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華為汽車「復刻」手機之路

2020-12-26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商業數據派,作者丨吳明輝

蘋果汽車如初代iPhone問世一樣來勢洶洶,華為卻選擇通過局部改造、輕量級彎道切入。

經歷過傳統車企油改電,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大亂鬥後,蘋果、華為、百度等一眾科技企業的入場讓「智能造車」競賽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好看。

12月21日,華為發布了旗下首款車載智慧屏。據悉,這塊智慧屏搭載了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通過HiCar無縫與手機互聯,能夠語音操作實現地圖、音樂等日常功能,最重要的是無需換車就可安裝。藉助這一產品,華為正式殺入了汽車後裝市場。

早在2019年,華為推出了HiCar解決方案,希望通過這個產品給傳統汽車裝上「智慧的大腦」,並與吉利汽車達成合作,切入新車市場。

至此,華為在智能汽車上的思路初現雛形,即「系統生態+配套硬體」的方式,且通過Hi Car與智慧屏分別切入了新車市場與後裝市場。

「系統生態+配套硬體」的路線是不是覺得十分熟悉?沒錯,當年穀歌在智慧型手機行業快速佔領市場,就是靠著「軟硬兼施」的打法:即大廠手機內置安卓系統,小廠讓聯發科晶片的配套解決方案去解決,這讓安卓在短短兩年時間便超越塞班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作業系統。略有不同的是,華為此次從系統軟體到配套硬體都在親力親為。

華為在汽車領域,正在「復刻」曾經走過的手機之路。

華為不造車,造什麼?

智能汽車被看作是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最熱門的賽道之一,從今年特斯拉市值超過其他傳統汽車市值之和,蔚來汽車股價翻倍,新勢力爭相上市以及蘋果汽車明年上市,都在不斷將這個市場的聲浪一波一波推向高潮。

宏觀層面,智能汽車是必然趨勢,還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亟待填補。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2月31日,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新車型滲透率已達到40.1%,預計2020年中國智能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1300萬輛;微觀層面,消費者對更智能的出行體驗有較高的需求,車雲研究院的調查報告顯示,超半數消費者願意為智能車聯額外支付費用。

數據來源:車雲研究院

既然汽車市場的蛋糕如此巨大,選擇什麼方式入局是最佳姿勢?無非有整車、局部兩種。

艾瑞諮詢的最新報告指出,自1950年後汽車的電氣化程度明顯提升,預計2020時汽車電子(包括系統軟體)佔整車的成本將提升至35%。到2019年底,全球汽車電子市場需求達到2285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對汽車電子需求更是高達962億美元,且還在以10.1%的速度高速增長(全球增速5.1%),僅僅汽車電子增值配件就能滋養出市值430億美元的恩智浦等巨頭。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中長遠來看,智能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是造車的必然之路,華為也瞄準了這個必爭之地。

「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成為面向汽車的增量ICT部件供應商,幫助企業造好車」,是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後對外界一直傳達的核心信息。就在今年11月,具有一票否決權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更是罕見發言,在【2020】007號EMT文件中明確表態:「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任正非這一發言,一方面是讓內部堅定方向,另外一方面也想讓車企 「放心」。

【2020】007號EMT文件,圖片源於網絡

事實上,華為一直都有一套自己的商業邏輯,即立項開發--->當期盈利-->累計盈利,需要8年的平均周期做準備鋪墊,這點在華為手機上可以看到影子。

2002年,華為宣布每年拿出10個億正式做手機,但卻沒有立刻著手創立獨立自主品牌,而是在頭十年默默給運營商做貼牌機。通過給運營商做貼牌機,華為積累了手機生產流程、積累了手機設計與研發人才、更跑通了手機產業的供應鏈,這才使華為直到2012年才敢試水獨立自主品牌手機,即便這樣華為手機的開山之作Ascend以及後面的Ascend D也都翻車了,直到Mate系列的誕生,才逐步砸出一片水花。

「特斯拉現在能做的,我們都能做」,華為輪值主席徐直軍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的確,華為目前已掌握了晶片、算法、通訊、硬體甚至是電機等多項核心技術,但批量生產並商業化方面經驗值還是為零。

從2018開始對外公布在汽車領域進程起,到2023年EMT文件的三年之約失效,5年足夠華為從進入車企的供應商名單,再到跟隨一款車型走完項目周期,這與當年華為與運營商合作造手機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華為汽車的三次進化

華為試圖進入汽車業務的野心由來已久,從技術能力到產品進化,在十一年的時間裡,經歷了三次迭代。

最早的布局,得追溯至2009年華為對車載通信模塊的研發,四年後推出了第一款汽車配件ME909T,並在當年成立了隸屬於LCT業務組織的車聯網業務部。此後,華為在汽車增量配件上陸陸續續推出一些配件產品,嘗試進入車企供應商名單。

汽車配件ME909T,圖片源於網絡

隨著5G網絡建設的加快,手機、電腦、智能家居和車聯網互聯互通成為可能,再加上華為遭遇了第一輪制裁,原有的車聯網業務部已不適合行業變化和華為自身戰略的變化,於是在2019年車聯網業務部正式調整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但仍然是隸屬於ICL 業務。

但隨著後續華為推出的Hi Car等產品明顯更加強與手機的協同,智慧屏產品更是由原本消費級產品的改造而來,新一輪的變革顯得更順其自然。就在上個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又迎來了最大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即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劃歸消費者BG,劃歸到餘承東麾下。

完成了三次進化之後,華為汽車布局的兩條線更加明朗。

第一條線是面向新車市場的,在這條線華為的思路是從邊緣到核心,逐步提升車企的依賴性。2009年,華為開始研發ME909T車載模塊,打開了華為在汽車領域上的布局,但單一的配件可替代性很高,難以實現與車企的深度合作;直到2019年華為提出了全棧解決方案的Hi Car後,華為才放出消息,Hi Car可支持數十家車廠(包括前裝、後裝)的上百種車型。現在,Hi Car已經與吉利、比亞迪等20餘家廠商達成合作,並且已深度合作150 款車型,這表明全棧解決方案已幫助華為初步撬開了與車企的深度合作大門。但在整車解決方案領域還有博世這座大山,未來華為能否撬開寶馬、奔馳等外資品牌還得拭目以待。

第二條線是後車市場。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中國汽車保有量2.5億輛以上,但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底中國智能汽車的保有量也僅為1500萬,顯然後車市場是一個更大的誘惑。此前也有無數中小企業在此前僕後繼,嘗試智能後視鏡、投屏儀、屏幕等產品。面對後車市場,華為直接面向消費者,推出更容易安裝的車載智慧屏,欲實現快速提升後車市場市佔率,但成果還需進一步用銷售數據驗證。

不過,建生態難於賣硬體,建生態也重於賣硬體。

華為Hi Car中搭載的鴻蒙系統,誕生於手機的行業末期,卻生於汽車系統智能化升級的初期,挑戰也是機遇。

今年9月,餘承東在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表示,HiCar已經與超過20家汽車製造廠商、150多款車型進行了合作,合作應用超過30款,目標2021年超過500萬臺車預裝HUAWEI HiCar。

若要做到生態級能力,這個數字是個好的開始,但還遠遠不夠。

目前華為HiCar與吉利打造的第一款車型尚未量產落地,而特斯拉、蘋果、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都會傾向於用自建系統,另外,特斯拉和蘋果等都在自動駕駛上加注,這才是智能汽車未來更加重要的一環。

特斯拉開啟了智能汽車的春秋時代,隨後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紛紛加入智能汽車的大亂鬥中廝殺,大部分造車新勢力倒閉了、傳統車企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進入2020年後,隨著華為、蘋果的步步緊逼、傳統車企的合縱連橫,智能汽車的賽道又駛入了更混亂、更殘酷的戰國時代。

而作為僅花不到十年時間就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的華為,在餘承東接管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後也變得更面向普通消費者,並且打法套路也與當年造手機時如出一轍,華為能不能在智能汽車領域也複製在消費者業務上的成功呢?

相關焦點

  • 宇博證券資訊導讀:華為汽車「復刻」手機路
    據悉,這塊智慧屏搭載了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通過HiCar無縫與手機互聯,能夠語音操作實現地圖、音樂等日常功能,最重要的是無需換車就可安裝。藉助這一產品,華為正式殺入了汽車後裝市場。  早在2019年,華為推出了HiCar解決方案,希望通過這個產品給傳統汽車裝上「智慧的大腦」,並與吉利汽車達成合作,切入新車市場。
  • 華為軟體總裁:華為眼中所有東西都是手機汽車是帶四個車輪的手機
    對於業界盛傳的華為將進軍汽車界的傳聞,華為高管也多次站臺表示,華為清晰自己的戰略選擇: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事實上,華為也一直是這麼做的。
  • 華為智能汽車有哪些核心技術?能否複製手機領域的「榮耀」?
    華為的智能汽車戰略再次引爆IT界。那麼,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又有什麼核心技術,其能否複製手機領域的「榮耀」,把華為智能汽車也推向巔峰呢?而一向將蘋果視為對手的華為,消費者業務團隊也早已躍躍欲試,「蘋果在做車,我們為什麼不能?」nbcednc這其實就是後來華為對標蘋果推出的HiCar解決方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手機有百萬級的應用,PC有萬級,電視有千級,車只有百級。而通過華為HiCar,可以將手機中的百萬級應用帶到汽車中。
  • 榮耀V40正式入網:華為Mate40復刻版
    【12月13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遭到頻頻曝光的小米11系列手機,成為了廣大網友們所關注的焦點,因為小米終於成功取代了三星,獲得了驍龍888處理器的全球首發權,這也意味著小米可以放心的向蘋果、三星、華為發起衝擊,尤其是在今年華為遭到晶片危機之後,也讓一直都想要「幹翻華為」的小米迎來了最佳發展機遇
  • 繼華為手機後!國產汽車巨頭也開始「缺芯」了:但有著很大的不同
    【12月16日訊】只要一提及」晶片「,相信很多網友們第一時間就是想到關於華為手機」缺芯「的眾多報導消息,甚至還有很多業內人士開始分析華為手機」缺芯「後,未來的走勢將如何,但就在近日,汽車領域也傳來了」缺芯「的消息,尤其是很多智能汽車,需要大量的車規級晶片產品,無疑」缺芯「就要面臨更大的考驗;
  • 要做汽車界的華為?帶你了解不一樣的比亞迪
    比亞迪汽車長期佔據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把交椅,市場佔有率超過兩成,不僅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導者,還擁有生產動力電池、車載晶片、整車開發製造的全產業能力,是少有的全面發展的汽車製造商。新能源汽車領導者同時,比亞迪早早看到了車規級晶片在汽車現代化上的重要作用,於2002年便進軍半導體產業,業務覆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 IC、智能傳感器、光電半導體、製造及服務,在全國擁有五大研發及生產製造基地
  • 華為加入造車俱樂部
    如果高端手機的核心能力真被美國打掉了,華為的下一陣地將是哪裡? 這一陣地必須能展現華為在軟體晶片等領域的綜合實力;必須有長久的足夠大的市場;要有望產生豐厚的利潤支持華為研發的巨輪滾滾向前。這一陣地必須能承載下華為的報復。
  • 汽車智慧化新路徑 華為智選 車載智慧屏無縫銜接手機使用體驗
    汽車,成為了大家不約而同選擇的新目標。甚至有行業領軍人物稱智能汽車將會是新時代的物種——一個長著輪子的計算機。於是,自動駕駛、V2X技術等最新智能化技術正發展的如火如荼。百年的汽車工業發展史,讓汽車成為了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開車是生活中的重要場景,市場上龐大的存量汽車智能化將大有可為。
  • 從華為入局看汽車智能化大時代投資機遇|華為|智能駕駛|智能汽車|...
    1.1 戰略:華為入局是順應汽車智能化大趨勢的必然選擇智能汽車市場規模數倍於手機市場,水大魚大歷史上華為大規模戰略投入新的業務,一般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市場容量足 夠大;二是從時間節點上說,市場處於滲透率快速提升的前夕。
  • 華為汽車帝國版圖,揭開雷射雷達背後的秘密!
    在日前「華為推出96線中長距雷射雷達,建立首條車規級雷射雷達試製產線,年設計產能為10萬個」消息後,華為終於補齊了其智能駕駛硬體板塊的最後一塊拼圖。 從3年內華為手機做到世界第一,到推出獨立的作業系統鴻蒙,再到如今立志將汽車業務再現手機輝煌。為什麼華為「吹的牛」都能實現?
  • defense華為手機殼解密華為P40系列的「多面時尚」
    然而在這當中有著更加驚喜表現的還屬defense華為手機殼,defense華為手機殼考慮到消費者不同個性的選擇,每個系列都推出了星際灰和繽紛兩種配色,而defense華為手機殼之所以和華為P40系列產品如此互搭,更多是源於手機殼自身的設計。
  • 奇瑞與華為籤約合作,共同研發智能汽車
    在今年10月瑞虎8Plus上市發布會上,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談到,奇瑞汽車將要做汽車界的「華為」。話音剛落,在12月就籤約了華為,與其展開智能汽車領域的深度合作。其實此合作前的幾年裡,華為已經與30多家車企都有過一些合作。
  • 揭底華為汽車版圖,能否成為中國的「博世」?
    《車市零距離》是車市物語旗下自媒體,每天提供最新鮮的汽車零部件和智能網聯相關資訊。自去年5月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以來,華為在汽車領域的聲浪一陣接一陣,尤其進入到2020年,智能汽車相關產品線頻繁出新。華為在汽車行業的雄心壯志已經袒露,立志成為智能電動車時代的Tier1,正如博世在傳統汽車行業的霸主地位一樣。
  • 華為花費2.5億成立新公司,準備瞄準下一個萬億新項目,華為汽車
    但是通過做汽車的子公司,這真實地展示了對華為進軍汽車市場的信心,也說明華為已經超越了手機,看上了一條萬億元的新軌道。對於華為來說,現階段由於集成 ic難題,深陷困境,或許伴隨著許可證的頒發,華為的手機業務流程還能再一次展開,但對於華為來說,擴大自己的邊界,尋找新的跑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 拯救手機「玻璃心」,defense華為手機殼成為「碎屏終結者」
    伴隨華為P40即將登場,身為「碎屏終結者」的defense華為手機殼也特意為P40準備了專屬的亮相大秀。眾所周知,華為P系列的每一次出現都很是令人期待,更別提這次華為P40還對「新影像科技」、「時尚科技」元素的技術和設計風格做足了神秘的渲染,所以面對手機細節的種種創新,即將隨華為P40同步上線的defense華為手機殼也絲毫不敢懈怠,盡力做到:為更高級的產品,提供更高級的守護。
  • 汽車概念股異動 華為調整汽車業務任命餘承東為「主理人」
    原標題:汽車概念股異動 華為調整汽車業務任命餘承東為「主理人」   11月25日上午,華為汽車
  • 智能汽車行業深度報告:華為入局智能汽車,產業價值鏈面臨重構
    相 較於 5000 億美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汽車市場對華為來說更具備戰略前景。從時間節點上看,汽車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汽車行業正在從傳統製造向科技 製造轉型。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智慧型手機的產業格局變化主要是在 3G/4G 跨越期,我們認 為智能車的格局變化期為 L2 到 L3 /L4 的跨越,也就是 20-25 年五年間。手機 經歷五年(2010-2015)洗牌期。2009 年全球手機市場集中度為歷史最高,前 9 大手機廠商市佔率為 82.6%。這時蘋果市佔率僅為 2.1%,華為市佔率僅為 1.1%。
  • 中國紅+龍圖騰+矩陣鏡頭,華為P40被紅旗汽車扒了個精光!
    手機行業每年都會有眾多旗艦機問世,可是廠商對於這些旗艦機的保密性做得卻是相當到位,新機沒上市時很少有消費者能夠知道真機是什麼樣子,雖然總有渲染圖曝出,可仍然是真假難辨。華為P40作為華為的時尚旗艦消費者對於這部手機充滿了期待,而正當華為新旗艦P40系列發布在即,真機卻被紅旗汽車爆了光!
  • 華為電子信用卡來了:基於華為Pay 可在手機端申請
    來源:新浪數碼HUAWE Card新浪數碼訊 4月8日晚間消息,華為今日舉行線上發布會,在國內推出了P40系列新品,以及一些周邊產品。餘承東在應用演示環節,重點強調了多場景。比如華為分享,多部手機互相連接或發送文件;華為暢連,高清視頻通話;無線傳聲,手機當麥克風;智慧分屏,App分屏多任務;多設備控制中心,搜索連接智能家居控制;HICar,手機與汽車主機連接分享多媒體,手機做車鑰匙等,甚至能用手機連接車內鏡頭,加上華為手機的AI能力,來判斷駕駛員的疲勞程度提醒駕駛安全。
  • 華為汽車業務與智能終端完成整合:再次強調「不造整車」,餘承東...
    今日(11月25日),華為在心聲社區發布了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籤發的《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該文件顯示,華為智能汽車業務已與智能終端業務完成整合,業務管轄關系統一歸屬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上述文件稱,為了增強智能汽車部件業務與智能終端業務的技術、資源的互動,華為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