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達人和大神們多多指正。🙏
此文僅適合喜愛咖啡,
但沒有手衝過咖啡的小白(比如兩個月前的我)
資料內容絕大部分來源於網搜和讀過的幾本書的摘錄(見文後參考附錄)
僅把收集的內容梳理歸納整理,非原創。
手衝咖啡有兩種主要方法:
完全浸泡式衝煮法和注水衝煮法。
本文主要說的是注水衝煮中的Hario V60
-== 目錄 ==-
一、所需設備和費用
二、怎麼衝
三、哪裡買豆
四、關於咖啡的香味
五、咖啡豆的品種產區基礎知識
六、咖啡豆的處理方式
七、其他相關知識
八、參考書籍及連結
九、彩蛋
-== 目錄結束 ==-
一、所需設備和費用
1.基礎設備(上圖從左到右,價格為某寶參考的最低價)
- 濾杯(120RMB)
- 手搖磨豆機(200)
- 分享杯(50)
- 手衝壺(100)
2.其他必需設備/物料
- 秤(50,精確到0.1克)廚房秤即可
- 濾紙(0.5/張)
- 咖啡豆(6元/15克)普通精品豆
- 衝一杯所需時間 5分鐘
3.可選設備
- 溫度計(60)
- 控溫電熱手衝壺(300-1200以上)
- 電動磨豆機(300-幾萬吧)
一整套基礎款大概是這樣的(網圖)
- 設備成本約520元
- 每杯咖啡(15g粉)的成本約7元(普通豆)
入坑不難,但設備和豆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家用和辦公室衝泡,勝在方便和操控參數帶來的變化樂趣,要達到正常精品咖啡館的口感(豆的來源、衝泡技巧、設備配置)所費巨大,謹慎。
二. 怎麼衝?
一個入門的手衝咖啡方法如下:
把濾紙折邊。
準備熱水的同時,拿出一張濾紙,把濾紙的壓邊折到一邊,壓一下,這樣濾紙才會和濾杯貼合。
量取15克咖啡豆,用磨豆機磨成粉。
粉的粗細度呢,一般都說磨成白砂糖的大小
準備89-95度的熱水。
水溫根據不同的參數(豆、烘焙度、磨豆的粗細調整)。
如沒有溫度計,那麼水燒開再倒入手衝壺,差不多就已經降到95度,再放個1-3分鐘,就差不多了。
讓濾紙和濾杯服帖並且衝掉可能存在的紙味,還能預熱濾杯。
5.轉圈但不要衝到邊緣,30克水悶蒸
(咖啡粉量的2倍),等待30秒。
這個步驟呢主要是浸潤所有的咖啡粉,
並排放出其中的氣體。
6.注水到120克
(從粉的中間開始,畫一元硬幣大小的圈)
不用特別小心的把水流控制的特別細,
這個圈畫的不太準確也不會有什
麼太大影響,放鬆就好。
7.中間點固定再次注水到240克。
等待液面下降到一半的時候,再次注水,
這次就保持往中間點固定注水就
可以了,水流稍微大一點,注水到240克。
等液面下降到即將漏出粉床,
就拿走濾杯。那麼一杯手衝咖啡就做好了,
8.衝煮時間2分10-2分20秒
-== 其他的衝法 ==-:
1. 三段注水法
就是分段萃取,把一段水,分三段注入
適用於淺烘焙、中淺,中度烘焙的咖啡豆
三段注水的分段萃取方式
優點:比一刀流層次更豐富,可以明確咖啡前、中、後段的風味。做法是悶蒸之後每次增加注水量,通常在咖啡液即將下降至粉層表面時注水,以小、中、大水流去做三段萃取,
缺點:會對水的流速和流量有比較高的要求
以耶加雪菲科契爾為例,
使用【三段注水法】+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88.9度,研磨3.5,
水粉比接近1:15
35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32s
分段:注水到110ml 斷水,緩慢注水到228ml
2. 攪拌燜蒸法
適合極淺烘焙,淺烘焙,淺中烘焙的咖啡豆
例如前街花蝴蝶,肯亞,耶加雪菲
歐美式攪拌法:在燜蒸階段用【攪拌棒】進行十字攪拌,也是三段式的一種分支,是2012年世界衝煮大賽冠軍 Matt Perger 之後才發展起來手衝手法。這種做法可以有效提升咖啡豆中的芳香物質的釋出,放大咖啡豆的風味優點,增強咖啡的口感,不會太單薄。
拌法對咖啡豆的品質要求很高,如果使用較差的咖啡豆,會放大它的不良風味。另外,攪拌燜蒸法比較適合用來衝煮淺烘焙的咖啡豆,在研磨度上往往採取比較細的研磨,這樣可以增大咖啡粉的浸水面積,提高萃取率。不太好的是比較難以把握攪拌的度,攪拌多了會有生硬酸味,久了便會苦澀,力度也必須陰柔。
在悶蒸注水前,在粉中央做個小洞是什麼意思。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由於中央粉較多,為了集中水流和平均分散水流而用的。當然,其實不是非要這樣做,利用注水時候的水流衝擊也是能達到這個目的的。
但如果把握不好攪拌的度,也容易過度萃取。這種做法,可以有效提升芳香物質的釋出之餘,在特顯風味性上也有顯著效果。
以前街花蝴蝶為例,
使用【攪拌法】+ V60濾杯
15克粉,水溫88度,研磨3.5,
水粉比接近1:15
悶蒸30秒(淺中焙)
並在悶蒸時以木棒攪拌10秒鐘後,
再繼續螺旋注水
3. 一刀流
適合中度烘焙或較深烘焙的咖啡豆
其意義就是悶蒸過後,只做一次不間斷的注水,因此得名
在悶蒸過後,一次不間斷的注水,可以做到令咖啡粉不斷浸泡在水分裡,滯留液充分把咖啡粉內的芳香物質釋出,水流流速不斷增加,在水量漫過濾杯前,減少水流。
這種手法,主要控制的是注水量以及流速的問題,能達到取全段而不失平衡感,不合適的注水方式,會破壞了咖啡整體的平衡感。
這種做法主要是能保持平和的風味以及平衡感。不太好的地方是,因為注水手法控制不好,水在沒有咖啡粉的上層位置通過邊緣的濾紙下落,使做出來的咖啡可能會參雜水味。
以前街巴西為例,使用【一刀法】+ 法蘭絨
25克粉,水溫85度,研磨4.5(小富士)
水粉比接近1:10
40克水悶蒸,悶蒸時間為20s
4. 四六衝法
2016年世界咖啡衝煮冠軍粨谷哲的「四六衝」,這種手法不需要多高要求水流的控制性,只需要簡單的電子秤搭配時間控制就可以 ,衝煮過程中加上悶蒸工有5次注水,可控性比較高,變因單純,穩定,適合各種產區的咖啡豆。
衝煮參數
20克的粉hario研磨機3-4研磨度或者法壓壺研磨度
粉水比1:15
水溫93℃時間:2分半
衝煮流程:分五段注水,注水間隔45秒,每次注水60克
5. 三溫暖法(聰明杯,非hario v60)
2016年世界咖啡師冠軍吳澤霖
這麼講解三溫暖衝法。
所謂的三溫暖手衝法,就是在衝煮過程中,會用三種不同的溫度去做衝煮,這種手法對咖啡豆的品質要求比較高,適合淺烘咖啡豆,可以萃取出淺烘的香氣、甜感、口感飽滿度、餘韻的綿長,而這種降溫式的衝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咖啡的層次感和飽滿度。
衝煮參數16克的粉
240cc熱水濾杯:聰明杯
第一次注水也就是悶蒸:水溫接近沸騰,時間為30秒
第二次注水(過濾):大水量衝注,水溫依然接近沸騰
第三次注水(過濾):水溫降到88-93度之間,大量注水至200cc第四次注水(浸泡):水溫降至80-85度之間,注水40克並浸泡20秒
##. 關於悶蒸
悶蒸,在英文的使用說明中常以Bloom表示,指的是在手衝過程中,正式注水前,將少量熱水均勻地溼潤咖啡粉表面的預備動作。
悶蒸的目的有二個:
第一、為釋放咖啡顆粒中的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一般來說,離烘焙時間越接近,通常預浸時的冒泡越多。而焙度較深的咖啡豆因為含水量較少,在悶蒸過程中釋放的氣體也會比焙度較淺的咖啡豆來得多。
第二、排出氣體後的咖啡顆粒若能均勻吸水飽和,可讓後續的萃取均勻。簡而言之,悶蒸時咖啡粉顆粒間的空氣受熱膨脹,同時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咖啡粉顆粒間出現短暫的空隙層,將提供正式注水時熱水透過粉層時所需的空間。
如果手衝最開始的步驟少了悶蒸,大量的熱水將依循局部而少數的水道通過粉層,這樣一來滴濾時間將拉長,可能導致過度萃取的結果,因為萃取時間變長,溶解出的物質更多,味道可能較為酸澀刺激,或是滿口雜味。然而,一旦能留意悶蒸的動作再開始正式注水,熱水便能通過上述由咖啡粉均勻組成的過濾層,進而達到均勻萃取的目的。
以下有幾點將有利於悶蒸的順利達成:
1.注水悶蒸前,確認咖啡粉在濾網或濾紙中儘可能水平。
2.悶蒸時注水的力道不過大,輕柔些。
3.悶蒸時使用的水量,以總水量的10%為佳。以衝煮240毫升的咖啡來說,悶蒸所需要的水量約為24–30毫升(註:也有說法是粉量的兩倍或者是15克粉用40克水悶蒸)。
4.悶蒸過程中,流下的的萃取液儘可能地少;當下壺出現過多萃取液時,應減少注水量,或注意研磨度。
##. 關於水溫
(註:和烘焙店經常推薦的水溫略有出入,
,沒有來得及對比測試,僅供參考。)
水溫而在83--95度之間,又分為三個區間:(為方便講解,咖啡粉都假設為中度研磨)
(1). 低溫(83--87度)若是利用低溫區間的熱水去做衝煮,你只能釋放出較為淺層的味覺元素,比如說味覺鮮豔的酸味就是在此時被釋放出來。所以如果你喜歡酸味,建議用較低的水溫進行手衝,酸味會更加的明顯。
(2). 中溫(88--91度)若是利用中溫的熱水進行衝煮,你可以釋放中層的味覺元素,像是焦糖的苦甜味,但是這種苦甜味又不會重到蓋過酸味,所以你會品嘗到酸甜中和的口感。因此若你偏好中間溫和的口味,建議用中溫進行手衝。
(3). 高溫(92--95度)最後是高溫區間,若是你利用高溫進行手衝,你會釋放相當深層的味覺元素,像是中溫時的焦糖苦甜味可能就會轉變為碳味了。衝煮出來的咖啡會較為苦澀,但相對的,焦糖香也會完全釋放,甜度會蓋過酸味。
由於萃取時的水溫一般是在85度到93度,所以製作出來的溫度一般是在60~75度之間,在喝黑咖啡時,只要不燙口,越熱味道越好。所以說,好咖啡要保持合適的溫度——既不能太燙,也要保持適當的熱度,如果你偏愛重度的甜味,建議以高溫手衝,因為咖啡冰涼時,風味就會降低並且冷掉的咖啡會變得酸澀,尤其是酸的味道,尤為明顯,咖啡的適當溫度在衝泡的剎那為83℃,倒入杯中時為80℃,而到口中時的溫度為61℃-62℃,最為理想,建議大家在這個階段飲用咖啡,烘豆師通常想要表現的主要風味會在這階段展現出來,這個時候喝可以增加你的味覺體驗,當咖啡降溫到50度以下,不少人會選擇重新加熱咖啡,但我們非常不建議這樣做,因為一旦重新加熱,可能會改變咖啡的風味結構。
三、哪裡買豆
- 家附近的精品咖啡店
先喝,弄清楚自己的喜好後,請店員推薦
- 某寶上(搜索,根據喜好,購買量和客服推薦等)參見文末彩蛋
四、關於咖啡香
當我們描述完整的咖啡香時,幹香(Fragrance)、溼香(Aroma)、氣味(Nose)和回味(Aftertaste)是四大構成要素。
幹香主要由咖啡熟豆和研磨後的咖啡粉釋放,可以稱之為「香氣」。咖啡的幹香主要是由溶解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的有機物組成,如酯類物質。散發二氧化碳的過程伴隨始終,因此感知幹香的過程也是持續的,尤其是研磨新鮮咖啡豆時,大量二氧化碳短時間釋放,形成了濃烈又令人心醉的咖啡幹香。最易被感知的咖啡幹香揮發性也最強,通常讓人感到一種甜甜的或許微帶辛辣的花果香,因此我們又可以將其細化為花香、果香、草本植物香(如青草香、蔬菜香等)等幾類。
溼香主要由萃取後形成的咖啡液釋放,可以稱之為「香味」。咖啡溼香體量龐大,非常複雜,是由咖啡液中水分子氣化時裹挾的有機物釋放的。除了果味、草本植物味以外,往往堅果味比較突顯。
氣味主要由品嘗咖啡液時鼻腔中存留的水汽釋放。它和回味都屬於鼻後嗅覺——氣體分子從口腔中經由鼻咽管道逆向進入鼻腔,被識別出的特徵,當我們咂嘴嘗味時,殊不知也是在調動鼻後嗅覺。這一環節水汽中裹挾釋放出大量複雜的化合物,它們往往是咖啡豆烘焙環節焦糖化反應的產物。烘烤、焦糖、糖漿、堅果等氣味特徵大量湧現,而具體的感知結論與烘焙工藝關係甚大。
回味主要是由品嘗咖啡液後口腔裡殘留的水汽釋放,它與氣味近似,卻又有些不同,可以理解為揮發性更差、釋放過程更緩慢的一些大分子、重分子化合物。經常表現為菸草味、汽油味、辛辣味、可可味、焦炭味等。在日常咖啡品鑑課程中,我們會藉助咖啡鼻子等專業教學器具來進行嗅香訓練。
從味覺方面來品味咖啡,可以品嘗出咖啡味道上的特點——甜、酸、苦。鹹味幾乎不會在咖啡中被發現,除非咖啡豆曾泡過海水。人類的舌頭是味覺的感知器官,舌尖主要感受甜味,舌頭兩側專責感受酸味,而舌根則是感受苦味的部位。這也是為什么喝咖啡時,一口喝下去,咖啡液由舌尖流過舌根再咽下咽喉,我們會感知到甜味消失得很快,而苦味則在口中停留較久。
##咖啡風味輪
五、關於咖啡豆的基礎知識
咖啡豆
剝去外果皮就是我們說的咖啡果肉(中果皮),這是一層甜味漿狀物質,可以食用,但往往口感並不出眾。果肉(中果皮)裡面就是可以生根發芽的咖啡種子。咖啡種子的種殼,也就是咖啡果實的內果皮,又稱羊皮紙,質地堅韌。帶著種皮的完整咖啡種子又叫「羊皮紙咖啡」,雲南稱作「帶殼豆」。種殼裡面是一層薄薄的種皮,通常稱之為銀皮(Silver Skin)。銀皮緊緊裹附著內裡的種仁,只有通過烘焙加熱才能脫離。包裹著銀皮的咖啡豆被稱作咖啡生豆,烘焙後剝離了銀皮的咖啡豆被稱作咖啡熟豆。
2.品種及產區
我們常說的咖啡三大原生種便是其中佼佼者,它們分別是:阿拉比卡種咖啡(Coffea Arabica)、羅布斯塔種咖啡(Coffea Robusta)、賴比瑞亞種咖啡(Coffea Liberica)。
原產地在非洲西部賴比瑞亞的賴比瑞亞種(Coffea Liberica)
為何叫作阿拉比卡?這是因為該種原產自咖啡的故鄉——衣索比亞,後來通過阿拉伯(Arabica)傳入歐洲並廣為人知,其英文學名上便留存了這段過往。
羅布斯塔種應該被稱作剛果種(Coffea Canephora)——這一原種的原產地在非洲剛果。
品種是原種經歷雜交、變異、突變等過程後的最終穩定形態,具有相對的遺傳穩定性和生物學上的一致性。波旁、帝比卡、卡杜拉、黃波旁、卡杜艾等阿拉比卡咖啡樹品種因風味出眾、口碑卓越,值得咱們詳細說一說。
波旁(Bourbon)和帝比卡(Typica)是目前現存最古老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品種,也被認為是阿拉比卡的兩大「最佳繼承者」,其風味之佳毋庸置疑。帝比卡又叫鐵皮卡,是與阿拉比卡原種最接近的「祖宗級品種」,一度曾是阿拉比卡種咖啡中種植面積最大者。波旁是帝比卡突變的產物,又叫作波本或波邦,渾圓的小顆粒咖啡豆是其顯著特點。
可以說,今天全世界各地優秀的咖啡豆品種,都與帝比卡或波旁具有密切血緣關係,形態上有相似之處。單純討論品種意義也不大,還必須將其與種植區海拔、土壤、氣候、水質、光照等聯繫在一起分析,這種結合才是產生風味的根本。
我們將卡杜拉(Caturra)、卡杜艾(Catuai)和新世界(Mundo Novo)這三種品种放在一起學習,它們都具有較大的產量和較好的風味,也都是巴西目前的常見品種。尤其是新世界,作為一種最早在巴西發現的雜交品種(波旁和帝比卡混血),它風味上佳,產量很高,樹高豆大,抗病蟲害能力強。卡杜拉的變種卡杜拉阿馬雷歐(Caturra Amarello)又叫黃卡杜拉,這一品種較特殊,果實成熟時的顏色不是常見的紅色,而是漂亮的黃色,這一特徵非常易於識別。還有一個具有相同特性,但口感更好一些的品種,叫作黃波旁(Yellow Bourbon),我曾品嘗過成熟果實,口感甜美,杯測後風味卓越不俗。
(Geisha)又稱瑰夏或蓋夏,2004年在巴拿馬COE(全稱Cup Of Excellence,是一種精品咖啡評級制度)大賽中開始嶄露頭角,近年來更是在全球各類精品咖啡大賽中出盡風頭,曾在拍賣會上創出過每磅逾170美元的天價。2012年4月舉辦的SCAA年度咖啡生豆大賽上,得獎的前十名中有三款是來自哥倫比亞的瑰夏。瑰夏咖啡可謂咖啡故鄉衣索比亞咖啡品種基因寶庫中的又一朵奇葩,這一品種的咖啡生豆外型細長,光澤瑩潤,高海拔地區出產的瑰夏香氣迷人,口感純淨,酸度活潑,甜度上佳,個性風味明顯且多變。在哥倫比亞、巴拿馬、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等國都有少量種植,但產量很低,投入產出率不高,且一旦種植在低海拔地區,則風味口感大打折扣,因此其商業前景或許不如品質口碑那麼看好。
目前卡蒂姆各個系列在我國雲南的種植面積非常大,咖啡農們很看好其樹矮、高產、抗病害(抗天牛和葉銹病)這三大優勢,稍顯遺憾的是,目前雲南卡蒂姆尚未在任何權威大賽中獲獎,算不上精品級,改良探索工作任重道遠。變種哥倫比亞(Variedad Colombia)與卡蒂姆非常接近,且擁有四分之一的羅布斯塔種血統,健壯是其明顯特徵,目前在哥倫比亞國內種植面積很大,產量非常可觀。除此以外,全世界還有帕奇(Pache)、藍山(Blue Mountain)、帕卡馬拉(Pacamara)、梯高(Tico)、伊卡圖(Icatu)等較為常見的咖啡豆品種,
衣索比亞
只種植當地咖啡(各地區間也不交換樹種),因此各種咖啡的地域特性得以保留——東部的哈拉(Harrar)咖啡有紅酒和香料風味,南部的耶加雪啡(Yirgacheffe)咖啡有茉莉花和佛手柑香,而希達莫、吉瑪、列肯普地等地出產的咖啡,帶有或濃或淡的香料、花朵、紅酒、堅果和巧克力韻。
盧安達
大部分地區都生產咖啡。目前,比較成功的地區有南部的胡葉區(Huye,曾用名馬拉巴)、西部的基伍湖(Lake Kive)岸邊的高原地區,以及東部的恩戈馬湖區(Ngoma Lakes)。這些地區的咖啡特點是有蔗糖般的甜味、柔和的柑橘酸,甚至葡萄般的酸味,餘韻則是牛奶巧克力加焦糖味。伴隨每一個新的收穫季,咖啡的品質還在不斷提高。
肯亞
的最佳咖啡種植區在肯亞山的山坡上,位於首都內羅比附近的尼耶力(Nyeri)和基裡尼亞加(Kirinyaga)地區。
六、咖啡豆的處理方式
七、其他相關知識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也被某些人稱之為特質咖啡、精製咖啡,最早由美國努森女士(Erna Knustsen)於1974年在《茶與咖啡月刊》(Tea& Coffee Trade Journal)上提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才日漸發展起來。分別於1982年、1987年和1998年相繼成立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日本精品咖啡協會(SCAJ,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Japan)和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Europe),對精品咖啡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Cup Of Excellence,簡稱COE,中文譯作咖啡優勝者杯,是近些年咖啡領域名氣很大的項目之一,也是一種廣受熱捧的精品咖啡評價制度(可以看作是精品咖啡的桂冠),更是咖啡生產國對於精品咖啡理念的積極響應和實踐。
據說,進階要去上SCAE的手沖課或
SCAA的金杯課程。
八、參考書籍
1.《手工咖啡》
2.《愛上咖啡》
本文參考知乎文章連結:
求推薦手衝咖啡入門方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19340/answer/678265535
咖啡館手衝咖啡常用手法:一刀流、三段式、攪拌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72877
九、彩蛋
達人們推薦的買豆的地方(略顯雜亂,來自知乎,請自行辨別^_^):
明謙咖啡、FisherCoffee、FEW少數派、M2MCoffee、豆叔咖啡、隔壁工坊、四人咖啡、啟程拓殖、T12 等
四人咖啡,這家店可能還沒有fisher和seesaw名氣那麼大,但是我覺得四人咖啡的味道是屬於最好的,日常口糧豆很多。
M2M和outman,店主都拿過WBC中國區的冠軍,品質有一定保證。
初心咖啡屋,一起的時光cafe,FiveElephant這種可以買到國外精品咖啡烘焙商的豆子,知識分子的肯亞一定得試試。
一個來自知乎壯觀的列表,原文找不到了😳
歡迎入坑一起探討^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