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
我們知道,手榴彈作為一種運用廣泛的單兵火力武器,在步兵近距離的作戰中十分重要,從形制上來說,手榴彈大體分為木柄和卵形手榴彈兩種,一般來說後者在世界上算是一種主流,那麼為什麼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更多是木柄手榴彈,而不像日軍一樣,裝備爆炸威力更大的卵形手榴彈呢?
手榴彈其實很早之前就被發明了出來,比如近代歐洲的線列戰爭時代,就會將精銳部隊集中起來組成擲彈兵部隊,而現代意義上的手榴彈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伴隨著當時分別以英國、德國為首的兩大帝國主義軍團的擴軍備戰,手榴彈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其中英國等使用卵形手榴彈,而德國的研發出了木柄手榴彈。
這兩種手榴彈在使用上各有所長,卵形手榴彈雖然投擲距離較近,但是爆炸的威力比較大,依靠爆炸產生的鋼鐵碎片對周圍的目標進行殺傷效果顯著,這種手榴彈自當時被認為是偏重於防禦的手榴彈。而木柄手榴彈則具備投擲距離遠、造價實惠、便於使用等優點,主要依靠爆炸產生的衝擊力進行打擊,這種手榴彈被稱為進攻型手榴彈,而當時的世界各國,都是以這兩種手榴彈作為模板進行本國的選擇。
在一戰之後,日本和英國因為利益問題結成了短暫的同盟,因此在很多方面日本受到了英國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1931日本便以英國卵型手榴彈為藍本仿造設計出了本國的91式手雷,這種手雷裝藥量比較大,但是鋼鐵使用比較少,因此重量較輕,同時直徑也相對縮小,更加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使用,這種手雷在侵華戰爭開始後被中國軍隊稱為「香瓜手雷」。
而中國方面,從晚清開始在步兵的武器上就深受德國的影響,自然在手榴彈的選擇上也更加傾向於德國的木柄式手榴彈,尤其是一戰後德國戰敗,大量的庫存手榴彈被出口到中國,更加激起了各地仿造的熱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4年仿造德國M24手榴彈的鞏式手榴彈,後來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標準武器,使用超過3000萬枚,造成了日軍在中國戰場上三分之一的傷亡。
當時的中國選擇木柄手榴彈的原因,除了受到德國的影響和便於外購獲取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種手榴彈適合了當時的中國國情,木柄手榴彈的造價相對於全金屬的卵形手榴彈更加低廉,也更加容易仿造,而且投擲的距離更遠,對於缺少炮兵火力的中國軍隊來說,這種手榴彈無論是從成本上,還是在使用上,都更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