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妙可藍多發布公告表示,妙可藍多擬與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蒙牛乳業,02319.HK)及/或內蒙古蒙牛控制的實體(收購人)籤署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擬以收購人為發行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此外,收購人還擬通過協議轉讓及妙可藍多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柴琇表決權放棄等可能的方式,取得妙可藍多控制權。
一紙公告讓蒙牛再次回到了鎂光燈下,成為焦點。
2017年9月,前蒙牛總裁盧敏放出「雙千億目標」,即2020年銷售額達千億,公司市值破千億。
截至今年12月8日收盤,蒙牛市值約1400億人民幣(1600億港元),千億目標已實現其中一個。營收方面,2019年蒙牛實現營收790.3億元,距離目標尚有200多億的差距。2020年上半年,蒙牛營收同比減少5.83%為375.33億元。年關將至,蒙牛今年會取得怎樣的成績,能否完成其營收破億的另一個目標,仍是個疑問。
對比之下,作為「乳業雙寡頭」的另外一家——伊利早已將蒙牛拋在身後。2019年全年伊利實現營收902.2億元,遠遠超出蒙牛的100億元;市值上,截至12月8日收盤,伊利市值達到了2475億人民幣,亦超出蒙牛千億之多。
為何曾經和伊利只有一步之差的蒙牛,如今卻被逐步拉開距離?
本是同根生的蒙牛和伊利
時間追溯到40年前,年輕氣盛的牛根生進入大黑河牛奶廠工作,隨後大黑河牛奶廠被「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伊利前身)收購,彼時他沒有學歷和技術,只能從一名普通的養牛工人做起,主要工作就是刷奶瓶。後來,「呼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一分為二,養牛業成立「呼市回民奶牛場」,加工業成立「呼市回民奶食品加工廠」,鄭俊懷擔任奶食品加工廠廠長。牛根生靠著自己獨有的拼勁以及對企業發展獨特的見解和鄭俊懷成為了一對互相欣賞的好兄弟,兩家住同一棟樓同一單元的上下層,常常就企業的經營發展交流心得。
最終,在二人齊心協作下,1990年食品廠的利潤就達到了100萬,在呼和浩特市數百家食品企業中脫穎而出。
1996年底,伊利推出一款苦咖啡冰激凌,但銷路遲遲打不開。而牛根生憑藉自己極為出色的營銷才能,將「伊利苦咖啡」冰淇淋產品廣告從省市打到中央電視臺。在大範圍、高頻度轟炸下,其廣告語「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人盡皆知,苦咖啡單品銷量在當年突破了3億元。在此期間,伊利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伊利股份,600887.SH),成為乳品行業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司。
隨著公司發展越來越好,很快鄭俊懷與牛根生的兄弟間隙與隔閡便逐漸出現。1998年牛根生帶領的事業部已成伊利的中流砥柱,佔據集團80%左右營收比例,但身在高位,他卻總感覺有些不暢快。不知何時起,他發現自己在使用資源方面開始遇到各種阻撓,即便「買根掃帚都要審批」。意識到自己與董事長之間的矛盾,牛根生先後三次遞交辭呈,最終在1999年離開了伊利,而功高蓋主或許是當時唯一的解析。這段共患難卻無法同富貴的感情便畫上了句號。彼時,牛根生已經41歲,在伊利任職16年。
在不惑之年離開伊利的牛根生顯然是不服氣的,憋著一口氣的他在離職那年8月便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彼時,初創的蒙牛仍然向「老大哥」伊利看齊:牛根生別出心裁地在產品包裝盒上印上了「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口號,甚至在蒙牛的第一塊廣告牌上寫著「做內蒙古第二品牌」。
憑藉著卓越的商業頭腦,和離開伊利時自願跟隨他的300多名技術人員,蒙牛的未來可以說是一片光明。2000年全年,蒙牛銷售收入躍升至2.47億元,位列行業第11位;到2001年,蒙牛銷售收入已達到7.24億元,行業排名快速上升至第5位。
2002年6月,蒙牛與摩根史坦利、鼎暉、英聯三家境外投資機構籤署了投資協議,三家機構向蒙牛注資2.16億元,佔股32%,作為注資的條件,蒙牛管理層則需要為業績的高速增長負責。
伴隨著資本的助力,蒙牛迅速開上了快車道。
在資本助力下,蒙牛開啟頻繁的收併購
2010年蒙牛收購君樂寶,2013年控股雅士利,2016年收購多美滋,2017年控股現代牧業,2018年出手收購中國聖牧。
在不間斷的收併購下,蒙牛的營收看似有著較為高速的增長,但蒙牛的淨利卻一直不是很穩定,2016年甚至出現巨虧。
而如此大的淨利變動可能要從蒙牛收併購的公司找原因了。資本邦發現,除君樂寶之外,雅士利等收購標的無一不存在相應問題。
以雅士利國際為例,2013年蒙牛出資百億收購雅士利國際,成為其戰略投資者。2014-2019年,雅士利營收分別為28.16億元、27.62億元、22.03億元、22.55億元、30.11億元以及34.12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49億元、1.18億元、-3.2億元、-1.8億元、0.52億元以及1.12億元。從2014年起,雅士利的盈利逐年下滑,並在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出現虧損。直到2018年雅士利才出現扭虧為盈。與此同時,其股價也一落千丈,從2013年年末的超5港元已跌至截至今年12月8日收盤的0.5港元,已經成為港股市場裡的標準仙股。
雅士利國際股價情況: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另一個例子是蒙牛在2017年成功控股的現代牧業,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現代牧業營收分別實現48.62億元、47.84億元和49.57億元,歸母淨虧損則分別為7.42億元,9.75億元和4.96億元,公司已連虧3年。對於連虧三年,現代牧業方表示,是因為國內原奶大環境較為嚴峻造成。
在蒙牛多起收併購案中,比較成功的收購可能僅有君樂寶一家。市場上曾經有傳言稱,君樂寶是蒙牛的「現金奶牛」,可見君樂寶對於蒙牛的貢獻之大。據資本邦獲悉,2018年,蒙牛乳業全年實現收入為689.77億元、同比增長14.7%;淨利潤為30.43億元、同比增長48.6%,而君樂寶歸屬於蒙牛綜合財務報表中的應佔除稅後淨利潤為3.07億元,佔蒙牛同年淨利潤一成左右。
但是在2019年7月1日,蒙牛乳業發布公告稱,擬以40.11億元的價格向鵬海基金、君乾管理出售所持有的君樂寶全部股份。根據股份轉讓協議,鵬海基金、君乾管理分別以現金支付21億元及19.11億元的方式,收購君樂寶26.6994%及24.3006%的股權,該項交易完成後,蒙牛將不再擁有君樂寶任何股權。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君樂寶被蒙牛出售不久之後,蒙牛以52%的溢價收購了貝拉米,以每計劃股份12.65澳元的計劃對價來收購澳洲奶粉品牌貝拉米的全部股本,總對價不超過14.6億澳元(約合71億人民幣)。
據資本邦了解,因國內奶粉政策影響,貝拉米在今年上半年才獲得中文標識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許可,此前其中文標籤奶粉銷量均為零。
拋棄了自己已有的「現金奶牛」,撿起了一個不為大眾獲悉的貝拉米。蒙牛這樣做究竟是好是壞?其結果很快在2020年半年報便出現了。
在君樂寶出表的第一年,同時也是貝拉米並表的第一份財報可以看出去,蒙牛奶粉方面的營收卻幾近攔腰砍斷,財報顯示,2020年中期蒙牛實現營收375.3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減少5.8%;擁有人應佔利潤為12.1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41.6%。其中,貝拉米並表的奶粉部分營收為22.82億元,而去年則是42.38億元,同比下降46.1%。
而君樂寶方面,於2019年脫離蒙牛後,獲紅杉、高瓴加持,屢次被市場傳籌劃IPO。不知道蒙牛看到這些心裡是否會苦澀:丟掉了「現金奶牛」,撿起了一個今年上半年才獲得中文標識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許可的貝拉米。
(圖片來源:蒙牛乳業 2019年年報)
在蒙牛瘋狂的併購之下,公司的負債也日益攀升。截至2019年末,蒙牛總負債達到451.9億元,資產負債率57.54%,創2004年以來最高。蒙牛乳業在財報中表示,主要由於年內新增借貸以支付收購貝米拉所致。據資本邦統計,2015-2019年,蒙牛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7.45%、48.08%、53.38%、54.16%、以及57.54%。而如今因為瘋狂收購資產負債率居高位的蒙牛又準備入主妙可藍多。
蒙牛在收購的路上橫衝直撞
其實,早在2019年7月,市場就曾傳出妙可藍多要「賣身」蒙牛的消息。彼時,有說法指出雙方在價格和收購方式上存在分歧,妙可藍多要價有點高,最終合作並未談攏,不過妙可藍多此後予以否認。隨後,今年1月,蒙牛通過約2.87億元對價入股妙可藍多;3月,蒙牛擬以3.15億元認購妙可藍多的定增,但這一定增預案在8月宣布終止。
作為A股「奶酪第一股」 妙可藍多的奶酪業務自然是蒙牛看中的關鍵業務。據悉,今年1月,蒙牛在入股妙可藍多的同時,還斥資4.58億元成為吉林科技的第二大股東,佔股42.88%。吉林科技是妙可藍多奶酪業務的生產主體企業。由此可見蒙牛對於奶酪業務的執著。
乳業專家宋亮表示,妙可藍多目前有較高的估值,且柴琇近些年也一直以奶酪為核心進行布局,奶酪業務拓展上也取得較好的效果,所以蒙牛出手接盤,也可以補充自身奶酪業務。蒙牛與妙可藍多已經深度捆綁,成為後者控股股東後,可以將to B業務拓展至to C,從兒童奶酪拓展至成人奶酪市場。
而眼下,蒙牛終於要得償所願,擬入主其「垂涎」已久妙可藍多,不知道曾經頭頂「奶酪第一股」的妙可藍多會帶給蒙牛什麼樣的未來呢。
風險提示:資本邦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投資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