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2020-12-11 富強瑞欽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這種情況下,為何即便汗流浹背也不能脫盔甲呢?

據史書記載,宋朝的「步人甲」足足有58斤,就連頭盔都有6斤,這已經算是半個成年人的體重了,穿上如此厚重的盔甲,若沒有一副強壯的身軀,恐怕戰不了幾個回合就得累趴下。當然了,軍隊長官擔心的不是能否承受盔甲這件事,而是穿上之後的脫卸問題

常遇春領兵徵戰多年,身體看似健壯,但其實經過一場戰爭之後,已經非常疲勞了。這種情況,加上他得勝回鄉的心情波動,無疑會讓他的健康狀況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此一來,常遇春遇到這種突發性的卸甲風,那麼暴疾的概率可以說是非常高了。

我們能夠了解「中風」在中國已經有了近兩千年的歷史了。這種病並不會傳染,死亡率也不高,但是它的發病率和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很難估計。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在劇烈運動後,或者猛然受到寒風侵襲,導致大腦溢血,致人昏迷,因此在古代經常會有比喻說寒風如利劍一般會對人造成傷害。

打仗行軍途中,盔甲是萬萬不能離身的,因為你不知道敵人會什麼時候從哪裡突然冒出來,如果你為了一時的涼快脫下盔甲,說不定旁邊正好有隱藏的敵人冒出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穿上盔甲只能用血肉之軀去抵擋別人的刀劍。

相關焦點

  • 古代將軍打完仗,為何全身汗溼也不脫盔甲?常遇春的教訓不能忘
    不過,話是這麼說,但必要的防護手段還是要有的,在冷兵器時代,盔甲便是最好的防護手段,若敵人力量不夠的話,幾乎很難破防。不過,盔甲雖好,但也要量力而行,因為古代科技不發達,防護性越好的盔甲,重量也就越大。據史書記載,宋朝的「步人甲」足足有58斤,就連頭盔都有6斤,這已經算是半個成年人的體重了,穿上如此厚重的盔甲,若沒有一副強壯的身軀,恐怕戰不了幾個回合就得累趴下。
  • 古代將士打完仗,為何汗流浹背也不能脫盔甲?專家:常遇春咋死的
    將士們打了好幾天的仗,為何連脫下鎧甲乘涼都不行呢?戰場敵情不明,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敵人在古代行軍途中,甲冑是有明確規定了,在行軍途中鎧甲絕對不能離身,就算是到了營地之中也並非所有將士全部卸甲,而是採取輪換制度。
  • 古代人打完仗,為何再熱也不能脫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嗎?
    在冷兵器時代,盔甲是保護自己的最好個體防禦裝備,但盔甲本身又重又密不透風,一場大戰或者長途跋涉下來,人體肯定是出了很多汗的,這些汗液不能排出,都被盔甲包裹裡面了。古代的人打完仗,身上的盔甲不能馬上脫下,原理和運動員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打仗穿的盔甲與出汗、體能消耗情況是一般運動員不能比擬的。
  • 為何古代士兵熱得大汗淋漓,也不能脫盔甲?你看常遇春是怎麼死的
    出去玩的一身大汗,回家就迅速的脫衣服或者對著電風扇進行猛吹,這個時候家中長輩就會出來制止,要我們注意點,別得了感冒。很多人都不以為然,然而在事實上,這卻成為了古代軍隊當中最為著名的一種殺手,那就是卸甲風。我們在電視劇上,經常可以看見古人一身戎裝,穿著十分漂亮的盔甲,英姿颯爽,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古代人打完仗,即使再熱也不能脫盔甲,其中原因讓人不解
    在古代作戰的時候,不管是士兵還是將軍,都要穿上厚厚的鎧甲,可是在戰爭結束後,將軍總會要求士兵不能立即脫掉鎧甲,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古代戰場上一個不成文的硬性規定了,於是很多人就比較好奇,為何不讓脫掉鎧甲呢?
  • 古代打仗都穿鐵甲,夏天受得了嗎?受不了也要受,保命要緊!
    一、 士兵體力勞損過大,損耗戰鬥力中國古代歷朝歷代所穿的盔甲都不太一樣,其穿在身上的感覺應該也不太一樣,例如說其中有布甲、皮甲、鐵甲、指甲、藤甲等,因為其材質不一樣,穿在身上的效果也不一樣,但是我想了一下,這些鎧甲穿在身上,應該都是重、熱、累。
  • 明朝歷史上開國大將,常遇春和徐達誰更厲害?時光給您解密漲知識
    包括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裡,他給常遇春寫了很多很傳奇的事,甚至說他活不到40歲,活39歲爆竹都是因為張無忌治病手藝不精,把他這治死了。那都是野史和小說,想知道詳細繼續看我的文章。他是明朝的開國名將,他有百步穿楊的射箭功夫,他是狂傲不羈的帳前先鋒,一代名將常遇春為何39歲身亡?離奇死亡的背後又有哪些未解之謎,時光為您解惑。
  • 百副盔甲陪葬的周亞夫絕食而死冤不冤?
    編者按:在中國古代,私藏盔甲一般被認為是重罪,甚至有「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的說法。畢竟私藏甲冑在有些朝代會以謀反論處,比如西漢時期著名的周亞夫一案,就因為被控私藏盔甲意圖謀反,導致都坐到丞相之位的周亞夫,最終絕食而死。在史書上往往都在為周亞夫喊冤,認為屬於誣告。那麼為什麼在古代私藏盔甲屬於重罪?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 古代將軍為何不是八塊腹肌,反而個個啤酒肚,這才是軍官真實樣子
    按理說都是行軍打仗,力能扛鼎的將軍,不應該是全身肌肉,高大壯碩嗎,為何會有啤酒肚呢?這如果放在現代,顯然是很降分的身材,同時,也讓我們不禁疑問,古代將軍們的身材真都是這樣的嗎?畫像中的古代武將形象古代畫像,尤其是將軍們的畫像相比較單一,一般都是身著一身威武霸氣的盔甲,手握戰刀,或坐或立的畫像。而那一身的盔甲就是他們身為武將的名片一般,盔甲的好與壞,做工是否精良,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
  •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為什麼不用鐵做槍桿這個問題,其實去健身房舉過鐵就知道了,一米八的槓鈴杆子就20千克,你要做個3、4米的騎槍那得有多重?古代武將是怎麼拿長槍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古畫。
  • 古代攻城戰爭中,前排士兵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看一些有攻城場景的電視劇,進攻方士兵必定扛著梯子登城,守城方則可以較輕鬆的化解。首先可以放倒梯子,不然就石頭、滾木此後,再不行倒油、點火,攻城方士兵叫苦不迭、損失慘重。真如影視劇中攻城方士兵損失十之八九,那前排士兵是如何克服馬上就要陣亡的恐懼呢?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馬甲前身是盔甲,脫襪子表示尊敬,衣服最初的用途是引誘對方
    引言我國古代的服飾經歷了從繁到簡的變遷。在這一過程中,由於受農業生產、對外戰爭以及民俗風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穿戴的變化不可謂不大。所以說:衣服的演變歷程就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發展史。那時的袍衫雖然已經不用再分上下(合為一體),但是仍然被人為地縫製成衣裳的樣式,也許是不能完全捨棄古制原因吧。雖然衣裳被取代,可它並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後來袍衫成了正裝,上朝、祭祀時穿著。衣和裳也漸漸變得不再那麼冗長、寬大,也就成為了家居之服。其實我們現代人就是上衣下裳的穿著方式,這也應該算是繼承傳統吧。
  • 古代名將為何不是八塊腹肌,反而個個啤酒肚,這才是真相
    有的人納悶,行軍打仗,力能扛鼎的將軍,不應該是全身肌肉又高又壯的,為什麼會有啤酒肚呢? 還能發現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中,不僅有啤酒肚的將軍,還有一些古代士兵也是有著啤酒肚的。
  •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古代鎧甲(盔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文:我是三甲第四名簡介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死後穿龍袍下葬,為何妻子卻被朱元璋大卸八塊?
    不過元朝鐵騎雖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可他們卻不懂得愛惜百姓,因此後來元也只存在了99年就走到了盡頭。1333年,元順帝繼承了皇位。那會兒的天下百姓生活得很苦,可這個皇帝依舊過著悠哉奢侈的生活。
  • 古代弓箭的殺傷力並不大,為何戰爭中一箭能夠將人射死?
    在許多歷史劇中,弓箭的威力其實有被誇大,弓箭的運用幾乎都是使用人力,在戰爭中弓箭雖然厲害,但也不至於強大到無法阻擋,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弓箭一箭斃命的場景,其實就算是當今的槍枝也不能夠保證一槍斃命,弓箭就更不用說了,從原則上來說,槍彈的威力是不能與弓箭相比的。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在青銅器時期,青銅的製造工序繁瑣而低產,青銅器更大的用途在於禮儀祭祀方面,這導致當時的軍隊無法大批量裝備由青銅製造的盔甲。雖然我國出土了很多,各個青銅器時期的青銅盔甲,但青銅甲被皮甲所取代,顯然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雖然當時的畜牧業也並不發達,但是獲得整張皮革的成本顯然要小於將青銅器製作成盔甲。於是皮甲成為當時軍隊的主流裝備,就一點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