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比起前端汽車市場的競爭白熱化,後市場看起來依舊一片祥和,「各自為政」的版圖至今保持著某種意義上的平衡,但「想做將軍的士兵」總在伺機尋找更多機會,讓自己「喋喋不休」的內心變成現實。
據相關消息稱,華為智慧型手機新旗艦Mate 40國內版定於10月30日發布,且在發布會現場華為還將發布一款汽車智慧屏單品,該智慧屏將聚合華為智慧型手機的大部分運用,包括適合汽車移動場景的功能,聽音樂、看視頻、打電話、上網和玩遊戲等。
華為這位稱職的「汽車搬運工」從2019年5月任正非籤發組織變動文件,正式決定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至今,華為圍繞「智能車機」展開著一系列的布局和推廣,作為繼阿里、百度、騰訊、科大訊飛之後,以通訊技術公司身份高調入局的它,華為的出現更具話題性。
而這家始終保持著民族氣節的企業,幾乎每一個產品都會引發社會關注,這次的「智能屏單品」亦然。從雲端智能系統,華為臨門一腳,是準備向一直處於「劣勢狀態」汽車電子後市場進發了嗎?
被壟斷時代
不管是全球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在汽車電子一級供應商的名單裡鮮有出現中國企業的名字。
德國、日本、美國企業對汽車電子市場壟斷率超70%,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百分比。在較為集中的壟斷市場體系中,博世、電裝、大陸是其中的佼佼者,並稱「三巨頭」。目前他們三家的市場佔比總額超50%,儘管全球汽車工業在2020年疫情影響之下有些滯後,但只要生產線一天不停工,這批盤踞在後市場的「巨頭們」依舊是車企們離不開的血液之源。
而在本國市場,像華域汽車、均勝電子等這些近乎不被用戶們所知道的電子供應商,還在「艱難」的前行著,和國際領先企業相比,國內供應商們只能生存在生物鏈的最底端,等待著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態。「中低端」三字,既痛心又無奈。
而在「一輛車的誕生」中,汽車電子如同「毛細血管」般,分布在汽車的各個部位,由半導體器件組成的車輛感知、計算、執行,包括汽車發動機電子、底盤電子、駕駛輔助系統、車身電子、車載電子電器,無處不在的它們讓汽車「活得更為精彩」,可壟斷局面一直持續,從而出現了開篇提及的自以為各自為政的和諧局面。
博世,汽車電子行業的巨頭公司。
在2018年在華財報中,博世保持歷史高位,實現銷售額1126億元人民幣(約合144億歐元),同比增長2.5%,中國市場更是為博世貢獻了18%的銷售額;雖然2019年財報有所下滑(近六年以來首次營收下滑),營收777.2億歐元,但博世卻加快了在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上的布局,不僅在無錫建立燃料電池技術中心,還對常州武進工廠進行擴建,未來主要生產超聲波雷達。
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鄧納爾曾表示:「博世今後的研發重點放在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和新能源汽車業務。」
看來,行業巨頭並非只是偶然,對於市場的敏銳度和前瞻性,博世將這份氣質拿捏的死死。
可居高位太久,也容易「溫水煮青蛙」,頂端的供應商們或許做夢也沒想到因為「新能源」、「智能」,讓國內電子供應商快速形成追趕之勢。由於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增加,促使電子技術快速迭代;5G的運用,讓網聯化的成本佔比遙遙領先於市場預期,汽車電子市場增長速度遠超整車市場。
行業分析師預測,「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在未來5年內,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隨著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技術及新的信息化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汽車電子市場將會持續增長。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趨勢的發展,汽車電子佔整車成本的比例有望在2030年達到50%,因此,中國汽車電子行業發展空間非常大。而目前智能化車型的創新70%都來源於汽車電子產品,無論是中低端的倒車雷達、LED照明系統還是駕駛系統、車載信息系統以及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BMS)、新ECU控制系統等,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紅髮展,無疑就是國內汽車電子市場的推助器。」
即便國內電子供應商起步晚,但「彎道超車」的這份氣質似乎也被他們拿捏的死死。而新能源汽車軟體開發這條路,國內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幾乎沒有一個落於人後。
軟體成為香餑餑
無疑,汽車電子已成為電子製造業新的增長點,而電子軟體開發也成為了汽車競爭的關鍵優勢。
當「軟體定義未來」的口號出現在日常車企們的營銷中時,這個時代已悄然發生了改變,展現在用戶面前的則是將機械物理按鍵改變為電子模塊化的觸屏,一塊又一塊自主研發設計的大屏取代了傳統意義上的只具有圖像功能性的顯示屏。
比亞迪的DiLink系統,廣汽的ADiGO生態系統等智能網聯繫統都是依託於國內網際網路公司之下等自主研發系統。
不可否認,當一塊14英寸的大屏鑲嵌在車內空間時,那種如同「電影巨幕」般的視覺震撼力還是有的,車機系統的人機互動,多功能多場景的運用,也為用戶們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也許這時起,車才正式成為用戶們口中「另外一個生活空間」的代表。
自主品牌們紛紛抓住先機,作為第一波吃螃蟹的人,好在他們基本都成功了,而 車載系統的廣泛運用為我國汽車電子供應商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在一張汽車電子供應商排名名單中,在動力電池、電機、逆變器的名單中寧德時代,比亞迪,華域等企業的名字開始出現,雖然目前的佔比不高,但貴在這些企業一直堅持著,並沒有因為市場的供求關係而放棄。
而年輕的後起之秀們也慢慢進入市場的角逐戰,加特蘭、四維圖新、全志等科技公司都在加緊布局車載晶片;地平線、寒武紀、飛步科技、深鑑科技則從AI 切入車用晶片,為了降成本,提高競爭力,一場有關自主研發軟體系統的時間爭奪戰張正在全球範圍內開展。
據行業分析報告稱,「預測到2030年,全球汽車軟體和電子架構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7,837億元)。」
報告還顯示,截止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接近500萬臺,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佔比汽車市場的25%,超400萬臺。純電動汽車佔比超70%,是未來主流產品,和電動汽車相關的軟體如BMS、VCU等也將持續放量。」
汽車軟體成為全新增長賽道已然成為事實。而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電子自動化市場率也將迎來估值285億元。(全球汽車電子自動化市場665億元)
再來回頭看華為的汽車智慧屏單品,意圖已經十分明顯。當下華為想要主攻的市場就是除了手機業務外,就是汽車。
18日的一篇外媒報導中曾提到,「華為技術公司加大了對汽車行業的投資和興趣。華為可能會開發與硬體、軟體和汽車5G相關設備相關的新技術。值得注意的是,這將不是華為第一次與汽車製造商合作開發技術。華為甚至可以開發自己的汽車界面,與谷歌和蘋果競爭。或許可以為EMUI上所有的谷歌無應用提供動力的汽車設計一個HarmonyOS迭代,比如這裡的WeGo地圖。」
汽車智慧屏單品或將成為華為正式打開汽車電子供應商身份的利器,如同製造手機一樣,華為太清楚「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理,而在這個真理面前,手拿一副好牌的華為該怎麼玩,才是市場感興趣的。
文/林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