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這種情況下,為何即便汗流浹背也不能脫盔甲呢?
據史書記載,宋朝的「步人甲」足足有58斤,就連頭盔都有6斤,這已經算是半個成年人的體重了,穿上如此厚重的盔甲,若沒有一副強壯的身軀,恐怕戰不了幾個回合就得累趴下。當然了,軍隊長官擔心的不是能否承受盔甲這件事,而是穿上之後的脫卸問題
常遇春領兵徵戰多年,身體看似健壯,但其實經過一場戰爭之後,已經非常疲勞了。這種情況,加上他得勝回鄉的心情波動,無疑會讓他的健康狀況受到一定的影響。如此一來,常遇春遇到這種突發性的卸甲風,那麼暴疾的概率可以說是非常高了。
我們能夠了解「中風」在中國已經有了近兩千年的歷史了。這種病並不會傳染,死亡率也不高,但是它的發病率和它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很難估計。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在劇烈運動後,或者猛然受到寒風侵襲,導致大腦溢血,致人昏迷,因此在古代經常會有比喻說寒風如利劍一般會對人造成傷害。
打仗行軍途中,盔甲是萬萬不能離身的,因為你不知道敵人會什麼時候從哪裡突然冒出來,如果你為了一時的涼快脫下盔甲,說不定旁邊正好有隱藏的敵人冒出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穿上盔甲只能用血肉之軀去抵擋別人的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