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因此在古代,只要涉及到攻城戰,不管兵力對比有多麼懸殊,佔優勢的永遠是防守一方。這也是為何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僅憑兩個書童,一撫古琴的空城計,就嚇退了疑心病發作的司馬懿。
但再怎麼棘手,也還是要硬著頭皮上的。而古代士兵攻城一般是通過對峙來消耗城裡的糧草,只要糧草消耗殆盡,就不怕守城士兵乖乖開城門投降。
當然,這是智取,也有強攻的情況。而強攻一般採取的是用雲梯強行攀越城牆。雖然此法頗為被動,但軍令如山,背後又是逃兵格殺勿論的督戰部隊,橫豎都是死,也只能殊死一搏了。而這種強奪的攻城戰,在冷兵器戰爭裡反倒還不怎麼常見。
這裡,或許有人會發出疑問。既然是強奪,難道直接火攻城門不行嗎?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火攻便能輕鬆擊破,為何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越城牆呢?
其實,這裡大家陷入了一個誤區。雖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但想要攻破,卻沒那麼容易。究其原因,一共有3點。
首先,古代城門雖然是木門,但這個木門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點著。既然攻方能想到火攻,守方自然也會考慮到。而古代城門用的基本都是百年樹齡以上的巨木,而且還是極不易燃的鐵樺木或棗木、榆木等。
這種木材想要點著,沒有半天功夫根本是行不通的。而就在你強行燒門之際,守城士兵的大刀早就砍了過來。此外,這些木製城門上一般還會裹上一層鐵皮,打上碩大的銅釘。其目的也是為了防火,本來就不易燃的木頭加上這些配件,基本上做到了萬無一失。
其次,古代城池附近都會有護城河這個東西。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城池被火攻的河流。這些護城河離城門的直線距離相當近,就算城門最後被點著,火勢也會被馬上撲滅,因此也行不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城門雖然看起來容易攻破,但也是最兇險的突破口。其就好比一個隘口,不論攻城的士兵有多少,城門就這麼大點,一次也就只能湧進來固定的數量。
而且,攻城士兵對城門裡的虛實和布列情況也是毫不知情。守城士兵只要隨便埋伏,就可來個甕中捉鱉,將湧入城門的攻城士兵扼殺在城門口。如此看來,用火攻破門反倒是攻城士兵死得最快的方式。史學家也斷言,即便士兵們想用這種方法,也是萬萬不能用的。
基於這3點原因,古代攻城士兵寧願多花點工夫挖地道暗渡陳倉,也不會選擇去城門和守軍硬碰硬。一個古代城門的攻防就涉及到如此多的講究,可見冷兵器戰爭並不像現代人想像的這麼簡單。而古人的智慧,從中也能窺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