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之中,火是一種克木的元素。同時這些也是古人的常識。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其實古代的城池大門在設計上都比一般大木門不同,多是加固過的。比如看似木頭的城門,其實外層澆築著一層鐵皮,使其成為一扇鐵抱木的城門。所以如果放火燒城門的話,首先燒的是門表層的鐵皮,如此就要大費周章,耗費許多時間,對爭分奪秒的攻方來說,反倒得不償失。
另外作為守城方也不是傻站在那裡任你燒,若是發現你放火,就回從城牆上給你射弓箭砸巨石,而火還沒有點燃城門,裡面的將士會往外潑水把火澆滅。就算攻城方好不容易點燃城門等了許長時間讓火把門燒毀,那麼裡面的將士也不會坐以待斃,會改用巨石土堆把城門通道堵死,這樣一來就算你燒了城門進入還是一堵石泥牆。
簡單來講我國古代的城門是一座城池的重要建築物,不僅起到防護城池的作用,還能到地標,意義重大。所以這些城門在設計初期都設計的比較厚重,有條件的會改用純鐵、純銅的城門,耐燒耐熱,條件一般的就採用硬實木材,再澆鑄上銅水、鐵水等起到更高的防守作用。另外一些城門在設計的時候早就考慮到敵人會放火燒毀,故此在城大門上留著一些縫隙,萬一遇到放火燒門的情況,裡面的官兵就通過縫隙燒水已便澆滅外面的烈火。
另外有一點是,古代的城門大部分都做了防火燒的設計,通常古工匠奉命把大城門鑄造完畢後,就來到開始進行防火燒工程,精心處理後,在城門外層打鑄上一層厚鐵皮,再打入大銅釘,這樣一種防火措施施工完之後,就能耐火燒,一般的火焰很難點燃這種城牆。若想燒燃,需要堆積更多的易燃物、柴火等,而這些工作量費時又費力,這來來回回的搬運乾柴雜草也很容易被守城士兵襲擊,從而得不償失。
一道古城門,看似笨重簡單,但實際上一扇保護城池不被攻破的重要防禦措施。一般情況下,城門前還會挖有深闊的護城河。一些佔地勢的護城河是連通河壩以及水庫的,若是必要時,守軍會派出一些敢死隊,潛入護城河流域上遊,等待時機挖開堤壩,引洪水衝淹敵兵,這時若是城門著火,同樣可以引護城河水把火熄滅。
再者是上述的辦法都被敵軍應對下,城門確實被火燒燃了,而守城軍和裡面的百姓也會有其他良策。主要是在設計城門之際,古人們早就留下消防管道,這些管道就是專門應對城門被火燒時所用的。
諸如此類,會帶兵打仗的將軍、謀士多少都懂得一些天氣知識,知道如何運用四季天氣應對戰勢。如著名的小說《三國演義》,裡面的梟雄曹操,有一次在自方軍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聽從了身邊謀士的良策,趁著天寒地凍,割冰建城,使得一夜過後,曹軍就蓋起了一座小冰城,從而有力的對抗敵人。
古代對於鑄造城門的木料也非同一般。通常會選擇耐火燒、高硬度的木材為主,如砍伐一些幾百年的古樹,諸如百年棗木、硬朗的樺木等,這些木材擁有很高的耐燒抗火能力,古代的火焰,其溫度熔點很難在短時間內燒燃這些木料城門。
平時我們看電視劇,都會發現劇中的城門都會塗抹上一層紅漆或黑漆,整個城門用鐵皮包裹,四框還鑲著厚鐵條,門上大部分都打著圓滑的大銅釘,其實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防火。而銅釘的圓滑造型可以化解部分衝城錘的力量。
外面還有護城河的協助,使得敵人想要放火燒城門,同樣很難。有古代資料描述,宋朝時期,襄陽城池的護城河就挖闊達一百八十米,最闊的時候達兩百五十米。除此之外,襄陽護城河底下有不少尖銳利物,敵人一旦失足落水則會被扎得片體鱗傷。而此護城河還有一個較為完備的排水設計。
相關文獻指出:宋郭杲舊設二閘,盛漲之時起閉北閘,再開南閘,然放渾水入漢江,大水既退,則閉南閘,再開北閘,引清水入壕,此法極為盡善。該記載道出,襄陽的護城河,不但可以排洪洩洪,當敵人用火計的時候,還可以啟動排水系統利用護城河的水流滅火。
有時候攻城的將士認為守方城門是木造的,故此想先用火燒毀,再攻擊,那樣就不要耗費兵力去搭架雲梯攻城牆頭。所以放火燒城門貌似是上上之策,但有時也會適得其反。如一些守城將士,看見攻城敵人在城門下放火了,此時他們不僅不強加阻攔,反而會煽風點火。
迅速命令城裡的人往城門通道口堆積柴草,助漲火勢升高,加大燃燒範圍。此時,由於城牆高厚,站在上面的守軍反倒沒事,而下面的攻城方,則很容易被火燒傷燻嗆。而當木材的城門被燒光後,留下的是兩扇燒紅的鐵框子,這時敵人也不敢靠近。再者是當城門燃燒後,城牆上的守軍,也反而會往下丟雜草木頭和燃油,企圖把火引到城外敵軍駐地,逼得他們在烈火中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