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2020-12-23 騰訊網

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因此在古代,只要涉及到攻城戰,不管兵力對比有多麼懸殊,佔優勢的永遠是防守一方。這也是為何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僅憑兩個書童,一撫古琴的空城計,就嚇退了疑心病發作的司馬懿。

但再怎麼棘手,也還是要硬著頭皮上的。而古代士兵攻城一般是通過對峙來消耗城裡的糧草,只要糧草消耗殆盡,就不怕守城士兵乖乖開城門投降。

當然,這是智取,也有強攻的情況。而強攻一般採取的是用雲梯強行攀越城牆。雖然此法頗為被動,但軍令如山,背後又是逃兵格殺勿論的督戰部隊,橫豎都是死,也只能殊死一搏了。而這種強奪的攻城戰,在冷兵器戰爭裡反倒還不怎麼常見。

這裡,或許有人會發出疑問。既然是強奪,難道直接火攻城門不行嗎?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火攻便能輕鬆擊破,為何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越城牆呢?

其實,這裡大家陷入了一個誤區。雖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但想要攻破,卻沒那麼容易。究其原因,一共有3點。

首先,古代城門雖然是木門,但這個木門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點著。既然攻方能想到火攻,守方自然也會考慮到。而古代城門用的基本都是百年樹齡以上的巨木,而且還是極不易燃的鐵樺木或棗木、榆木等。

這種木材想要點著,沒有半天功夫根本是行不通的。而就在你強行燒門之際,守城士兵的大刀早就砍了過來。此外,這些木製城門上一般還會裹上一層鐵皮,打上碩大的銅釘。其目的也是為了防火,本來就不易燃的木頭加上這些配件,基本上做到了萬無一失。

其次,古代城池附近都會有護城河這個東西。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城池被火攻的河流。這些護城河離城門的直線距離相當近,就算城門最後被點著,火勢也會被馬上撲滅,因此也行不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城門雖然看起來容易攻破,但也是最兇險的突破口。其就好比一個隘口,不論攻城的士兵有多少,城門就這麼大點,一次也就只能湧進來固定的數量。

而且,攻城士兵對城門裡的虛實和布列情況也是毫不知情。守城士兵只要隨便埋伏,就可來個甕中捉鱉,將湧入城門的攻城士兵扼殺在城門口。如此看來,用火攻破門反倒是攻城士兵死得最快的方式。史學家也斷言,即便士兵們想用這種方法,也是萬萬不能用的。

基於這3點原因,古代攻城士兵寧願多花點工夫挖地道暗渡陳倉,也不會選擇去城門和守軍硬碰硬。一個古代城門的攻防就涉及到如此多的講究,可見冷兵器戰爭並不像現代人想像的這麼簡單。而古人的智慧,從中也能窺見一二。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卻很少用火攻,因為根本不管用
    在古代的戰爭中城戰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城池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古人很重視城池的防禦,這也增加了攻城的難度,攻城戰往往非常的慘烈,攻城一方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城池最為薄弱的部分無疑就是城門了,古時候的城門材料基本都是木製的木頭都是很怕火的,可是在攻城的時候進攻的一方卻很少使用火攻而是採用架雲梯等方式攻城。
  • 為何古代攻城者不愛用火攻?明明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但有一個十分矛盾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城門作為守城最重要的環節,都是用木頭所做成的,按照常理,木頭容易被火點燃,那麼攻城者只需要用火攻即可將城門攻破了,但是我們的戰爭史上卻又為何很少見到有人用火去燒城門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其實古代的城池大門在設計上都比一般大木門不同,多是加固過的。比如看似木頭的城門,其實外層澆築著一層鐵皮,使其成為一扇鐵抱木的城門。
  • 面對木質城門時,古代人為何不進行火攻?看看原因你就知道了
    不同於我們現代能輕易製造出鐵門,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受材料及製造工藝的限制,城門往往只能使用木質的。雖然看起來木質的城門好像挺脆弱,但是實際上,它的堅固程度遠超我們現代人的想像。不然的話,歷史上怎麼會有那麼多久攻不下城池的案例存在呢?不過,木質的城門再怎麼堅固,都畢竟是由木材製作而成的。
  • 古代城牆並不是全包圍的,為何打仗都從高城門攻城?原因很簡單
    正所謂「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在封建社會,城牆是一個城市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非常重要的防禦系統組成部分。封建時期建造的古城牆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唐朝時期許多城市的城牆都是6米,明朝時期的城牆已經達到了12米。當然,在一些極為重要和特殊的地區,城牆的高度也會相應地做出一定的調整。但是不論如何變化,城牆都是處於一種動態的變高變厚的階段。古代戰爭使用的戰爭手段和戰爭武器沒有近代豐富,想要攻下一座城,首先需要攻破的就是最外層的城牆。
  • 中國古代城門,為何沒有直接相對的?只因「屈曲開門」很重要
    這一時期的著作如《武經總要》、《營造法式》、《虎鈴經》等都對城池防禦作戰有所論述,以《武經總要》最為系統。《武經總要》是北宋王朝用國家力量編輯而成的一部軍事巨著,成書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由樞密使曾公亮、端明殿學士丁度奉詔主編,宋仁宗親自作序,是對宋代國防建設和軍事教育都有指導性、綜合性的軍事教程,對宋遼、宋夏戰爭中城池防禦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 《大秦賦》開篇向我們展示了哪些古代攻城武器?
    《大秦賦》正在熱播,第一集就講了邯鄲之戰,戰爭場面氣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磅礴;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裝備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的攻城武器,讓我們看看到底有哪些攻城武器呢?
  • 古代攻城戰爭中,前排士兵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看一些有攻城場景的電視劇,進攻方士兵必定扛著梯子登城,守城方則可以較輕鬆的化解。首先可以放倒梯子,不然就石頭、滾木此後,再不行倒油、點火,攻城方士兵叫苦不迭、損失慘重。真如影視劇中攻城方士兵損失十之八九,那前排士兵是如何克服馬上就要陣亡的恐懼呢?
  • 古代城門朝裡開,是為了展現「包容感」?這樣的設計有何用意?
    相信大家一定不難發現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它們的「門」,都是朝裡開的。那麼這樣的設計到底有何用意呢?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這是為了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包容感」,也就是所謂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而體現出我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的文化氣度,表示對來訪賓客或者國外使節的歡迎。
  • 守城士兵為何不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頭?原因其實很簡單
    重慶通遠門雕塑,爬城梯子就是一架普普通通的竹梯,真實的古代雲梯不可能這麼low 作為古代攻城工具的第一個偉大發明,魯班的雲梯得到了楚王的衷心讚賞,由此下定了攻打宋國的決心。只要認真想想,就知道雲梯不可能是幾把竹梯綑紮在一塊,由士兵扛著去攻城吧。
  • 古代進出城,為什麼必須要走城門,其他地方不能進出嗎
    最近幾天,一直都在思索著一個難題,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進出城好像都必須走城門過,為何就無法找一個擺脫城門的小路或是在晚上單獨翻圍牆。而且中國古代的城市真的是全部都被包圍起來的嗎?假如一個城市整個都用圍牆包圍起來,那麼得用多少錢的磚啊,並且假如碰到河段還如何建設圍牆呢?
  • 古代城門為何修建的如此高大?淺析代城門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意義
    門從中國古代到我們現如今,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把門關上,它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就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一扇門關上,它的背後就是一戶人家,像我們在學校之中都會有大門兒,那麼門主要的作用就是,管理人們的日常出行。
  •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今天我們來走進歷史建築,認識一下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甕城。它是古代君王修建城市的防禦設施之一,作為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為什麼是「最大的陷阱」呢?甕城可以說是古代一種防禦的關隘,是為了抵禦敵人進攻而修建的防樓等重重防禦工事,而甕城的作用就是起到「甕中捉鱉」。打個比方御工事,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而方形的有時又稱「方城」。進入方城後,還有碉堡,箭,假如敵軍已靠近甕城城牆,卻不知牆另一邊是什麼情況。
  • 為何中國古代的士兵普遍穿薄甲,而古代歐洲兵為何大多著厚甲?
    為何中國古代士兵普遍著薄甲?我以前曾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清朝時期,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日本,都已經給士兵配上了板甲,為何我堂堂大清,大多數士兵卻依然穿著薄甲,穿著布甲,這是為什麼?當蒙古騎兵終於來到了基督教世界之後,他們看到了一路以來很罕見的一群東西,那就是西歐重騎兵,匈牙利等國組成的數萬西歐騎士聯軍;這些人連人帶馬,從上到下全副武裝,一色兒銀閃閃,看著很威武。戰爭開始了,然後戰爭結束了,結果呢?西歐騎士聯軍兵敗如山倒。
  • 古代打戰,為什麼士兵喜歡站在前邊?真相令人心酸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發生了無數的戰爭,根據不完全統計,從炎黃時期開始到清朝覆滅為止,中國古代一共發生了3700多場戰爭,而平均下來算的話,每年大約發生0.8次左右的戰爭。這已經是相當恐怖的一個數據了,毫不誇張的說,中國歷史上每一年幾乎都要發生一場戰爭。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士兵都有哪些訓練項目,為何重視耐力訓練而不是力量訓練
    古代的軍旅生活給詩人帶來的是無限的靈感,對於身經百戰的士兵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生活,那麼在軍營中,古代士兵都有哪些訓練項目呢? 為什麼與國外相比,古代士兵多重視的是耐力訓練而不是力量訓練呢?
  •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為什麼不用鐵做槍桿這個問題,其實去健身房舉過鐵就知道了,一米八的槓鈴杆子就20千克,你要做個3、4米的騎槍那得有多重?古代武將是怎麼拿長槍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古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