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為何修建的如此高大?淺析代城門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意義

2020-12-23 黃仲彥

門從中國古代到我們現如今,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把門關上,它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就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一扇門關上,它的背後就是一戶人家,像我們在學校之中都會有大門兒,那麼門主要的作用就是,管理人們的日常出行。

像你外出肯定是需要經過門,要開門出去,晚上回家之後或者是回到那個地方也要關門,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所以說門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保護我們的安全,防止被別人所打擾。

那麼,在中國古代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城門,城門可是非常的高大威武的,而且也是意義重大。那麼,中國古代的城門有著哪些的意義呢?下面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中國古代城門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各朝各代,各個國家都難以避免戰爭。強大的國家也會受到敵國的侵略和騷擾,小的國家也會面臨大國家的侵佔和掠奪。

這個時候城門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在電視劇中很多人都會看到,像一些堅固的城門,都需要很多人抱著一根大柱子去強行撞開,那麼堅固的城門,對一個國家來說就有很強的保護作用,在關鍵時候能夠抵禦外敵的入侵,去把城內的人們好好的保護在城裡,避免外來敵人的侵略。

而城門之後,再設些陷阱,城門之上就是城樓,城樓上也是處於易守難攻的位置,可以更好地去抵抗外敵的入侵,給敵人造成打擊來保護自己。

像我們現在入出小區都要登記刷卡,以實名制進出,古代時期也是如此,很多朝代之中都有夜禁,在晚上的時候很多人都不能出門,連自己的家門都出不了,更別說城門了。

在古代的時候,經常就有敵國策應內奸在夜間來開城門,迎接自己入城。而各國為了防止這一點,也是讓人們在晚上儘可能地減少出門,嚴格限制人們夜間出行,來防止敵人的入侵,或者是內奸混入,更好地去保障國家的安全。

像如果城內有刺客的話,這時也可以關上城門,把刺客困在城中更方便去查找,縮小範圍,去捕捉這個刺客。而在一些特殊時期,也會把刺客的畫像張貼出來,在各個城門口檢查,而城門口的官兵也會去挨個看人的相貌來尋找刺客,所以說古代時期城門的作用非常重大。

古代城門的意義

門在中國自古傳承以來就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就作為出入的要道,它就像人體中的臉一樣。帶給人家的第一感覺。俗話說,「七分門樓,三分廳堂」,門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的貧富,一個好看的門會給人家帶來強大的震懾感,而一個破舊的門會讓人第一眼印象就很差。

在幾千年來,門成了中國文化的載體,平靜的象徵。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門也是這家主人在社會上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古代的城市之中,往往都會有很多個城門。

但是城門也有利有弊,在一些強大外敵入侵的時候,會把所有的城門都圍個水洩不通。他不去攻你,但是你城內的糧食補給都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時間一長,糧食吃空了之後,城內發生動亂,到時候就不攻自破了。

城門作為防守最關鍵的一點,也是很多人爭鬥的一點,往往在很多時候城門也是防禦最薄弱的一點,從軍事的角度來說,在戰爭中,城門應該成為防守的重中之重。

在自古以來,各個國家都特別重視城門的建設,甚至會在城門前挖一條護城河和千斤頂來增加城門的防禦能力, 在中國古代時期,有的朝代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往來的商人很多,國家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也會通過城門來收取稅收。這樣也可以避免部分的商人投機取巧,想賺取暴利的念頭。

自古以來,城門不僅是防禦的重中之重,也關乎著禮儀問題,像很多的外朝進貢都要經過城門,如果人家看到這是一個破舊寒酸的城門,自然就會對這個國家瞧不起,人家看到一個金碧輝煌,栩栩如生,寬大雄偉的城門就會對這個國家產生敬畏,打心底裡去尊敬這個國家。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朝裡開,是為了展現「包容感」?這樣的設計有何用意?
    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這是為了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包容感」,也就是所謂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而體現出我國作為一個「禮儀之邦」的文化氣度,表示對來訪賓客或者國外使節的歡迎。但是在這裡我想問一個問題,在大家給家裡裝修的時候,會考慮「開門方向」所蘊含的一些文化底蘊嗎?
  • 為何古代攻城者不愛用火攻?明明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沒有像現代的飛機大炮這類高科技武器,所以大多採用的是"人海戰術",而對於人海戰術最好的防禦辦法就是修建城牆。因此,中國古代戰爭,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都離不開攻城和守城。在上個世紀,我們中國大多數家庭還是和古代一樣,用木頭去生火做飯的,這會給很多人帶來木頭易燃的錯覺。實際上,木頭的燃點是非常低的。不僅如此,修建城門的時候,為了防止火攻,有的甚至用鐵樺木這種燃點非常低的木材作為原材料,一般木材就很不容易被點燃,更不用說這種特殊的木材了。另一方面,如何去燒城門?一般而言,城門前都會有一條護城河,在各種條件都達不到現代標準的古代時期,人們是很難有充足的火源去引燃城門的。
  • 「十八郭」隨風消散 城門舊影仍可回望一城風華
    成都東門設計為何如此反「套路」?目前業界有兩種推測。袁庭棟介紹,這種布局可能和成都傳統的「龜城」城市格局有關。攤開清朝的成都地圖,可以發現,如果把東門與處於西北方向的北門畫上一條線的話,這條線與正東正西的線之間的夾角大約是35度。這種建築格局可能和秦代第一次修建成都時的城市布局吻合,即一座不南不北的「龜城」。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因此在古代,只要涉及到攻城戰,不管兵力對比有多麼懸殊,佔優勢的永遠是防守一方。這也是為何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僅憑兩個書童,一撫古琴的空城計,就嚇退了疑心病發作的司馬懿。
  • 面對木質城門時,古代人為何不進行火攻?看看原因你就知道了
    既如此,那按常理來講,它是肯定能被火燒著的。可既便如此,古代人卻不用火燒的方法來攻城門。那麼,面對木質城門時,古代人為何不進行火攻?看看原因你就知道了! 古代進攻的一方在攻到防守的一方的城下後,往往不會直接選擇進攻城門,除非對方的城門看起來就不堪一擊。但凡對方的城門看起來十分堅固,進攻的一方就不會輕易選擇先去攻城門。尤其是用火燒的方法去攻城門,就更加不可能被進攻的一方拿來採用。要知道,古代的城門既厚實又具有一定的防火性。想要通過火燒的方法將城門燒毀,那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
  • 古代城牆並不是全包圍的,為何打仗都從高城門攻城?原因很簡單
    但是看似牢不可破的城牆其實也有很多破綻,對於交戰雙方中的士兵來說,如果進攻的一方能夠成功地攻克城門,那麼基本上就已經可以攻入城內。那麼同樣的道理,如果城內的士兵能夠守住這扇城門,那麼也就能夠增加幾分勝算。這是因為城門所在的地方和其他的城牆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點。
  •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今天我們來走進歷史建築,認識一下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甕城。它是古代君王修建城市的防禦設施之一,作為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為什麼是「最大的陷阱」呢?甕城可以說是古代一種防禦的關隘,是為了抵禦敵人進攻而修建的防樓等重重防禦工事,而甕城的作用就是起到「甕中捉鱉」。打個比方御工事,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而方形的有時又稱「方城」。進入方城後,還有碉堡,箭,假如敵軍已靠近甕城城牆,卻不知牆另一邊是什麼情況。
  • 中國現存最大的城門,深受遊客喜愛,被譽為「天下第一甕城」!
    即使是沒有城門的建築,也可以通過一些復建等形式的改造,重新展示輝煌的古代城門建築,讓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歷史,突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刻特徵。但是在中國很多古代城門的發展中,並不是說所有的城門建築都是有名的。有些城門建築可能在古代很有名,現在不太出名了。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城門,這是一座很有歷史感的城門建築。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所以如果放火燒城門的話,首先燒的是門表層的鐵皮,如此就要大費周章,耗費許多時間,對爭分奪秒的攻方來說,反倒得不償失。 另外作為守城方也不是傻站在那裡任你燒,若是發現你放火,就回從城牆上給你射弓箭砸巨石,而火還沒有點燃城門,裡面的將士會往外潑水把火澆滅。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卻很少用火攻,因為根本不管用
    在古代的戰爭中城戰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城池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古人很重視城池的防禦,這也增加了攻城的難度,攻城戰往往非常的慘烈,攻城一方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城池最為薄弱的部分無疑就是城門了,古時候的城門材料基本都是木製的木頭都是很怕火的,可是在攻城的時候進攻的一方卻很少使用火攻而是採用架雲梯等方式攻城。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進出城,為什麼必須要走城門,其他地方不能進出嗎
    導言城門是一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是城市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隋唐時期的都城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實行嚴格的封閉管理制度。城門作為溝通內外空間和防禦的節點,在城市的管理和使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最近幾天,一直都在思索著一個難題,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進出城好像都必須走城門過,為何就無法找一個擺脫城門的小路或是在晚上單獨翻圍牆。而且中國古代的城市真的是全部都被包圍起來的嗎?假如一個城市整個都用圍牆包圍起來,那麼得用多少錢的磚啊,並且假如碰到河段還如何建設圍牆呢?
  • 中國古代城門,為何沒有直接相對的?只因「屈曲開門」很重要
    北宋在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諸路的沿邊或近邊一帶建置了大批寨、堡、城、鎮、關等軍事防禦據點,每州(府、軍)境內少則幾處,多則十幾處,也有至幾十多處者,從而形成了自東至西綿延二三千公裡的築城防禦體系,對於北宋防禦遼和西夏的進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北京城門的文化!
    北京城特有的城門樓很有特色。就拿這四九城的城門來說,不僅僅是輝煌雄偉。也記錄著北京人一代又一代的滄桑。北京的城門是生動的、鮮活的、記錄著北京城的脈動。在這現代的城市裡時不時的看到這些古老建築,是告誡我們後輩,國家的五千年文明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不忘歷史,熱愛家鄉。珍惜當下的生活,不負韶華不負自己!
  • 揚州城門徵集2021年春聯啦
    」為主題向全社會公開徵集辛丑年春聯,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春聯作品懸掛城門。文化盛事:城門、楹聯「牽手」,弘揚傳統文化從2017年至2020年,一年一度的「城門掛春聯」活動產生了廣泛反響。去年,短短10天時間,「城門掛春聯」主辦方就收到上千件徵聯作品。這些對聯,書寫著對祖國的禮讚、對揚州的讚美和對新年的希望。
  • 復興中華傳統文化 匠心重塑「老北京城門」
    中國財富網訊 北京古城是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國城市建築的文化符號,老北京城門承載了無數人關於昔日北京古城的記憶。如今,老北京的16座「城門」和10座「角樓」,依託紫檀木、陰沉木,以微縮景觀的形式,重新「回」到了人們身邊。這些「城門」和「角樓」,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帶領百餘名高級匠師團隊,歷時10年,用檀雕技藝,按照1:10的比例,經由日日夜夜精雕細琢製作完成。
  • 南京人容易搞混的兩個城門,漢中門廣場上的老城門正是漢西門
    江蘇省南京市早在1982年被就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城牆是朱明王朝定都南京時修建的都城城牆,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完成於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
  • •歷史文化】陳建國 ‖ 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由來與寓意
    此「四大城門」之名自此延用至今。清光緒《蓬州志》載蓬州城圖(圖片來源:相如故城)周天柱為何要把城門由蓬萊、鳳山、龍溪、五馬更名為紫氣、文明、湧金、真武?這需要先了解一下周天柱這位知州大人。據光緒《蓬州志·職役篇》載:「周天柱,廣東順德進士,(乾隆)三十六年任(蓬州知州)。課農勸學,士民丕變。在官三年,多善政。
  • 第五季「城門掛春聯 南京開門紅」昨中華門揭聯|南京12座城門春聯...
    這一活動將南京明城牆這一650多年的物質文化遺產,與存在人民群眾中的傳承千年的詩詞文化、楹聯文化、書法文化巧妙融合,並在春節這一傳統喜慶佳節中呈現,不僅向海內外普及了中華文化,也提升了南京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2020「城門掛春聯」活動,自2019年11月4日起正式啟動。共徵得近萬副對聯。
  • 中國歷史上的「詭異」城門:屢建屢塌,被朱元璋用一物鎮壓後立600年...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中國最邪門的城門-南京中華門。中華門坐落在南京秦淮區,它是我國古代明城牆十三座內城門之一,佔地面積16512平方米,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甕城,被譽為 「天下第一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