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國軍隊,為何能將歐洲不待見的「盒子炮」,玩得大放異彩

2020-12-23 騰訊網

抗日劇裡有很多這樣的場景,八路軍將領們指揮戰役,或者一言不合要動武時,通常會掏出一把帶個盒子的槍,槍管細長、盒子方方正正,外形頗為奇特。

電視劇情節暫且不論,畢竟咱們腦洞都沒編劇大,但這槍倒是真的,就是鼎鼎大名的盒子炮。

介紹一下,盒子炮的正式稱呼是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也叫駁殼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研發者是德國武器研製專家費德勒兄弟,生產者則是二戰時期德國著名的軍工企業毛瑟兵工廠。

該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1896年正式投入生產。因其槍套是一個木盒,中國軍民很形象地叫它盒子炮或匣子槍,如果配備20發彈夾,則稱其為大肚匣子。

這款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的優點。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至150米。單發、連發都行。

可以說在那個時代,盒子炮挺先進的。毛瑟廠對其寄予厚望,想要得到軍方正式合約,但可惜的是,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注意,不是沒有使用,而是不將其納入制式武器的體系。為啥?因為盒子炮有幾個很明顯的缺點。

一是價格高,二是不長不短,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作為衝鋒鎗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而且全自動射擊前,需要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託,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如果不組合槍託,有效射程只有25至50米,那就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全憑運氣。

但那時的中國軍隊卻對其極為青睞,很多北洋軍閥都給自己的部隊配備盒子炮,抗日時期也一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喜歡裝備這種槍枝。

在歐洲不受待見的盒子炮,為何到了中國卻能大放異彩呢?

一方面是歷史原因。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力孱弱、軍閥混戰,還有各國侵略者虎視眈眈。為限制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西方對中國出口的軍火是有限制的,但盒子炮因為不是各國的制式武器,不在此列。

於是,盒子炮自然而然成為各派武裝勢力的首選,全都大量裝備。抗日英雄楊靖宇殉國時,身上就帶了三把盒子炮。馮玉祥甚至用盒子炮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盒子炮、一把大刀。

另一方面是技術原因。

前面說過,盒子炮存在幾個問題,最嚴重的是槍口容易上跳,這也是西方各國不用盒子炮為制式武器的主要因素。但這個問題,被中國軍隊完美解決了,還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

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槍手右手持握盒子炮,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盒子炮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則完全相反。

咱們不是行家,不懂其原理。只需知道,盒子炮的缺點通過這種方式轉為了優點。中國人的智慧在此體現無遺,真心說句佩服。

至於價格,的確是高了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盒子炮價格約為25美元一支,折合約83法幣。這25美元的購買力很大,在美國可以買到400斤牛肉,在中國可以買到1頭半黃牛。因而不是所有武裝勢力都購買得起。

不過,和別的威力更大的武器比起來,盒子炮還算是中國軍隊能夠承受的範圍,至少比衝鋒鎗便宜。後來從蘇聯進口的捷格加廖夫輕機槍,1架能買10支盒子炮。

而且價格的問題,也有解決的辦法,山寨!

據統計,中國戰場上大約有70萬支毛瑟手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仿造的。也不只中國仿,各國都仿,比如西班牙。有資料顯示,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單位都仿造過盒子炮。

神奇的是,資料中說河北、河南、四川等地有些一至數人的私人小團夥,也會仿製這種槍,還是手工打造,顧客一般是地方豪強大戶,或者小股軍隊土匪。

當然,這麼造出來的「盒子炮」,質量是不保證的,表面都處理得比較粗糙,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打多了就會出問題。但是,後來很多抗日隊伍,就是用著類似的武器,把侵略者趕出了國土。

總之,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喜歡盒子炮,是因為那已經是當時最好的選擇。而盒子炮,也成為中國抗戰軍民極有感情的一種武器,幾乎貫穿了中國近代戰爭史。

相關焦點

  • 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
    導語: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我們知道,手榴彈作為一種運用廣泛的單兵火力武器,在步兵近距離的作戰中十分重要,從形制上來說,手榴彈大體分為木柄和卵形手榴彈兩種,一般來說後者在世界上算是一種主流,那麼為什麼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更多是木柄手榴彈,而不像日軍一樣,裝備爆炸威力更大的卵形手榴彈呢?
  • 二戰時,義大利軍隊能不能打得過中國軍隊?
    看下義大利的光榮戰績: 1*用大炮機關槍打不過用弓箭的土著人,能用鋼鐵船打輸木船的也只有義大利了。 中國軍隊在抗戰中有過輝煌的戰績,但裝備卻不在一個重量級上,那麼問題來了,義大利軍隊,能不能打得過中國軍隊? 在二戰義大利的工業實力是比較弱的,主要工業產品煤炭,石油,鋁材等等只有日本產量的2-5分之一。飛機產量更是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軍艦和輪船就更不用說了。迫擊炮產量還不如中國。
  • 八年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軍帽上,為何總會有兩粒扣子?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扣子又有什麼用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我國軍隊的軍服發展。在清朝統治時期,清朝的軍隊分為了綠營軍和八旗軍。八旗軍屬於清朝的野戰主力部隊,又分為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清朝入關的過程中,八旗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堪稱頂梁柱。八旗軍的總兵力有20多萬人,駐紮在全國的主要城市。
  • 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
    導語:抗戰時,中日軍隊的夥食都什麼樣?不要再被電視劇給騙了受到現在很多影視劇的影響,不少人都認為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無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都是非常的精神飽滿,雖然作戰艱難但起碼在食物問題上不會發愁。畢竟以現代人去飾演那時的戰士,總會給人一種軍糧充足、飽食果腹的錯覺,認為那時的中國軍隊就僅僅是武器裝備不如人,但是如果看到那時的抗日軍隊真正吃得什麼,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軍隊戰鬥力那麼低了,也知道電視劇有多扯淡了。
  • 川軍踏草鞋背大刀抗戰 煙杆上標"不除日寇不回鄉"
    抗戰時,在煙杆上也標識:「中華男兒上戰場打日寇」,「旌旗一片立功勞,萬馬軍中赴戰場,馬上官長傳下令,不除日寇不回鄉」。菸袋上也寫著「收復失地」。  據報導,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裝備主要有「七九」槍。今天漢陽造步槍被稱為中國第一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  「老套筒」和「漢陽造」實際上是對中國漢陽兵工廠所仿製的德式1888「委員會」步槍的俗稱,之所以稱為「老套筒」,是因為早期的進口型和仿製型的槍管外,套有一個約1mm厚、隔熱用的鋼製套筒。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上)中國軍隊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上)中國軍隊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光亭摘要:如果要對比抗戰時期中日雙方軍隊的情況,很多人會從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面來比較,而單兵裝具則是比較冷門的方面,也恰恰是從這個方面更能體現中日兩軍差距的懸殊。中國軍隊個人裝具三大件居然是寒酸的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 抗戰時期德國、義大利、英國、法國、美國、蘇聯都對中國做了什麼
    ……義大利在南昌的飛機組裝廠也是個大騙局……當戰爭打響時,航空委員會擁有在冊飛機500架,而真正能夠參戰的只有91架。但中國空軍建設相關決策最終由國民政府高層拍板,國民政府中央系空軍在建設和訓練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包括把買戰機的錢存在銀行吃利息,指望戰爭來臨時再行外購的策略,也不是義大利軍事顧問團所能左右的。 而縱觀義大利空軍自己在「二戰」時期的表現,他們在援華時還真不是藏著掖著或者故意搗蛋搞破壞。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是亞洲地區最為重要的戰場,以十分落後的武器裝備,獲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加速了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步伐。而軍隊編制對軍隊是否能在戰場上成為常勝將軍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 二戰時,為何大部分參戰國都裝備了瑞典的博福斯高炮
    這種裝備受到了各大參戰國的青睞,不管是美英為代表的盟軍還是德國為代表的軸心國軍隊,都大量裝備了這種武器,美國甚至不顧顏面的仿製剽竊。這種裝備就是瑞典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一款來自北歐的防空利刃。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瑞典的博福斯高炮為何備受各大參戰國的青睞?其原因就是這款高炮的性能太出色了,因此受到各大參戰國的青睞。
  • 歐洲騎士的桶形盔,防禦力出眾,為何中國古代軍隊不用?
    在早期的歐洲戰場上,以羅馬為首的西歐各個帝國,騎兵們在作戰時使用的頭盔並沒有面甲覆蓋。這在後來的多次戰鬥當中導致面部受傷的情況越來越多,畢竟在肉搏時兵刃朝著腦袋招呼可以更快解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隱患,提高騎兵的生存性,這些騎兵們開始使用面甲保護自己的臉蛋。畢竟被俘還有一定機率付贖金活著回去,但是被人家用長槍朝臉上招呼了,大概率活不下來的。
  • 抗戰中國民黨軍最強的裝甲軍打得怎麼樣?
    此時國軍將領對裝甲部隊的理解仍停留在掩護步兵作戰,將兩個戰車連分散使用。當戰車1連、2連的戰車出現在戰場上時,中國軍隊士氣大振,而日軍則有些驚慌失措,甚至出現200多日軍逃到英租界被繳械的窘況。 日軍在短暫的慌亂後很快作出反擊,先是阻擊從未與裝甲部隊協同訓練過的國軍步兵,隨後利用鋼筋混凝土掩體截殺國軍戰車。
  • 歐洲騎士的桶形盔,防禦力出眾,卻為何沒中國軍隊使用?
    在早期的歐洲戰場上,以羅馬為首的西歐各個帝國,騎兵們在作戰時使用的頭盔並沒有面甲覆蓋。這在後來的多次戰鬥當中導致面部受傷的情況越來越多,畢竟在肉搏時兵刃朝著腦袋招呼可以更快解決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隱患,提高騎兵的生存性,這些騎兵們開始使用面甲保護自己的臉蛋。畢竟被俘還有一定機率付贖金活著回去,但是被人家用長槍朝臉上招呼了,大概率活不下來的。
  • 抗戰中的殺敵利器——德制SFH-18榴彈炮
    可惜好景不長,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關東軍炸毀柳條湖鐵路,悍然發動了9·18事變,二十萬東北軍面對不到三萬的關東軍不戰而逃,這座「東方克虜伯」連同庫房的武器彈藥統統落入敵手,原本應該是中國軍人手中的利器變成了日後鬼子屠殺中國軍民的幫兇,至此以後一直到新中國初期中國完全沒有了製造重炮的能力。
  • 8年抗戰消滅日軍45萬,蘇聯6天消滅了75萬,為何差距這樣大?
    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中國在這8年的抗戰中,陸續消滅45萬日軍,但是蘇聯最後只用了短短6天時間,就消滅了75萬日軍,這是怎麼回事兒?中蘇雙方的差距,為何會這麼大?從1939年到1945年,僅僅只過了6年時間,可是當日本關東軍和蘇聯軍隊再次相遇時,卻敗得體無完膚。除了武器數量和兵力的差距之外,1945年時日本關東軍最大的缺陷其實是士兵質量。我們剛才簡單提了一句,日本因為之前的戰爭傷亡慘重,東拼西湊讓日本關東軍的數量,保持在75萬左右。可是戰爭並非積木遊戲,不能隨意拼接。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最痛恨的一款日軍武器,堪稱重機槍的剋星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重武器很少,尤其是火炮更是無法與日軍相比,所以在中國軍隊中裝備的各型輕重機槍成為了抗擊日軍的絕對火力支柱。然而在戰場上中國軍隊機槍一旦開火暴露位置,很快就會招致日軍精確的炮火打擊而被摧毀,這些炮彈很多情況下並非日軍傳統大口徑火炮所發射,而是日軍普遍裝備的一種輕型武器:擲彈筒。它短小輕便,易於攜帶運輸而又威力十足,是中國軍隊最痛恨的日軍武器之一,因為中國軍隊為數不多的機槍火力都是被其所摧毀。
  • 中國軍隊的55式軍服,與同期的蘇聯軍服,為何非常相似?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為何兩種軍服的非常相似呢?其實,當時整個東方陣營,除了東德以外,軍服樣式都差不多。首先,我們聊聊我國軍隊的發展歷史。我國軍隊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則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日聯軍,再向前則是著名的工農紅軍。我國軍隊建立於1927年8月,當時,我國軍隊採用了灰色的軍服。
  • 抗戰末期,日本人已經餓得受不了!
    許多日本老兵回憶,他們早在南部開始打仗(即太平洋戰場)就意識到軍隊的糧食供應出了問題。一開始只是主食的分量越來越少,原先能吃到整碗大米飯,越往後喝粥的次數越來越多,到最後連小米稀飯都喝不上,只得離開營區,自己挖野菜、撈魚、捉野兔、上樹掏鳥窩才能勉強吃飽。
  • 為何民國時期,中國的武器來源紛繁複雜
    在民國時代,中國的軍隊裝備確實非常繁雜,即使是國民政府的中央軍,裝備也是五花八門,究其原因則是多方面的。首先來說,軍隊裝備繁雜是有著歷史原因。不過在實際使用中,發現曼利夏M1895式步槍的性能不佳,最終未能推廣,此後決定改用德國的毛瑟步槍。後來又因為日本距離中國近,又採購了一批日本的步槍。加上漢陽廠自己生產的漢陽造,北洋軍裝備的步槍中數量比較多的就有四種。至於北洋軍裝備的大炮也有格魯森、克虜伯、克魯蘇、日式和國產的多種類型。辛亥革命民國成立以後,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
  • 簡述:1937年,日本軍隊有多少兵力
    【話說軍世】日本軍隊從1931年開始侵略我國,1937年是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這一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尤其是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之一,那麼,在1937年:日本軍隊有多少兵力,有多少投入到了中國戰場呢。
  • 用膠水與木頭製造的轟炸機,為何卻能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
    可事實卻是蚊式轟炸機的性能不但極為優越,以極低的戰損率以及極高的性價比獲得了很多士兵的青睞,而且後來還成了英國攔截德國v1飛彈轟炸的主力,在二戰期間大放異彩。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用木頭和膠水製作的蚊式轟炸機在二戰期間的表現如此出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