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

2021-01-14 迷彩前沿

導語:抗戰時,為何日軍使用卵形手榴彈,而中國軍隊卻裝備木柄手榴彈?

我們知道,手榴彈作為一種運用廣泛的單兵火力武器,在步兵近距離的作戰中十分重要,從形制上來說,手榴彈大體分為木柄和卵形手榴彈兩種,一般來說後者在世界上算是一種主流,那麼為什麼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更多是木柄手榴彈,而不像日軍一樣,裝備爆炸威力更大的卵形手榴彈呢?

手榴彈其實很早之前就被發明了出來,比如近代歐洲的線列戰爭時代,就會將精銳部隊集中起來組成擲彈兵部隊,而現代意義上的手榴彈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伴隨著當時分別以英國、德國為首的兩大帝國主義軍團的擴軍備戰,手榴彈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其中英國等使用卵形手榴彈,而德國的研發出了木柄手榴彈。

這兩種手榴彈在使用上各有所長,卵形手榴彈雖然投擲距離較近,但是爆炸的威力比較大,依靠爆炸產生的鋼鐵碎片對周圍的目標進行殺傷效果顯著,這種手榴彈自當時被認為是偏重於防禦的手榴彈。而木柄手榴彈則具備投擲距離遠、造價實惠、便於使用等優點,主要依靠爆炸產生的衝擊力進行打擊,這種手榴彈被稱為進攻型手榴彈,而當時的世界各國,都是以這兩種手榴彈作為模板進行本國的選擇。

在一戰之後,日本和英國因為利益問題結成了短暫的同盟,因此在很多方面日本受到了英國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1931日本便以英國卵型手榴彈為藍本仿造設計出了本國的91式手雷,這種手雷裝藥量比較大,但是鋼鐵使用比較少,因此重量較輕,同時直徑也相對縮小,更加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使用,這種手雷在侵華戰爭開始後被中國軍隊稱為「香瓜手雷」。

而中國方面,從晚清開始在步兵的武器上就深受德國的影響,自然在手榴彈的選擇上也更加傾向於德國的木柄式手榴彈,尤其是一戰後德國戰敗,大量的庫存手榴彈被出口到中國,更加激起了各地仿造的熱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24年仿造德國M24手榴彈的鞏式手榴彈,後來成為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標準武器,使用超過3000萬枚,造成了日軍在中國戰場上三分之一的傷亡。

當時的中國選擇木柄手榴彈的原因,除了受到德國的影響和便於外購獲取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種手榴彈適合了當時的中國國情,木柄手榴彈的造價相對於全金屬的卵形手榴彈更加低廉,也更加容易仿造,而且投擲的距離更遠,對於缺少炮兵火力的中國軍隊來說,這種手榴彈無論是從成本上,還是在使用上,都更容易被接受。

相關焦點

  • 曾以「擲彈兵」為步兵精銳代名詞:二戰中的木柄手榴彈
    【話說軍世】在單兵常見裝備中,手榴彈是非常重要的單兵手投爆炸性武器,對於多數二戰相關影視作品們,我們可以看到美軍使用的是卵形手雷,而德軍比較常用的木柄手榴彈,很多認為二戰中德軍只有木柄手榴彈,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用手榴彈的擲彈兵,都是步兵精銳代名詞。
  • 在技術發達的現代,我國部隊為什麼還要使用老式木柄手榴彈?
    作為當今世界的軍事強國,我國已經研製出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在我國軍隊中,仍然能看到大量的木柄手榴彈,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為什麼我國還沒有淘汰老式木柄手榴彈呢?手榴彈作為一種戰爭武器,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隨著火藥的發明和使用,手榴彈應運而生。早在15世紀,就已經開始出現裝有火藥的手榴彈,但它的廣泛應用則是從一戰時期開始的。
  • 單兵裝備:二戰德軍最常使用的幾種手榴彈
    在1939年戰爭開始的時候,除了少量參與過一戰時的M1918式手榴彈,德國士兵主要使用M24式長柄手榴彈(Stielgranate 24)和M39式小型卵形手榴彈(Eigranate 39),這兩種手榴彈都採用薄薄的金屬衝壓外殼,內裝炸藥,主要依靠內部炸藥爆炸的威力而不是破片來進行殺傷。
  •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近期,中國軍網井延坡工作室約請軍史專家徐平為您盤點新四軍使用過的武器裝備,敬請關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能打鬼子│細數新四軍主要武器裝備(一)■徐平木柄手榴彈手榴彈是一種用手投擲、由延時或碰炸引信起爆的小型爆炸或化學彈藥,因其最初外形象石榴,故名。是歷史最悠久、人們最熟悉的步兵近戰武器之一。
  • 德軍研發出新型木柄手榴彈,曾令盟軍傷亡慘重
    比如在二戰時期,大多國家使用的已經是手雷這種武器了。可是有一個國家使用的還是木柄式手榴彈,看起來特別長,它就是德國。其實按照通常的想法,德國作為戰事的主要發起國,當時他們國家的工業是相對比較先進的,接連研製出了很多優秀的新型武器裝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比較重型的武器。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工業發達,作戰能力強的國家為什麼使用的還是一戰研製的木柄式手榴彈呢?其實,這和它的具體特點有關。
  • 手榴彈冒著煙掉在腳邊,就3秒鐘,你該怎麼辦?
    愛兵如子、素質過硬,一直是人民軍隊的傳統,因為當兵打仗不僅僅是為國盡忠,還要面對生死威脅。由於槍枝、彈藥、手榴彈等等武器都屬於殺傷性裝備,具備實實在在的殺傷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大禍。特別是新戰士的手榴彈投擲訓練,是最容易出現事故的科目。在視頻中,新戰士的手榴彈最後脫手,直接落在兩人面前,但是指導員反應非常快,一把拉起戰士,兩人滾進一邊的掩體,並且將新兵死死護住,確實堪稱軍中典範。
  • 二戰中的奇葩手榴彈,有的靠推有的靠磕,投擲者比敵人還要害怕
    不久,一款用玻璃作為外殼的仿M-39型卵形手雷被研製出來。原來的M-39型採用的是和M24一樣的BZE39式引爆器,將尾部的圓蓋取下後,拉動引線,向敵軍投擲即可;但在戰爭末期,作為彈體外殼的薄鋼板產量嚴重下降,無法大規模使用,最終選擇了民用玻璃外殼進行加厚作為彈體的外殼,德軍的窘迫在此可見一斑。
  • 槍械射擊出的子彈,可以引爆手榴彈嗎?
    手榴彈設計定型時有一個類似這樣的測試,畢竟戰場上子彈橫飛,特別是自動步槍武器的普及,手榴彈又由士兵攜帶,擊中手榴彈的概率雖然不高,但還是有的,手榴彈如果被普通子彈擊就會爆炸,那麼,手榴彈也就屬於不合格的產品了,所以,子彈擊中手榴彈並不能被引爆。當然,戰場上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不過普通子彈擊中手榴彈很難爆炸是一個事實。
  •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上)中國軍隊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抗戰時期中日單兵裝具對比(上)中國軍隊三大件:草帽草鞋和大刀片光亭摘要:如果要對比抗戰時期中日雙方軍隊的情況,很多人會從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面來比較,而單兵裝具則是比較冷門的方面,也恰恰是從這個方面更能體現中日兩軍差距的懸殊。中國軍隊個人裝具三大件居然是寒酸的草帽、草鞋和大刀片!
  • 在部隊扔手榴彈,多遠被稱為牛人?軍隊最高紀錄到現在無人可破
    在早前的抗日戰場上,中國由於工業水平不發達,我們能夠大批量生產的軍備,也只有相對簡單的手榴彈。雖然在研發工藝上和日軍比不了,但它一直陪在中國軍人的身邊,和他們一起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自二戰結束之後,各國都有更好的發展環境,在軍備研發上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於是軍隊中武器的更新速度變得很快。當然,為了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優勢,這是軍事建設的必經之路。不過考慮到手榴彈的綜合性能,不管武器再怎麼更新,各國都始終沒有考慮過淘汰它。甚至還研發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手榴彈,配備在各自的軍隊中,成了現代化戰場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 中美俄士兵手榴彈投擲距離比較:美國50米,俄國60米,中國是多少
    在這些表現我國艱苦抗戰歲月的電視劇裡面,你一定經常看到手榴彈的出鏡,這可不是亂編的,因為手榴彈有很多其他武器並不具備的缺點,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所以成為了過去戰爭中,中國軍隊最核心的武器裝備。比如抗日戰爭期間,因為我國軍事實力比較落後,沒有先進的重武器,於是手榴彈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敵軍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 近百件藏品定格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收藏家深讀十大展品
    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後主持創辦的軍工製造企業,漢陽步槍是在德國88式步槍基礎上、根據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改造的。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第一槍用的是漢陽步槍,抗日戰爭時期,漢陽步槍大量生產,中國軍隊最廣泛使用的就是它,到後來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時期,漢陽步槍還在使用。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日軍看到德盔就知精銳部隊進入戰場抗戰初期中央軍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德械師了,德械師的鋼盔自然就不用說了,著名的德制M35鋼盔。由於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剛一定型就接到了來自中國的大訂單,足有22萬頂之多。於是德國軍方決定,首先滿足中國的需要。就這樣中國軍隊成為了M35鋼盔的第一批使用者。
  • 鋁熱劑手榴彈有多可怕?一枚手榴彈炸掉10億美元軍火庫
    在戰場上,士兵們除了需要殺傷爆破型的手榴彈,還需要一些燃燒、發煙等用途的手榴彈,其中燃燒手榴彈是戰士們的最愛。早期有很多國家裝備過白磷燃燒手榴彈,但白磷的缺點比較多,例如燃燒溫度過低,燃燒時發出的濃煙有劇烈毒性等等。
  • 川軍踏草鞋背大刀抗戰 煙杆上標"不除日寇不回鄉"
    據報導,在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裝備主要有「七九」槍。今天漢陽造步槍被稱為中國第一槍。參加過抗戰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  「老套筒」和「漢陽造」實際上是對中國漢陽兵工廠所仿製的德式1888「委員會」步槍的俗稱,之所以稱為「老套筒」,是因為早期的進口型和仿製型的槍管外,套有一個約1mm厚、隔熱用的鋼製套筒。
  • 抗戰初期拼刺刀,3個日軍背靠背,10個解放軍也佔不到便宜!
    1933年3月中下旬,29軍大刀隊在長城抗戰中取得「喜峰口大捷」後,當時很多人忽略了29軍大刀隊隊員是以20響駁殼槍和手榴彈為主要武器這一基礎,片面強調大刀的作用,一時間掀起了「大刀無敵論」。
  • 聶帥憶抗戰初期拼刺刀:3個日軍背靠背,10個八路軍佔不了便宜
    其實,中國軍隊可以躲進壕溝躲避子彈和減少炮彈的威脅,不過日軍的機槍、迫擊炮、擲彈筒確實能重火力壓制我方火力,掩護日軍步兵前進,日本的打仗裝備要比中國的好得多,同時士兵的作戰素質也要比中國軍隊好很多,以前的中國軍隊的裝備很落後,尤其是人人崇拜的八路軍。因為條件差,中國士兵不得不選擇用刺刀來刺殺敵人,這也給爭強好勝的日本士兵帶來了機會。
  • 各國士兵手榴彈投擲距離對比:美軍50米,俄軍60米,解放軍呢?
    不管是因為什麼而爆發的戰爭,在兩軍的交鋒中,從來都不是靠的赤手空拳,而是手裡武器裝備的比拼。尤其是在現代化作戰中,在兵力懸殊不大的情況下,誰的武器裝備更有優勢,誰就可以率先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雖然沒有實戰的檢測,但很多老式裝備早早都已經被淘汰完,在現代化軍隊中,配備的基本都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也是提高軍隊作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由於手榴彈便於攜帶,加上威力也不錯,所以直到今天也是各國陸軍的標配。
  • 中俄美三國士兵投擲手榴彈的距離,美50米俄60米,中國有多遠?
    秦國在軍中普及了秦弩、秦劍等武器後,使得軍隊戰力大大提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霸業,而這也足以說明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古代尚且如此,現代就更不例外了。為了儘可能提升軍隊戰力,世界各國都會對武器進行更新換代,一些老舊的武器就會迎來被淘汰的命運,比如曾幫助各國海軍大殺四方的戰列艦,如今就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 素材庫:手榴彈的故事
    於是,民兵連的同志們幹勁更足了,他們練槍法,練刺殺,然後就有人提議,咱們造手榴彈吧!三爺爺開始研究圖紙,孜孜不倦,我爺爺去武裝部,搞來了雷 管,那個年代,炸藥還是現成的。於是聯繫了村裡的木匠,鐵匠開始了研製。最後的結果是,引線有點粗,木柄上留下來的空洞不夠用。於是木匠乾脆將引線拆了兩層,勉強掛在了雷管的卡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