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和平國家,戰爭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我們不能忘記曾經發生過的那些戰爭,也不能忘記我軍將士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才贏得戰爭的勝利。不過正是藉助大家對於抗日戰爭的在意,很多無良編劇無良導演創作了很多「抗日神劇」,劇中的中國將士們力拔山河手撕鬼子,一個人能打一個師,拍出來的效果相當震撼,但完全不尊重真正的歷史。
偏偏很多老人愛看這樣的爽劇,其實他們只是單純想看日本軍隊吃癟,這樣的心情我們理解,但很多人會受到這一類電視劇的誤導,以為當年的戰爭真的贏得如此輕鬆,尤其是小孩子。後來經過央視點名批評,這樣的影視劇少了很多,不過如今市面上還是存在著許多不符合史實的抗日電視劇,從一個細節就能判斷抗戰片是不是「抗日神劇」。
戰爭爆發的時候兩軍對壘用到最多的武器就是槍枝,很多抗日神劇中為了凸顯一個爽字,會給我軍將士配備衝鋒鎗。衝鋒鎗在正面作戰中十分實用,能靈活地進行掃射,而且不需要頻繁地更換子彈。但在抗戰時期我軍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購置這種槍枝,更別說部隊中人手一把了。
還有機關槍在部隊裡面也是很少的,很多抗日神劇裡面能看到一排排士兵端著機槍進行掃射,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機關槍雖然威力大射速快,能在短時間內對敵軍進行火力壓制,但實在太耗費子彈了。當時我軍每個士兵平均只有十幾發子彈,即便部隊裡面有機關槍不到關鍵時刻也不捨得拿出來用,更別說一排排大面積掃射。
那麼在抗戰時期,我軍部隊一般都在使用什麼槍枝呢。首先要知道,因為經費原因,我軍使用的武器沒有統一配備,基本都是邊打邊收繳敵人的器械,每個部隊都自己想辦法補充武器裝備,所以大家手上的武器都五花八門。部隊中正式裝備的武器是24式步槍,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中正式,最初派發的時候僅有70萬支。
這樣的裝備比起當時日軍的槍枝器械來說十分簡陋,但就是憑藉著如此簡陋的裝備,我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其間過程如何慘烈可想而知。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常用的幾種槍枝。
第一種:漢陽造
這一類槍枝是中國漢陽兵工廠製作的,仿造的是德國1888年委員會步槍,其中就包括最早期的老套筒。這種槍採用7.92毫米口徑,能裝五發子彈,屬於最簡單的手動拉栓式單發步槍。這種步槍的缺點是需要手動裝彈退彈,操作比較繁瑣,而且經常出現卡殼情況,不過因為造價比較低廉,還是被中國軍隊大量採用,建國以後才被徹底淘汰。
第二種:中正式
這種槍改進了德國毛瑟24步槍之後製作出來的,口徑為7.92毫米,在原作的基礎上,中國工廠縮短了槍身,使其更適合東方人使用。這種步槍比起第一代步槍來說,性能更好,但依舊是栓動步槍,而且只能放置五枚子彈,沒有太大的提升。
第三種:三八式
這種步槍造型有了一些改變,槍身有一隻隨動的防塵蓋,所以大家為它起了一個外號——「三八大蓋」。日本侵略者在早期入侵中國的時候就是用的這種步槍,該步槍採用6.5毫米口徑,同樣是五發子彈的彈倉供彈。因為口徑小,所以步槍穩定性好,而且槍身和軍刺比較強,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使用。後來我軍從戰敗的俘虜中大量繳獲這種步槍,反過來打擊日本侵略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幾種步槍,中國將士們還用過美國德國甚至義大利生產的步槍,數量超過了十餘種,被稱為萬國牌步槍。但即便是在裝備如此不成體系的情況下,我軍還是憑藉著頑強的意志,用血肉之軀扛住了日本侵略者的進攻,保衛了我們的祖國。過去的中國軍隊雖然裝備差,但是我們的軍人,一點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