和虎豹狼蟲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蒼兕」,稍不留意就會葬身獸腹。

(寧古塔遺址)

這樣的環境最適合流放犯人,一來生存困難,有利於對犯人的改造;二來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滿清的發源地,讓「寧古塔」日趨繁盛,重現清太祖時期的輝煌。

因此,「寧古塔」成為了眾多犯罪大臣及其家屬的夢魘,流放之人曾形容:「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部分流放之人還沒有達到寧古塔,就已經葬身虎豹狼群之口,甚至被當地人殺死分而食之。所以,一旦被皇帝下旨流放寧古塔,有些人寧願自殺也不去。

當然,在清朝統治期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名人還是不計其數的。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具有極端反清思想的呂留良的家屬、明代進士方拱乾一家、著名詩人吳兆騫、明代兵部尚書張縉彥等。

我們再來說說,什麼是「披甲人」?

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類,「阿哈」就是奴隸,以漢人及朝鮮人居多;「旗丁」專指女真人。

(披甲人)

「披甲人」,顧名思義,就是披著鎧甲之人。說白了,就是清朝時期的軍人。主要以旗人為主。但他們和嚴格意義上的軍人又有些區別。「披甲人」在戰時上陣殺敵,衝鋒陷陣,就是一群驍勇善戰的軍人;和平年代解甲歸農,捕獵為生,自給自足,他們就成了地道的獵人。

把犯人發給「披甲人」為奴,就是讓他們去服侍這些軍人。

不過,滿清時期,守衛寧古塔的「披甲人」,還算善待罪犯。

如有發配至此的犯人出逃,「披甲人」一般不會告官,任其逃逸;如果沒能成功脫逃而返回,「披甲人」還會作證是犯人主動自首以減輕責罰。

「披甲人」還有很高的捕獵本領。

「披甲人」四季皆能打獵,出獵的時限不定,短則一日,長則數十天。他們能根據野獸的蹤跡,追蹤數十裡。少數「披甲人」能獨立殺死一頭猛虎或黑熊。

在整個清朝時期,「披甲人」和流放而來的犯人一起,將中原文明的種子播撒在了寧古塔這個荒蠻落後的邊塞之地,教會當地人耕種、經商,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極大地繁榮了寧古塔的經濟,促進了民族融合。

(參考資料:《寧古塔紀略》《清史稿》)

相關焦點

  • 清朝常把犯人「發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何人
    「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京」是清朝皇帝對罪臣的審判,「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最有名的一個地方,至於神秘的披甲人是何人?很多人都不清楚。
  • 清朝的披甲人是幹什麼的?屬於什麼機構呢?
    清朝的披甲人實際上就是披著鎧甲的軍人,是屬於軍隊機構的。打仗的時候他們上陣殺敵,不打仗的時候就以捕獵為生。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經常看清朝題材影視劇作品的朋友們,會發現在清朝時期,如果有大臣犯罪的,君王就會。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其實寧古塔並不是什麼恐懼的東西或者人,而是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比較特殊,經常成為流放犯人之地,不過流放過去的犯人並非是女犯人居多,而是官員居多,這也是為何後世會覺得寧古塔特別恐怖的原因之一。 不過真實歷史上的寧古塔,其實並沒有那麼不堪,相反它還是清朝時期一個十分重要的地方,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有著不可侵犯的地位,為何這樣說呢?
  • 清朝女犯人為什麼一聽到被流放寧古塔就自殺了?
    每個朝代都會有犯人,朝廷會根據他們的犯罪情況把他們流放。清朝也不例外,在看一些清宮劇的時候,皇帝憤怒的時候會說這樣一句話」流放寧古塔「。無論是曾經地位多高的人,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被嚇得面無血色。如果再聽到」與披甲人為奴「的時候,更是苦苦哀求,有的不想被流放寧古塔而選擇自殺。
  • 為什麼一聽到流放寧古塔,有些人直接就嚇得腿軟?
    看過清朝電視劇的人不知道是否聽到過這個地方:寧古塔。當時清朝的皇帝會將一些罪大惡極或者一些作奸犯科的同黨都會送到寧古塔去。然而當時的人一聽到」寧古塔「三個字有些人臉色就變了,甚至當時清朝的人一提到寧古塔就會聞之色變,有些人寧可死都不肯去寧古塔,那麼寧古塔究竟有什麼恐怖之處讓人這麼害怕?
  • 甄嬛傳:當年甄玉嬈在寧古塔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文|少年常樂遊皇上處置了年羹堯後越發多疑,把和年羹堯有關的很多大臣都發配了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當時甄遠道因為錢名世一案受了牽連,也被皇上發配到了寧古塔,只是不必給披甲人為奴了。《清稗類鈔 地理》有云:「寧古塔,歷代不知何所屬,數千裡內外無寸碣可稽,無故老可問。」該地偏遠寒荒,少有人至,是清朝的邊鎮要塞,有滿洲八旗軍屯兵駐守,其兵卒名曰「披甲人」。寧古塔的滿洲披甲人雖然不會漢語,但是樸實誠信講義氣。
  • 清宮劇中的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犯人寧可自殺也不想去?
    相傳有六個兄弟在那居住,久而久之,便以滿語「六個」稱呼那裡,音譯漢語為寧古塔。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就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這裡面有藝人、匠人、戰俘,也有官吏、文人;有漢族人,也有滿族人。這些犯人中,有反清失敗被抓的,有作奸犯科的,有因科考案、文字獄受牽連的,有貪汙受賄的等等,像抗清名將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金聖歎家屬、思想家呂留良家屬、詩人吳兆騫等等。清廷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為的是讓犯人背井離鄉,遭受路途遙遠、人稀地荒等苦難,一部分人終身不得入關回家鄉,為奴為婢,甚至充軍贖罪。
  • 古代流放寧古塔的都是什麼人?
    何為流人?流人即是指那些因不滿朝廷統治或觸犯法律,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及利益,而對這類人處以流放等刑罰的犯人。而寧古塔流人則是清朝在特定時期的特殊社會群體。法律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專政的工具,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清朝也不例外。
  • 寧古塔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清朝的囚徒們膽戰心驚
    然而,屈原和蘇軾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如果他們在清朝被流放到寒冷的黑龍江地區,痛苦地將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清代流亡黑龍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吳兆騫,祖籍江蘇吳縣,曾被譽為"江左三鳳"之一。因"丁酉科場案"(又稱南茂分場案)被誣陷流放寧古塔,1659年3月3日離京,此時吳兆騫還差4個月才滿27歲。當他的親戚朋友籌錢贖他時,他已經50歲了,在寧古塔流亡了23年。
  • 滿語中的寧古塔原來是這個意思,難怪犯人最怕被流放到這裡
    看過甄嬛傳的人一定都對這個地名再熟悉不過了,劇中甄嬛的父親被陷害,導致一家人被流放到了寧古塔。其實除了甄嬛傳外,很多清朝的影視劇中都有提到這個地方。那麼為什麼當時流放犯人都要讓他們去寧古塔呢?又為什麼人們聽到寧古塔就面色俱變,寧古塔到底是一個怎樣可怕的地方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清朝最殘酷的刑罰,比斬首更讓犯人羞愧,想自殺都沒機會
    法律的存在起到警示作用,能夠讓犯人受到懲罰,同時讓有犯罪傾向的人能看到犯罪的下場,到了清朝時期,各種刑罰已經很完善,甚至還出現「滿清十大酷刑」這種駭人聽聞的詞。 其實清朝所有刑罰中,最令人痛苦的當屬枷鎖刑罰,看過古裝電視劇就知道,歷史上那些犯人往往是需要帶著枷鎖的,就是架在犯人脖子上,雙手從下面串上來,這種刑罰很早就有,到明朝時發展到巔峰。
  • 清朝八旗包衣是什麼意思?包衣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包衣是什麼意思?包衣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清宮劇包衣的全稱為包衣阿哈,從名字都可以看出來,這當然不是漢語詞彙,而是滿語音譯。包衣阿哈的意思為家奴。也就是說,包衣是八旗貴族的家奴。我們都知道,努爾哈赤所創建的八旗制度,其本質上就是一個軍事奴隸組織,所實行的種種制度,帶有濃重的奴隸制色彩。而包衣,也就是家奴,就是其中的一項。
  • 實拍現存唯一清朝監獄,各種各樣的刑具,圖7是針對女犯人的刑罰
    在平遙古城的中心有座已經有六百多年歷史的縣衙,是我國現有保存最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現在全國規模最大的縣衙,而在這個縣衙裡,有著一座清朝風格的監獄,也是現在唯一現存的清朝監獄
  • 除了人盡皆知的古塔,錦州還有一座比古塔更老的塔,曾是錦州八景
    錦州古塔(大廣濟寺塔)無人不知,依託古塔建設的古塔公園更是錦州最熱鬧的公園。而古塔從古至今,一直都是錦州城的標誌。提起古塔,便都會想到古塔公園的那座古塔。但其實錦州城中還有一座古塔:祐國寺塔,歷史上俗稱「西關小塔」,就坐落在古塔公園對面,附近不遠處的萬通公寓小區內,兩者曾經以「臥觀雙塔」位列錦州古城八景之一。而說起來,這座小塔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永徽年間落成,比著名的錦州古塔(廣濟寺塔)還要完三百年,是錦州最古老的塔!但臨近的古塔(廣濟寺塔)完全掩蓋了這座更古老的古塔(祐國寺塔)的光芒,在錦州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知道!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同時,有些八旗百姓因窮困欠債,為了生存,有時他們也會將妻子兒女典賣給八旗王公貴族為包衣。
  • 清朝滅亡後,牢獄中的10萬犯人作何處置?民國這樣做顯得比較聰明
    引言:清朝滅亡後,那些犯人怎樣了,這些你曾經有思考過嗎?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就是某位新帝登基,為了展現自己的仁愛之心,便會大赦天下,放罪犯回家。那麼在清朝滅亡之後,大牢中的10萬罪犯是怎樣處理的呢?他們又去了哪裡呢?
  • 俗語說: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啥意思?蘊含現實人情世道
    俗語說: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啥意思?蘊含現實人情世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禮儀之邦,我們從小就被長輩們教導,在什麼場合要說什麼話,做事要有禮有節、得體等等。這方面跟崇尚自由主義的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雖然如今我們緊跟國際潮流,也在注重個性的發展,但很多老規矩依舊刻在很多人的腦子裡。比如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語「肩挑四兩為客,幫人一日為奴」,說的就是人情世故,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