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甲是一種歷史很久的盔甲形制,根據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其主要的製作材料就是動物的皮革。由於這種盔甲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主要製作材料也不難獲得,所以在鐵甲沒有普及的年代,皮甲是軍隊防護裝備的首選。
皮甲的由來從何而來?
相傳甲是由九黎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發明,在中國三皇五帝之前的年代,神話和歷史交雜在一起。在這,其中的記載有幾分真假,已經難以分辨。但根據那個時候的生產力來推斷,皮甲可能是他們當時唯一可以批量製作的防禦性服裝。
在青銅器時期,青銅的製造工序繁瑣而低產,青銅器更大的用途在於禮儀祭祀方面,這導致當時的軍隊無法大批量裝備由青銅製造的盔甲。雖然我國出土了很多,各個青銅器時期的青銅盔甲,但青銅甲被皮甲所取代,顯然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
雖然當時的畜牧業也並不發達,但是獲得整張皮革的成本顯然要小於將青銅器製作成盔甲。於是皮甲成為當時軍隊的主流裝備,就一點也不意外。但是青銅的兵器,比如青銅劍,青銅戈等反而在先秦時期大量裝備。
皮甲為何不可替代?
皮甲在早期一般取材於皮糙肉厚的動物,比如當時在中國還沒滅絕的犀牛,大象,野豬等。然而這些動物的皮革獲取來源不穩定,數量也不能保證,所以到了後期,皮甲的製作材料多採用牛皮、豬皮甚至是鯊魚皮。而經過多次戰爭的經驗教訓,原來的整體式皮甲因為不便運動,也漸漸被切割成片狀並編織成甲的皮甲所取代。
這也是我們在很多呈現先秦時期鎧甲的影視作品當中,經常看到各國軍隊的盔甲護臂和裙甲,都並非整體是皮甲的原因。而這種盔甲製作方式上的改變,卻讓皮甲的防禦力,有了質的飛躍。在戰國時期,雖然鐵器已經得到了大範圍的應用,但是鐵甲和鐵製兵器大範圍應用還是要等到漢朝時期。
根據《武備志》的記載,上漆、油浸的皮甲「利刃不能入」。 也就是說皮甲和鐵甲相比,防禦力差距並不是很大,反而更加輕便,防護面積更廣,製作成本更低。由於這些優點,鐵甲的出現並沒有將皮甲推向滅亡,反而和鐵甲一起共同發展。甚至到了明朝,仍然有皮甲在批量裝備明軍部隊。而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些部落的皮甲甚至保存到了解放後。
皮甲在國外的應用和我國古代畫風不太一樣
東西方文明在發展的道路上,幾乎殊途同歸。所不同的是,西方在古希臘時期對於青銅甲的應用範圍要大於東方文明。古希臘軍隊更習慣於裝備整體式青銅胸甲,增大防禦面積,提高防禦強度。這種青銅式肌肉型鎧甲,配合青銅盔和青銅盾,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東方士兵模樣的古希臘式重步兵的形象。
然而這些重步兵雖然上半身防禦不錯,但是他們的下半身小裙子則是標準的皮甲。東西方在盔甲設計和製造方面,並沒有太大的不同,而且在基本防禦能力上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差距。當武器沒有出現較大變革的時候,皮甲在東西方的應用,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結語:皮甲這種裝備生命力極其強大,從石器時期一直沿用到近代,可以說皮甲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走過了幾千年。這種裝備其防禦能力並不會弱於鐵甲多少,而且相對輕便,是當時生產力不足情況下,大批量裝備部隊的不二選擇。
然而這種盔甲對於皮糙肉厚的動物而言,不亞於肥豬遇到了香腸。曾經在中國南方地區到處都是的犀牛、野象等動物,因為封建君主對於披甲士兵的大量需求,而逐漸人為性走向滅亡。而這一「不朽功績」,可能是皮甲需求者們始料未及或者懶得管的最大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