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段「可樂泡魚」的視頻流傳甚廣:一位外國人把一整條魚放入玻璃罐後,把可樂倒入罐中,用保鮮膜密封好後蓋上蓋子,放置30天後開蓋倒出,發現魚消失了,連骨頭都不剩。這段視頻是真的嗎?可樂有那麼大的威力嗎?
針對各種傳言及困惑,近日,華商報《好奇心》欄目聯合西安康派斯檢測集團,通過親身實驗給出答案。■實驗對象:魚(解剖好的長約20釐米)
■實驗地點:康派斯檢測機構
■實驗人員:實驗員劉凱、包涵,華商報記者
■實驗時間:5月7日-6月5日
■實驗準備:
5月7日,華商報記者在一菜市場買了4條大小相同、解剖好的魚,又在一批發市場買了4個可密封玻璃罐,在一商店買了兩瓶可樂、兩瓶雪碧。來到西安康派斯檢測集團,由實驗人員劉凱負責將4條魚依次放入玻璃罐中,再分別加滿可樂、自來水、3%濃度的蘇打水及雪碧,使魚完全浸泡其中,然後用封口膜進行密封處理,再蓋上蓋子擰緊,放置在實驗室中。
■實驗過程:
此次實驗歷時30天,康派斯檢測機構實驗人員除了周末外,每天用視頻記錄泡在這4種液體中的魚的變化。6月5日,華商報記者再次來到康派斯檢測集團,和實驗人員一起觀察並驗證實驗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
浸泡3天後,魚還算完整,只是4種液體都變得渾濁了一些。
第6天,泡在可樂罐中的魚,魚鱗已開始脫落了,沉在了罐底。
第8天,泡在雪碧罐裡的魚已經渾濁不清,而可樂罐中的魚,仍舊在脫落鱗片。
第9天,雪碧和可樂罐渾濁到看不清魚的樣子,而且黑色的可樂也變成了渾濁的白色,可能是魚肉已經被腐蝕了。
第13天,雪碧罐中原本沉在罐底的魚已經變成了細沙狀,而可樂罐中的魚已經看不到完整形態,魚肉也越發顯得鬆散;泡在蘇打水和自來水裡的魚雖然水質受到了汙染,但魚本身還是完整的。
第19天,泡在雪碧罐裡的魚已經完全消失,能看到魚骨在底部,細碎的魚肉浮在雪碧中。
第22天,雪碧罐變得非常渾濁,看不到魚骨;浸泡在自來水和蘇打水中的魚,能看到完整的魚的形狀,而可樂裡的沉積物更多了。
實驗結果:可樂、雪碧使魚消失
6月5日,記者看到用可樂和雪碧浸泡魚的罐子底部沉澱著一層黑色的沉積物,實驗人員介紹這是分解的魚鱗和魚肉;用自來水浸泡的魚,從罐子外部看,顏色已變成深褐色,但仍能看到魚的形狀較為完整;在蘇打水中浸泡的魚,形狀非常完整,連魚鰭都清晰可見。
由於可樂罐和雪碧罐中非常渾濁,為了更清楚地驗證浸泡的魚真的「消失」了,實驗員把密封了30天的4個泡著魚的罐子開封,分別倒進4個垃圾袋。裝有雪碧的罐子搖晃時,就會變得渾濁,像細沙一樣,有刺鼻臭味;裝有可樂的罐子倒完後,罐體內壁還沉積著一層黑色的黏稠物;倒完蘇打水的罐子,罐體是乾淨的,魚的形體完整;在自來水中浸泡的魚肉分離成了幾塊,但遠沒有在可樂和雪碧中浸泡的那麼嚴重,味道更刺鼻,是不一樣的臭味。
實驗原理:糖分+高溫+密封環境促使細菌繁殖加快
西安康派斯檢測集團工作人員包涵表示:「碳酸氣的影響我倒認為並不是腐壞的關鍵,對於變化最大的雪碧和可樂,我認為是因為碳酸飲料的糖含量太高,1.5L的雪碧中含糖量相當於36塊咖啡方糖,現在又是夏天,在這種高溫又密封的環境下,細菌會繁殖得非常快,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可樂與雪碧中浸泡的魚會腐壞得如此之快。」
為何自來水與蘇打水中的魚腐壞得慢呢?包涵介紹,自來水本身不具備任何抗氧化的能力,在PH值中顯示弱酸性,蘇打水在PH值中顯示弱鹼性,人體健康的狀態應該是體液呈弱鹼性,但不是說喝了純淨水身體就一定會成為弱酸性,喝了蘇打水就一定會成為弱鹼性,畢竟人體有著龐大複雜的生物系統,健康身體會自動調節,但多少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對已沒有這種調節能力的魚來說,這種弱酸性或弱鹼性就被放大了,「這也就解釋了最後可以看到泡在蘇打水裡的魚,倒出來的時候形體非常完整,而泡在自來水裡的魚還是有一定的腐壞現象,但遠比碳酸飲料要好得多。」
專家提醒
碳酸飲料含糖過高
常喝易患痛風
「碳酸飲料中糖含量過高,易轉化成嘌呤底物,會促使尿酸生成增多,嚴重者會患上痛風。」包涵提醒,「碳酸飲料中含有的磷酸、碳酸成分會與牙釉質發生反應,導致牙齒上的礦物質被溶解,經常飲用碳酸飲料會對牙齒健康帶來危害。」
「碳酸飲料含糖量高,夏天大家又普遍喜歡喝冰鎮的,不僅會損傷脾胃,敗壞陽氣,還會導致身體器官受損,所以應該儘量少喝。」包涵提醒。 華商報記者 王娜 文/圖
責任編輯:酒麗敏(E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