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盔甲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2020-12-15 上遊新聞

在古代典籍中,常用「帶甲十萬」形容國家的強盛。《唐律疏議》、《宋刑統》《大元通制》、《大明律》等法典,秉承著「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原則,突顯出盔甲比進攻性武器更為可觀的價值。

盔甲這麼重要,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剛出土時,身穿皮甲的的秦兵馬俑

皮甲

皮甲因造價低廉、質地堅韌、易於加工、原材料獲取便利等優點,它的使用跨度從殷商到清朝,是戰爭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盔甲。戰國文獻《考工記》明確表示:「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當時的盔甲原材料選用犀牛皮。

宋遼時期札甲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皮甲由整片使用向小片連綴進化,形成了盔甲史上裡程碑意義的「札甲」。宋末元初學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解釋:「一葉為一札,七節、六節、五節其數也。」也就是說皮甲由甲葉組成,一片甲葉為一札,多以七片、六片、五片組成完整的皮甲。札甲的出現,使皮甲演化為用於軀幹部分的「上旅」和用於足部的「下旅」,功能有細化,防禦更完善。

元軍的札甲

元朝時期,生活在中國的犀牛和大象在持續獵殺之下趨於滅絕,皮甲大多採用牛皮材質。此時,皮甲經歷了從羅圈甲、札甲到魚鱗甲轉變,見證了蒙古大軍由弱到強的轉變。滿清軍隊受蒙古軍隊的影響,皮甲仍然在軍隊中佔有一席之地,其中的擺牙喇軍常穿鐵甲、鎖子甲和皮甲等三層盔甲作戰。皮甲是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結合,為戰士提供有效的保護。

清朝鐵製鎖子甲

鐵甲

相較皮甲,鐵甲呈現出防護性好、製作精良、工藝完備的特點。古代大規模裝備鐵甲始於春秋時期。《荀子·議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裡。」這裡的「三屬之甲」指的是從上身、髀部、脛部等三部分組成的整套鎧甲。

在實戰中,鐵製札甲是出鏡率最高的盔甲。它分為大札和小札,前者甲葉較大,講究防護性,如宋朝的「步人甲」,後者甲葉較小,注重裝飾性,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盔甲,重約16.65公斤,甲片共計2895片。

按編織方法不同,鐵甲可分為左片疊右片、右片疊左片、上片疊下片以及由織物、皮革和甲片組成複合方式。受編織方法的影響,相繼出現了札甲、明光甲、魚鱗甲、山紋甲、鎖子甲等不同形制,配件也逐漸增加,其工藝水平在宋明時期達到頂峰。鐵甲的普及雖晚於皮甲,不過從兩漢開始就佔據在盔甲史上居於C位,倍受矚目。

清朝驍騎校棉甲冑,故宮博物院藏

棉甲

作為一種外來的經濟作物,棉花自宋朝傳入中國後,受限於紡織技術,並未普及民間。宋末元初,黃道婆改進紡車,棉紡織業開始興起,棉甲應動而生。棉甲具有質輕保暖、性價比高、厚度高、阻力大的特點,對早期火藥彈丸有較好的防禦力,在元明清三朝廣泛應用。

明朝首輔朱國禎的《湧幢小品》記載著棉甲的製作:「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一副全套棉甲有腿裙、護腋等組成構成。

1896年,身著棉甲的廣西提督蘇元春

《乾隆大閱圖·列陣》裡八旗軍士皆身著棉甲

按材料和縫製方式分,棉甲分為純棉甲和棉鐵複合甲兩大類。純棉甲重約15至20斤,類似於凱夫拉防彈衣。軍隊裝備的大都是棉鐵複合甲,它分為暗甲和明甲兩種,暗甲與棉襖相似,只是它內襯泡釘或鎖子鐵網。明甲以棉甲為膽,內綴鐵片或外覆鐵網,相當於凱夫拉防彈衣外插陶瓷插板。

明末名將盧象升所屬萬人標營中,6000名騎兵身著鐵甲,4000名步兵身著棉甲,顯然棉甲和鐵甲已經並駕齊驅了。一副清朝棉鐵複合甲的重量約35至40斤左右。實質上,棉甲是鐵甲的延續,在明清戰場上扮演著主要角色。

紙甲

紙甲

紙甲並不是忽悠人命的樣子貨,而是貨真價實的真防具。紙甲的首次實戰記載出現在《新唐書》,唐懿宗在位期間,河中節度使徐商「置備徵軍,凡千人,襞紙為鎧,勁矢不能洞。」五代末期,淮南農民起義軍中,有「積紙為甲」的「白甲軍」。《宋史》記載:「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四月,詔江南淮南軍,造紙甲三萬,給陝西防城弓手。」可見,紙甲在北宋已經相當普及了。

朱國禎在《湧幢小品》描述紙甲製作時,稱:「紙甲,以無性極柔之紙,加工錘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紙甲採用以楮樹皮或麻類為原料的粗纖維紙,與絹布間隔相疊,累至三寸,用釘釘實。

對於水軍而言,優質的紙甲比鐵甲更受歡迎。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曾在公文中坦言:「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真德秀以百副鐵甲換50副紙甲,看似吃虧,實際上他看中的是紙甲獨有的防水和防火功能。看似纖薄的紙,通過特殊工藝的加工,製成的紙甲能在實戰起到以柔克剛的作用。

秦兵馬俑石甲坑

石甲

石頭做甲,並非天方夜譚,而是確有其事。1998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陵東北角陪葬坑時,出土了大量石甲。經整理,共出土120餘副石質甲冑,分為魚鱗甲、札甲、特大甲和甲、胄等,其中魚鱗甲有三副,甲片長3.8-4cm,寬3-3.5cm,厚0.3-0.5,甲衣的甲片數量多達850片。

這些石甲採用青石材質,通過選材、切割、鑽孔、修整和編綴等工藝製作而成。石甲片上的孔有方孔和圓孔兩種,編綴時,工匠用一根銅細扁條兩端穿過兩片相互疊壓的石甲片小孔內,然後銅細扁條在第二個甲片背部朝相反方向折壓90度。折壓銅條時,有時向內折壓,兩端不連,有時折入孔內,呈一字型,有時折成斜十字型。

整副石甲分為前身甲、後身甲、前甲裙、後甲裙、雙肩、披膊等八部分組成。據專家推測,石甲與鐵甲重量相近,防護相當,具有一定的實戰價值。石甲的出土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蘊含著秦朝工匠的無窮智慧。

明朝《出警入蹕圖》裡身穿鎧甲的錦衣衛

盔甲的材質還有青銅、藤、木、竹、骨、角等非主流材質,各具特點,異彩紛呈。

由於古代對盔甲管理極為嚴格,發現私藏者非流即死,這一規定造成古代盔甲傳世極少,著名的山紋甲就此失傳。了解盔甲材質,有利於釐清誤解,正視歷史,有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

【1】王望生 《始皇陵園陪葬坑石甲冑初探》

【2】郭永芳 《紙甲》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防彈衣」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殺傷力巨大的槍也不再是致命物,因為有了防彈衣,防彈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防彈層是用金屬(特種鋼、鋁合金、鈦合金)、陶瓷片(剛玉、碳化硼、碳化矽、氧化鋁)、玻璃鋼、尼龍、凱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液體防護材料等材料,構成單一或複合型防護結構。
  • 「防彈衣」居然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那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殺傷力巨大的槍也不再是致命物,因為有了防彈衣,防彈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防彈層是用金屬(特種鋼、鋁合金、鈦合金)、陶瓷片(剛玉、碳化硼、碳化矽、氧化鋁)、玻璃鋼、尼龍、凱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液體防護材料等材料,構成單一或複合型防護結構。
  • 秦國的盔甲到底有多貴?它是用什麼製成的?
    1.秦士兵裝備古代戰場要多用冷兵器,所以軍隊士兵們有好的武器和護身裝備是非常重要的,在兵馬俑未出土前,對於秦國和秦朝將士的形象,只能依賴於一些早期的說法。也就是將罰交盔甲,在之前,基於這項發現,人們錯誤地認為,秦軍士兵的各種裝備都是他們自帶的,罰交盔甲就是盔甲自己做,然後上交,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根據兵馬俑上的盔甲紋飾來看,做工是比較規整統一的,不像是百姓們自己私下做的千奇百樣。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比今天私藏槍枝罰的還狠
    古代私藏盔甲是重罪,相信不少人都在影視劇裡面看到過,因為在某個人家裡查出了盔甲,認為這傢伙謀反,直接就斬了。那麼,在古代,私藏盔甲罪有多重?古代的盔甲相當於今天的什麼?為什麼古人管得這麼嚴?《元史》裡面就記載,私藏一套完整的盔甲,是死罪。
  • 從皮甲、青銅胄,到鐵甲、鐵盔,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
    盔甲是古代戰場上防護用具的統稱。「盔」是防護頭部的護具,「甲」是保護身體其它部位的裝具,那麼,古代盔甲的防禦力如何呢?其實,這要看盔甲採用了哪種材質。第一,皮甲。最開始的皮甲非常簡陋,往往就是將動物的皮革進行簡單加工,能使之披在身上即可,很多還是整片的皮甲,這種皮甲穿用極不方便。後來,人們就按照身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剪成大小不一的革片,再連綴成甲。這種皮甲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歷史上記載的犀甲、兕甲、合甲等,其實都是皮甲。那麼,皮甲的防禦效果如何呢?
  • 古代的弓弦是用什麼做的? 壹讀知道
    壹讀君: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專門去搜了一下「蛟筋」,發現結果如下:呃,滿滿的網文畫風。這個詞前排的搜索結果都被網文連結佔領了,很難判斷蛟筋究竟是不是古代人真實適用的弓弦材料。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當然是搜索古籍庫啦。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沒有水泥,用什麼材料修城牆?佩服老祖宗智慧
    水泥作為現代最常見的一種建築材料,是在公元十八世紀由英國人發明,剛進入中國時,被稱為「洋灰」,直到1889年,中國人才創辦第一家水泥廠,名為「啟新洋灰廠」。水泥是現在建築不可或缺的材料,但是古代並沒有這種東西,那古代的城牆是拿什麼來建造的呢?
  • 古代長槍的槍桿是什麼材料做的?並非鐵製,而是一種複合材料
    古代長槍的槍桿是什麼材料做的?並非鐵製,而是一種複合材料文/渝適在古代,兵器有許多種類之分,最常見的就是刀劍、長槍、弓弩了吧。咱們看古裝片的打鬥畫面時,士兵們都是一手拿盾一手拿刀或劍往前衝,與敵人廝殺。
  • 古代的實戰長矛,到底用什麼材料當矛杆?
    甚至有可能更古老的人類就已經會用矛。比如至今可以投擲的矛,仍然是非洲原始部落和澳大利亞土著最基本的武器。而澳洲土著被認為早在5萬年前就已經離開了非洲。矛的好處是在人類學會用金屬以前就可以製造,比如用磨尖的動物骨頭或者尖銳的黑曜石當矛頭。最簡單的可以直接把一根木棒或者竹杆削尖也可以當矛。矛的威力主要體現在比較輕便而穿透力相當強大,還可以投擲殺傷十幾米往外的動物。
  • 古代的「槍」杆是用什麼做成的,鐵棍?一般人都用不起
    長槍在古代的冷兵器中那麼受歡迎,和其具有很大殺傷力的槍頭是分不開的,還與製作槍桿的材料有很大關係,那麼古代的槍桿是使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呢?古代戰爭中,長槍不像短兵器那樣很是靈活,特別是對於使用長槍的騎兵,一旦將長槍刺出,在刺中敵軍的情況下,多多少少避免不了會將槍頭卡在敵軍的盔甲之中,再加上騎兵的行進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槍桿的柔韌性不好就會導致長槍無法正常的收回。
  • 中國古代沒有水泥,那用什麼來做牆?
    水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建築材料。可是我國古代並沒有水泥。我國古代的建築大都是木質建築,因而少有十幾米的建築出現。這些建築的優點是漂亮,缺點是不耐操。但是也有一些建築並不是木質材料建造的,比如亭臺,客家圍屋,炮樓,甚至還有一絲澆築的雕塑。
  • 百副盔甲陪葬的周亞夫絕食而死冤不冤?
    只要私藏一副盔甲就會被處死。明代也規定:「凡民間私有人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號帶之類應禁軍器者,一件杖八十,毎一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裡。非全成(不堪用)者,並勿論,許令納官。」在古代,八十大棍想把人打死很容易,不想被打死就得賄賂衙役求打的輕一點。所以八十大棍這個刑罰嚴格來說足以打死人,一點都不輕。清代沿用此條規定。
  • 古代將軍打完仗,為何全身汗溼也不脫盔甲?常遇春的教訓不能忘
    眾所周知,古代將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不但要有過人的武藝與敢於拼殺的勇氣,還要有一件趁手的兵器。正所謂「刀槍無眼」,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與其畏縮不前,還不如搶先一步擊殺敵人,只有這樣,才能搏得一線生機。
  • 穿山甲:拿我熬藥就算了,還要做盔甲?明代它是高級鎧甲原材料
    一般的鎧甲,要麼用鐵製作,要麼用皮革製作,部分還有用紙製作的,這都屬於常見思路。而這種鎧甲的材料非同一般,是用穿山甲做的!穿山甲做甲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用穿山甲的鱗片做甲,穿山甲的鱗片跟魚鱗差不多,而鎧甲中原本就有一類魚鱗甲,甲片也跟魚鱗形狀相似,原本你用鐵也好用皮也好,要做魚鱗甲,先得把甲片做出來,用穿山甲那就省事了,直接把鱗片摳下來就能用。
  • 明朝盔甲為什麼這麼有名?到底有哪些不容我們忽視的細節?
    畢竟要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把工具準備好,而盔甲也在政策的命令下獲得了規範和精良的革新。 到了我們熟知的繁榮盛唐時期,光明鎧的出現使盔甲的製作成為了一種多人合作的工作。在宋朝強盛的影響之下,鎧甲的製作水平又更上一層樓。不僅是實用性方面,就連藝術性和觀賞作用他們也完全不放過,這正是代表了古代帝國最為精湛的民族工藝。但是隨著火藥的發明、重型火炮對於戰爭的作用之下,漢甲也慢慢失去了它在戰場上的作用。更加上它的機動性不佳,製作它的花費也高,在漢甲之後,布面甲則登上了舞臺。
  • COSPLAY妃妃&怪怪丨盔甲及道具製作
    ,什麼都會做一點。需要直接包皮革嗎……這些材料囊括了一件道具或盔甲從內而外的製作,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包括成本價格以及製作處理時的技術要點。過程中我們需要反覆和客戶討論出最合適的搭配,不能簡單說哪個材料好就用哪種材料。如果是客人很喜歡,想要拿來當家中擺設的道具,質量和細部要做的更好一些;如果只是用於拍照,那只要看起來OK就好了;如果是拿來表演用的,需要保證外型和耐用,維修或重做也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