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2020-12-23 騰訊網

五行之中,火是一種克木的元素。同時這些也是古人的常識。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其實古代的城池大門在設計上都比一般大木門不同,多是加固過的。比如看似木頭的城門,其實外層澆築著一層鐵皮,使其成為一扇鐵抱木的城門。所以如果放火燒城門的話,首先燒的是門表層的鐵皮,如此就要大費周章,耗費許多時間,對爭分奪秒的攻方來說,反倒得不償失。

另外作為守城方也不是傻站在那裡任你燒,若是發現你放火,就回從城牆上給你射弓箭砸巨石,而火還沒有點燃城門,裡面的將士會往外潑水把火澆滅。就算攻城方好不容易點燃城門等了許長時間讓火把門燒毀,那麼裡面的將士也不會坐以待斃,會改用巨石土堆把城門通道堵死,這樣一來就算你燒了城門進入還是一堵石泥牆。

簡單來講我國古代的城門是一座城池的重要建築物,不僅起到防護城池的作用,還能到地標,意義重大。所以這些城門在設計初期都設計的比較厚重,有條件的會改用純鐵、純銅的城門,耐燒耐熱,條件一般的就採用硬實木材,再澆鑄上銅水、鐵水等起到更高的防守作用。另外一些城門在設計的時候早就考慮到敵人會放火燒毀,故此在城大門上留著一些縫隙,萬一遇到放火燒門的情況,裡面的官兵就通過縫隙燒水已便澆滅外面的烈火。

另外有一點是,古代的城門大部分都做了防火燒的設計,通常古工匠奉命把大城門鑄造完畢後,就來到開始進行防火燒工程,精心處理後,在城門外層打鑄上一層厚鐵皮,再打入大銅釘,這樣一種防火措施施工完之後,就能耐火燒,一般的火焰很難點燃這種城牆。若想燒燃,需要堆積更多的易燃物、柴火等,而這些工作量費時又費力,這來來回回的搬運乾柴雜草也很容易被守城士兵襲擊,從而得不償失。

一道古城門,看似笨重簡單,但實際上一扇保護城池不被攻破的重要防禦措施。一般情況下,城門前還會挖有深闊的護城河。一些佔地勢的護城河是連通河壩以及水庫的,若是必要時,守軍會派出一些敢死隊,潛入護城河流域上遊,等待時機挖開堤壩,引洪水衝淹敵兵,這時若是城門著火,同樣可以引護城河水把火熄滅。

再者是上述的辦法都被敵軍應對下,城門確實被火燒燃了,而守城軍和裡面的百姓也會有其他良策。主要是在設計城門之際,古人們早就留下消防管道,這些管道就是專門應對城門被火燒時所用的。

諸如此類,會帶兵打仗的將軍、謀士多少都懂得一些天氣知識,知道如何運用四季天氣應對戰勢。如著名的小說《三國演義》,裡面的梟雄曹操,有一次在自方軍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聽從了身邊謀士的良策,趁著天寒地凍,割冰建城,使得一夜過後,曹軍就蓋起了一座小冰城,從而有力的對抗敵人。

古代對於鑄造城門的木料也非同一般。通常會選擇耐火燒、高硬度的木材為主,如砍伐一些幾百年的古樹,諸如百年棗木、硬朗的樺木等,這些木材擁有很高的耐燒抗火能力,古代的火焰,其溫度熔點很難在短時間內燒燃這些木料城門。

平時我們看電視劇,都會發現劇中的城門都會塗抹上一層紅漆或黑漆,整個城門用鐵皮包裹,四框還鑲著厚鐵條,門上大部分都打著圓滑的大銅釘,其實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更好的防火。而銅釘的圓滑造型可以化解部分衝城錘的力量。

外面還有護城河的協助,使得敵人想要放火燒城門,同樣很難。有古代資料描述,宋朝時期,襄陽城池的護城河就挖闊達一百八十米,最闊的時候達兩百五十米。除此之外,襄陽護城河底下有不少尖銳利物,敵人一旦失足落水則會被扎得片體鱗傷。而此護城河還有一個較為完備的排水設計。

相關文獻指出:宋郭杲舊設二閘,盛漲之時起閉北閘,再開南閘,然放渾水入漢江,大水既退,則閉南閘,再開北閘,引清水入壕,此法極為盡善。該記載道出,襄陽的護城河,不但可以排洪洩洪,當敵人用火計的時候,還可以啟動排水系統利用護城河的水流滅火。

有時候攻城的將士認為守方城門是木造的,故此想先用火燒毀,再攻擊,那樣就不要耗費兵力去搭架雲梯攻城牆頭。所以放火燒城門貌似是上上之策,但有時也會適得其反。如一些守城將士,看見攻城敵人在城門下放火了,此時他們不僅不強加阻攔,反而會煽風點火。

迅速命令城裡的人往城門通道口堆積柴草,助漲火勢升高,加大燃燒範圍。此時,由於城牆高厚,站在上面的守軍反倒沒事,而下面的攻城方,則很容易被火燒傷燻嗆。而當木材的城門被燒光後,留下的是兩扇燒紅的鐵框子,這時敵人也不敢靠近。再者是當城門燃燒後,城牆上的守軍,也反而會往下丟雜草木頭和燃油,企圖把火引到城外敵軍駐地,逼得他們在烈火中節節敗退。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卻很少用火攻,因為根本不管用
    在古代的戰爭中城戰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城池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古人很重視城池的防禦,這也增加了攻城的難度,攻城戰往往非常的慘烈,攻城一方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城池最為薄弱的部分無疑就是城門了,古時候的城門材料基本都是木製的木頭都是很怕火的,可是在攻城的時候進攻的一方卻很少使用火攻而是採用架雲梯等方式攻城。
  • 為何古代攻城者不愛用火攻?明明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但有一個十分矛盾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城門作為守城最重要的環節,都是用木頭所做成的,按照常理,木頭容易被火點燃,那麼攻城者只需要用火攻即可將城門攻破了,但是我們的戰爭史上卻又為何很少見到有人用火去燒城門呢?
  • 古代城牆並不是全包圍的,為何打仗都從高城門攻城?原因很簡單
    正所謂「七雄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在封建社會,城牆是一個城市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非常重要的防禦系統組成部分。封建時期建造的古城牆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唐朝時期許多城市的城牆都是6米,明朝時期的城牆已經達到了12米。當然,在一些極為重要和特殊的地區,城牆的高度也會相應地做出一定的調整。但是不論如何變化,城牆都是處於一種動態的變高變厚的階段。古代戰爭使用的戰爭手段和戰爭武器沒有近代豐富,想要攻下一座城,首先需要攻破的就是最外層的城牆。
  • 面對木質城門時,古代人為何不進行火攻?看看原因你就知道了
    可既便如此,古代人卻不用火燒的方法來攻城門。那麼,面對木質城門時,古代人為何不進行火攻?看看原因你就知道了! 古代進攻的一方在攻到防守的一方的城下後,往往不會直接選擇進攻城門,除非對方的城門看起來就不堪一擊。但凡對方的城門看起來十分堅固,進攻的一方就不會輕易選擇先去攻城門。尤其是用火燒的方法去攻城門,就更加不可能被進攻的一方拿來採用。要知道,古代的城門既厚實又具有一定的防火性。想要通過火燒的方法將城門燒毀,那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
  • 中國古代城門,為何沒有直接相對的?只因「屈曲開門」很重要
    這一時期的著作如《武經總要》、《營造法式》、《虎鈴經》等都對城池防禦作戰有所論述,以《武經總要》最為系統。《武經總要》是北宋王朝用國家力量編輯而成的一部軍事巨著,成書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由樞密使曾公亮、端明殿學士丁度奉詔主編,宋仁宗親自作序,是對宋代國防建設和軍事教育都有指導性、綜合性的軍事教程,對宋遼、宋夏戰爭中城池防禦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 古人真不刷牙嗎?難怪個個牙齒好,原來刷牙方法高明
    可見古人牙齒十分健康,那麼在古代沒有牙刷牙膏的年代,為何我們的祖先口腔健康狀況都很好呢,他們真不刷牙嗎?牙齒卡通圖片當古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逐漸對保持口腔衛生重視起來。雖然古代沒有牙刷牙膏,並不代表古人就不刷牙。
  • 古代城門朝裡開,是為了展現「包容感」?這樣的設計有何用意?
    那麼如何提升城門的牢固性以及防禦能力,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可能很多人就會問了,既然古城門的實際作用要大於象徵意義,又不是為了體現文化制度的「包容感」,那為何不像「防盜門」那樣朝外開呢?畢竟古代工程的條件極為有限,攻城者如果想要攻破城門的話,基本都會採用一種「衝車」的工程器械來撞擊「城門」。如果城門朝外開的話,豈不就意味著敵人攻城時會更難撞開嗎?因為其受力點不單純的只是「門閂」,而是會通過「門軸」傳導給周邊的城牆及地面。
  •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今天我們來走進歷史建築,認識一下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甕城。它是古代君王修建城市的防禦設施之一,作為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為什麼是「最大的陷阱」呢?甕城可以說是古代一種防禦的關隘,是為了抵禦敵人進攻而修建的防樓等重重防禦工事,而甕城的作用就是起到「甕中捉鱉」。打個比方御工事,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而方形的有時又稱「方城」。進入方城後,還有碉堡,箭,假如敵軍已靠近甕城城牆,卻不知牆另一邊是什麼情況。
  • 《大秦賦》開篇向我們展示了哪些古代攻城武器?
    《大秦賦》正在熱播,第一集就講了邯鄲之戰,戰爭場面氣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磅礴;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裝備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秦國攻打趙國邯鄲向我們展示了古代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的攻城武器,讓我們看看到底有哪些攻城武器呢?
  • 蓬安縣錦屏鎮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由來與寓意
    相如故城四城門更名,據傳是周天柱任蓬州知州時,發現故城格局不怎麼好,所以才決心移修城南門,更名為「文明門」,並更東門曰紫氣、西門曰湧金、北門曰真武。筆者初淺理解,對精於堪輿的周天柱來說,這四個城門的名字,不是臨時起意而決,而是融入易理深思熟慮得來。
  • 古人四大喜事之一:「金榜題名時」是什麼榜,為何古人很重視?
    古人講的人生一大喜事,其中「金榜題名時」裡的金榜是指什麼?老百姓常講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大喜事是人生中最歡喜的事,也是古代人常說的四大喜事,但對於這「四大喜事」出自哪裡,很少有人知道。
  • 入戶門選不鏽鋼門、銅門還是木門?去建材店一問,才知學問真不小
    去建材店一問,才知學問真不小相信大家在裝修的的時候,免不了要買的建材之一必然就是家裡的門窗了,就拿入戶大門來說吧,大家可別以為是很簡單的,當你真正去到建材市場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市面上的入戶門五花八門,各種花紋、樣式、材質都不一樣,就拿門的材質來說吧,目前最常見的入戶門就可以分為不鏽鋼門、銅門和木門好,那麼在裝修的時候該如何挑選呢?
  • 古代城門為何修建的如此高大?淺析代城門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意義
    門從中國古代到我們現如今,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把門關上,它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就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一扇門關上,它的背後就是一戶人家,像我們在學校之中都會有大門兒,那麼門主要的作用就是,管理人們的日常出行。
  • •歷史文化】陳建國 ‖ 蓬安縣相如故城四大城門名字由來與寓意
    相如故城四城門更名,據傳是周天柱任蓬州知州時,發現故城格局不怎麼好,所以才決心移修城南門,更名為「文明門」,並更東門曰紫氣、西門曰湧金、北門曰真武。筆者初淺理解,對精於堪輿的周天柱來說,這四個城門的名字,不是臨時起意而決,而是融入易理深思熟慮得來。
  • 古老城門保存在重慶市中心,有著600多年的歷史,但常被遊客忽視
    重慶是建於河谷地帶,四面地形崎嶇,山水相繞,自古以來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城郭,許多古代政權都將重慶視為重要的關隘。千年過去了,今天的重慶城已蛻變為大都市,許多歷史遺蹟已消失在歲月的白雲中,昔年17座城門,現在只剩下兩座了,一個叫東水門,另一個叫東水門。
  •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
    古代武將所用的長槍為何多是木製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為什麼不用鐵做槍桿這個問題,其實去健身房舉過鐵就知道了,一米八的槓鈴杆子就20千克,你要做個3、4米的騎槍那得有多重?古代武將是怎麼拿長槍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古畫。
  • 古代的婦人懷孕,為何會被稱為「身懷六甲」?古人考慮真全面
    我們都知道身懷六甲指的是這個婦人懷孕了,那在古代為什麼把女子懷孕稱為身懷六甲?其中的寓意又有些什麼呢?天地支我國講究陰陽調和,這男女關係也是一陰陽調和的一種形式。對於一個人的命數研究古人更是從總結出來一套又一套的經驗成果。我國古代有天幹地支紀年。
  • 為何缸內水600年不結冰?古人真有智慧!
    為何缸內水600年不結冰?古人真有智慧!故宮因為傳承了明清兩個朝代近500年的歷史,所以說它的存在是有著很多的作用。更是在開放之後,故宮向世界開始展覽,展覽它不一樣的魅力。而且也因為故宮文化,每年吸引全國各地的人前來遊玩。在遊玩的同時,遊客們就會發現,在每個宮門前,都會有大水缸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