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紫砂與茶的蜜月情緣(上)

2021-03-01 中華茶人聯誼會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神農時代,華夏祖先就已有從樹上採摘新鮮葉子嚼食的吃茶的習慣。後來為延長享用茶之美妙的時限,先人們開始將嫩葉曬乾製成可長時間保存的茶餅。

三國時期魏國張揖所撰的《廣雅》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從採而食之到烹而食之,啖茶所需的中間工序的日漸繁複化,使得茶具應運而生。在諸多可選擇的材料當中,陶土似乎一直是歷代愛茶之人的首選,而論及其中頗受青睞的一類特殊泥土,則非紫砂莫屬。

繁花之於初春——紫砂和茶的不期而遇

孔子有雲,「君子不器」。粗淺的解讀為,文人儒客不應拘泥於形而下的具象外在,而應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內涵。然而對於「善飲」之人來說,對於上等茶具的講究須是必不可少的執著。正如享譽盛名的《茶疏》的作者,許次紆所講的那般,「茶滋於水,水借於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顧,缺一則廢。」 好的茶具不僅可以完美襯託茶的品質,甚至會使其如虎添翼,從而帶來一層新的境界。紫砂泥的自身特性可以說是為烹茶量身定做:透氣而不漏水;夏天泡茶隔夜而不餿,冬天不因衝入沸水而開裂,暖手而不燙手。更有些許神奇的是,用紫砂壺衝泡出來的茶可最大程度上保持茶葉本身的色、香、味,在這關鍵一點上,紫砂與茶的天作之合讓其他材質黯然失色。

除此之外,紫砂泥的可塑性賦予了紫砂器具外觀上的一片廣闊天地。紫砂茶具的造型變幻無窮,其樂亦無窮也。更為重要的是,紫砂擁有用之愈久,光澤愈現的特性,天性適宜被把玩,正所謂:「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紫砂的這些特性讓品茗之士在味覺與嗅覺的雙層感官愉悅的基礎上,又多了視覺與觸覺兩重享受,讓「品」的意味變得飽滿而富有層次與深度。

紫砂在茶具中的應用事實上早已始於宋代。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所記:「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正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初顯端倪時的情景。但紫砂真正開始在茶文化中大行其道,其實與明清之際制茶、烹茶方式的轉變密不可分。明代洪武年間,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為杜絕奢靡之風,諸多傳統程式都化繁為簡。為方便廣大百姓均可飲茶品茶,朱元璋一聲令下,命以散茶代替團餅茶。相應地,民間的品飲方式也逐漸從烹煮和衝點變為沏泡。紫砂壺也就此從早前的僅作為日常煮茶工具,逐漸演變出可用於沸水衝泡全葉散茶的各式茶壺。

功用的轉變僅是紫砂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步。如果說紫砂與茶的相遇有相得益彰之美;那麼紫砂與明清文人之間的契合,則有相見恨晚之喜。明清之際士大夫階層對於品茶、鬥茶的熱愛,為紫砂壺的盛行推波助瀾。同時,在文人審美情趣的感召下,多樣的、獨具文人氣質的紫砂壺也因此得以誕生。紫砂茶壺從此不再單單是器具,更是藝術品,而中華茶道的道法之中也因此而增添了風雅的一筆。

碩果之於金秋——明清文人和紫砂的一見傾心


圖一,陳洪綬《品茗圖》(或名《停琴啜茗圖》)絹本設色。

彼時的茶事之盛在文人書畫中已可見一斑。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文人,陳洪綬,流芳百世的《品茗圖》中就有這樣一幅場面描繪(圖一):以蕉葉鋪地,主客二人對坐暢談,身旁青石之上有兩把紫砂壺。其中一把長柄平底紫砂壺置於茶爐之上,用以煮水。這在潮汕功夫茶中,雅稱為「玉書煨」,為茶室四寶之一。爐旁放置另一短流紫砂茶壺,器型厚重敦實,拿來做衝茶的茶罐,為四寶中的另一寶,「孟臣罐」。「孟臣」指的是明末清初時荊溪有名的紫砂藝人惠孟臣。惠孟臣善制小罐,所以後人也通常僅將小容量的茶壺稱為「孟臣罐」。

圖二,仇英《松溪論畫圖》(又名《煮茶論畫圖》),絹本設色,現藏於吉林省博物館。

值得注意的是,畫中的「玉書煨」實為一具名壺,為明人仿作的傳說中唐代「茶聖」陸羽初創的「羽觴壺」。有時又稱「唐羽壺」,亦可形象直觀地將其俗稱為「側把壺」。「羽觴」一名,一說是取自「曲水流觴」中的酒杯,底部有託,雙側有耳,狀似羽翼,可浮水而行;二說是因其手柄細長而上揚,有羽翼翩然之感而得名。明人在各類藝術創作中多仿宋唐遺風,或如法炮製或巧妙借鑑,其實並不稀奇,而是恰好迎合了明代文人騷客的尚古、擬古之風。在明代對於漢代輝煌的追憶及宋文化的惺惺相惜,究其根源,是明人對自身漢人身份認同的表達。

圖三,唐寅《事茗圖》局部(下)。紙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四,王問《煮茶圖》局部(下)。爐上可見一海棠提梁壺,用以煮水。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無獨有偶,在另一位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仇英的畫作《松溪論畫圖》中(圖二),兩位高士盤坐於青石之上,處山谷之中、溪水之畔;高談闊論、舉手投足間,茶香繚繞,怡然自得。同時,兩具煮水之用的紫砂壺映入眼帘:一隻「羽觴壺」置於一旁石板之上,另一隻提梁壺則是端坐在爐上。提梁壺可以說是明代書畫中最常見的紫砂壺器型之一。在另一位「明四家」,唐寅的《事茗圖》中(圖三),茅屋主人案几上所置即為紫砂提梁茶壺。另一經典的提梁壺器型,海棠提梁壺,則更已早些時候出現在明中期文人王問的《煮茶圖》中(圖四)。其雅稱是由海棠式圓角四稜的提梁而得名;又因其與正德年間的司禮太監吳經的墓中所出土的提梁壺的器型一致,而稱為「吳經提梁壺」(圖五)。或與友人煮茶論道;或獨自一人靜默啜飲,時而於林間彈琴低吟,時而於書房內臨窗而讀……從這些文人書畫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質樸溫潤的紫砂伴隨著縷縷茶香,已逐漸滲透進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與交友之中,水乳交融。

圖五, 「吳經提梁壺」。於1965年發掘於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通身光素無紋飾,是最早的「光貨」,也是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明嘉靖12年)。現藏於南京省博物館。

圖六,蒲華 《茶熟菊開圖》。

圖七,邊壽民《茶壺圖》。上部題款源自蘇軾所賦《汲江煎茶》詩,畫家對個別文字稍作了修改。

 

到了清代,隨著紫砂壺的進一步盛行,文人畫中對於紫砂壺的描繪就更為直白。晚清「海派四傑」之一,蒲華在其作《茶熟菊開圖》中(圖六),將紫砂壺放在畫面中央,用菊花襯託點綴其質樸淡雅之美。同時也藉此形象,表心中對同道中人的呼喚:賞秋之人,品茗賞菊,不亦樂乎?「揚州八怪之一」的邊壽民,更是乾脆以紫砂茶壺為題,常以單幅畫面描繪茶壺的神態、氣質之美,並誦之以詩歌(圖七)。文人墨客們對於紫砂壺之美的渲染與強調,是對茶之道、茶之趣的推崇與喜愛的表達,更是在大千世界中一種對悠然自適的處世之道的追尋。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詩詞鑑賞: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一說指牽牛、織女二星。銀漢:銀河。迢迢:遙遠的樣子。暗度:悄悄渡過。金風玉露:指秋風白露。忍顧:怎忍回視。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語出宋玉《高唐賦》。詞一開始即寫「纖雲弄巧」,輕柔多姿的雲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
  • 東奔西顧作品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我們的東紙哥
    導語:東奔西顧作品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我們的冬紙哥東奔西顧,歡萌暖甜系青春作家,天然呆、自然萌。其作品文筆活潑輕快,內容笑點多多,溫暖甜蜜的創作風格獲得了眾多讀者的喜歡,被讀者親切地稱呼為「東紙哥」。1.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七夕浪漫主題營銷活動「相約...
    在我國,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在神話傳說中,牛郎和織女生下一對兒女,但卻因銀河相隔,家人難聚,只有在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愛情、親情才得以兩全。
  • 真正有緣分的人,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很多人認為一對男女,從戀愛開始,一定要經歷無數的爭吵,甚至分手,歷經很多磨難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其實,真正有緣分的人,根本不需要等待,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兩人間微妙的感覺很快就會發酵膨脹,直接把看對眼的兩人緊緊包裹住。
  • 姐姐說《聊齋》之《晚霞》——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只是家中只有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他想著再演最後一次,就可以用幾年來攢下的銀錢娶上一房媳婦,一起好好孝敬母親。只不過這麼一分神,他已經滾到了木板邊上,身體騰空,再也無處著力,耳畔傳來岸上人們的驚呼聲。「阿端!」
  • 詩詞鑑賞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一說指牽牛、織女二星。銀漢:銀河。迢迢:遙遠的樣子。暗度:悄悄渡過。金風玉露:指秋風白露。忍顧:怎忍回視。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語出宋玉《高唐賦》。詞一開始即寫「纖雲弄巧」,輕柔多姿的雲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
  • 玫瑰蘋果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近來虎師又開始挑戰同學們在靜物攝影上的創意和藝術表達層面的潛力,出了一道以蘋果與玫瑰(or 康乃馨等花卉)為主題的靜物攝影作業。玫瑰蘋果」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蘋果,代表著自由、和平、幸福、健康和平安的祝福;玫瑰,則是愛摯誠的象徵!可如何讓蘋果在愛意中傳達出美好的祝願;又怎樣使玫瑰的浪漫無限充滿在寓意著多種美好祝願的蘋果中呢?
  • 「金風玉露一相逢」你理解的正確嗎?沒點文採還真理解不了
    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也是詩人表達志向、寄託情感的主要方式。很多古詩詞看似很好理解,但卻很容易被誤解。比如《鵲橋仙》中的名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人間無數」,其中「金風玉露」四個字,沒點文化還真不好理解。
  • 秦觀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中金風和玉露到底何意?古人很有想像力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在這些答案中一定少不了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畢竟其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寫得實在太好,即便流傳千年依舊被世人所稱頌。清代文人許寶善在《自怡軒詞選》中便曾寫道,七夕詞以此為最。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這首傳世名詞。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一般的茶都需要經過炒青 (還有蒸青、曬青、烘青)、揉捻加乾燥,然後再加上其他不同的工藝,形成不同的茶。普洱生茶一般飲用五年以上的為宜;而購買熟普洱時要注意辨別優劣;世面上的老茶、蟲茶、拼配茶等,種類繁多,一言難盡。紫砂壺泡茶聚香,但前期有一個茶養壺的過程;而蓋碗泡茶則更能將茶的本味釋放出來;銀壺、銅壺、鐵壺的甄別很考驗眼力。
  • 《一半是絢爛,一半是素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過渡時期,中西方文化交匯碰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才子佳人:梁思成、金嶽霖、胡適、徐志摩;張愛玲、林徽因、陸小曼、凌叔華等。民國雖混亂動蕩,仍不乏少才子佳人的故事。自古以來,美女嫁英雄,才子配佳人,總讓人稱道和讚嘆。
  • 上海,金風玉露一相逢
    甜愛路的郵筒寄出的信,可以給它蓋上特別的印記,戀愛中的人們啊,會因此而感念一生吧,因為愛,我們會收穫彼此一生中的最傻與最真。「要做一個極端的好人或者一個極端的壞人都很不容易啊!」小陳同學感嘆著。可不是嗎?
  • 胡姬花花生油乳玉皇妃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珍饈無數
    清香綿軟的米飯,濃香撲鼻的花生油,一油一米的結合,造就了一道道傳世的經典美食,也鑄就了人間散不去的濃濃煙火味。當傳承百年技藝的胡姬花花生油,和稻香貢米乳玉皇妃相逢,一油一米食味匠心,勝卻人間珍饈無數。在中華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中,被選為臻選食用油的胡姬花花生油,精選優質花生食材,堅持古法老傳統木榨工藝,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法精髓,萃取的油中精華,保留老傳統的味道,滴滴濃香,地道新鮮。好油炒好菜,好米煮好飯。中國人的餐桌上,永遠的C位主角都是那一面白玉晶瑩的米飯。來自世界公認的「黃金水稻種植帶」的乳玉皇妃稻香貢米,誕生於肥沃的黑土地之上,被優質水源和充足日照滋養。
  • 珠寶與女人的邂逅,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1959年波爾蒂莫爾夫人的孫子以5500英鎊(相當於現在的12.5萬英鎊)的價格將王冠拍賣,而買得者正是瑪格麗特公主,她想在自己的婚禮上佩戴這頂王冠。 在瑪格麗特公主結婚當天,她就戴上了這頂光彩奪目的皇冠
  • 記憶波動 情緣重現 《小小軍團2》七夕限時活動來襲
    七月初七鵲橋盛會即將來臨,各位領主若能了解這些碎片背後的情緣舊事,完成NPC特別任務,就能領取大量情緣好禮!現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解析記憶碎片 領取情緣好禮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月初七,一年一度鵲橋盛會即將來臨,光神力發生異常波動,帕諾普大陸的英雄們千年前的記憶碎片一一重現,跨越千年的情緣舊事也浮出水面。
  • 地球與月球的戀愛——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別小看這個合力形成的「公共重心」,它可是與地球上的潮漲潮落有著很大的關係。低潮從季節上看,在春分與秋分中,地球、月球、太陽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引潮力達到最大,潮差也最大。夏至和冬至時,三者不呈直線排列,即使產生高潮,潮差也較小。
  • Dyson Supersonic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吹風機無數!
    據說時尚老佛爺Karl Lagerfeld家那隻名媛ICON喵Choupette Lagerfeld已經用上了。這臺被Vogue UK 定義為「變革者」的吹風機,耗時四年,斥巨資打造,可謂是集戴森尖端科技之大成。
  • 小姐姐一身白色衣裙,便勝人間美景無數
    小姐姐一身白色衣裙,便勝人間美景無數。白色的服飾一直都代表著一種清純,高雅的氣質。特別是白色的裙子,展現出來的仙女氣質更是強無敵。當然,白色的裙子還是比較適合皮膚白皙的女人穿。如果皮膚不夠白皙的人,穿上白色裙子反而顯得皮膚黝黑,暗淡無光,得不償失。就如這位膚白光亮,容貌極美的小姐姐,一身白色衣裙,便勝人間美景無數,優雅高貴的氣質爆滿。小姐姐這種裙子是一種連衣裙的風格,裙擺和裙子上半部分都是一種偏向於職業裝風格的設計。同時,也是有著休閒裝的風格。這種風格的裙子,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成熟女人的韻味。
  • 春茶品鑑實錄,2020一級白牡丹,花香落水,水香清雅下的金風玉露
    大多數茶友,便把一級白牡丹,當成了白茶的入門茶。第一次喝的白茶,竟然殊途同歸,都是白牡丹。也是因為一級白牡丹平民般的價格,襲人的花香,高雅雋秀的品格,橫掃了一大批從前是喝綠茶紅茶普洱茶的群體。一喝就愛上了。一入白茶深似海,從此他茶是路人。
  • 人閒,心靜,便勝卻人間無數
    張淑萍說:人生路上,最美的風景都盛開在心底,最美的心底都藏在最真摯的感情裡。簡單的菜疏,乳白的茶葉,人間真正有滋味的,就是清淡的歡愉吧。於山水處從容,於無聲處清歡。生活,平淡才是圓滿,平凡方生暖意。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過自己喜歡的生活,便是人間幸事。至於那些不懂你的人,且隨他去吧,無須多言,一個微笑,便可抵千言萬語。 日子,總是在一天又一天的重複間悄然而去。難的是,在這日復一日的生活裡,保持一份從容與淡定。清清淺淺人生路,簡簡單單隨緣行。生活也許未能盡如人意,但也始終相信:黑夜的盡頭是黎明,熬過所有的苦,便會遇見所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