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城門,為何沒有直接相對的?只因「屈曲開門」很重要

2020-12-23 兵器那些事

北宋在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諸路的沿邊或近邊一帶建置了大批寨、堡、城、鎮、關等軍事防禦據點,每州(府、軍)境內少則幾處,多則十幾處,也有至幾十多處者,從而形成了自東至西綿延二三千公裡的築城防禦體系,對於北宋防禦遼和西夏的進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宋制,東起滄海,至北平軍十數城,六百餘裡屬河北路。東起大郡,西緣大河,至曝州十三城,千餘裡屬河東路。東起延安窮邊,至偕州十五城,千餘裡屬陝西路。

這一時期的著作如《武經總要》、《營造法式》、《虎鈴經》等都對城池防禦作戰有所論述,以《武經總要》最為系統。《武經總要》是北宋王朝用國家力量編輯而成的一部軍事巨著,成書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由樞密使曾公亮、端明殿學士丁度奉詔主編,宋仁宗親自作序,是對宋代國防建設和軍事教育都有指導性、綜合性的軍事教程,對宋遼、宋夏戰爭中城池防禦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城池防禦系統中有一個極其脆弱的地方一一城門,是城牆防禦的重點。從北宋《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看到當時的城門洞是梯形木構城門洞,主要由兩側靠門洞壁的壁柱(排權木)和橫梁(洪門袱)組成,梁思成在《營造法式》卷19《城門道功限》注釋中說:「城門石地袱是在城門洞內兩邊,沿著洞壁角敷設的。宋代以前,城門不似明清城門用磚石券門洞,故施地袱,上立排叉柱以承上部梯形梁架。」券洞式城門洞在當時的旱門中還非常少見,到南宋後才漸漸多了起來。

梯形木構城門的最大弱點是堅固性差,尤其怕遭火攻。吊橋不僅僅是控制城內外交通的工具,還可以在戰時拉起保護城門。「橋後去城約三步,主二柱,各長二丈五尺。開上山口,置熟鐵轉輸為槽,以架鐵索並繩,貴其易起。若城外有警,則樓上使人挽起,以斷其路,亦以護門。城上常以炮及弓駕馭敵,慮以火播燒及被攻研。」

為了避免城門直接暴露在敵軍的攻擊下,當時採用了「屈曲開門」的設計理念,羊馬城門、甕城門、大城門都是屈曲相通,沒有直對的。「壕橋直對羊馬城門,若城門汲水須在城外,則甕城、羊馬城各更對開一門,以通汲路,惟不得對大城門。」

為了進一步強化城門防禦,還在城門外布設陷馬坑,把原先的吊橋改為暗含陷阱的機橋。「陷馬坑,長五尺,闊三尺,深四尺。……凡敵來路及城門內外,皆設之。」宋代陷馬坑底部布滿削尖並用火烤過的鹿角槍和竹籤,呈「巨」字形排列。據《通典》記載,唐代陷馬坑是以「亞」字形排列,長五尺,寬一尺,深三尺,可見宋代的陷馬坑比唐代大。

機橋是一種陷阱裝置,主要部署在壕溝上,平常與便橋無異。有敵軍攻城時,可將括木取下,敵軍一踏橋面,橋就立刻翻覆。「機橋,用一梁仍為轉軸,兩端施橫括,置溝壕上,賊至,即去括,人馬踐之則翻。

可見古代城門的設計也是相當複雜的。

參考資料

【1】沈括 《夢溪筆談》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為何修建的如此高大?淺析代城門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意義
    門從中國古代到我們現如今,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把門關上,它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就是一個獨立的群體。一扇門關上,它的背後就是一戶人家,像我們在學校之中都會有大門兒,那麼門主要的作用就是,管理人們的日常出行。
  • 為何古代攻城者不愛用火攻?明明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古代屬於冷兵器時代,沒有像現代的飛機大炮這類高科技武器,所以大多採用的是"人海戰術",而對於人海戰術最好的防禦辦法就是修建城牆。因此,中國古代戰爭,無論是哪一個朝代,都離不開攻城和守城。但有一個十分矛盾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城門作為守城最重要的環節,都是用木頭所做成的,按照常理,木頭容易被火點燃,那麼攻城者只需要用火攻即可將城門攻破了,但是我們的戰爭史上卻又為何很少見到有人用火去燒城門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攻?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在很多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爭時代,攻城並不是一件易事。在沒有火炮的情況下,建築工事隨便修繕堅固一點,便能起到極好的防禦作用。而古代城牆一般至少都是2米,居高臨下的守城士兵以一當百並不是天方夜譚。
  • 古代城門朝裡開,是為了展現「包容感」?這樣的設計有何用意?
    那麼如何提升城門的牢固性以及防禦能力,自然也就成了重中之重。可能很多人就會問了,既然古城門的實際作用要大於象徵意義,又不是為了體現文化制度的「包容感」,那為何不像「防盜門」那樣朝外開呢?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城門最薄弱的部位其實是「門軸」,也就是城門跟城牆的連接部分。而且還沒法更換。由於古代城門又厚又重,而且沒有門框,單純用合頁來承重顯然行不通,所以其「門軸」一般只有「上下兩個」,一個連接城門上方的城牆,一個連接地面。
  • 古代進出城,為什麼必須要走城門,其他地方不能進出嗎
    導言城門是一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是城市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隋唐時期的都城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實行嚴格的封閉管理制度。城門作為溝通內外空間和防禦的節點,在城市的管理和使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最近幾天,一直都在思索著一個難題,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進出城好像都必須走城門過,為何就無法找一個擺脫城門的小路或是在晚上單獨翻圍牆。而且中國古代的城市真的是全部都被包圍起來的嗎?假如一個城市整個都用圍牆包圍起來,那麼得用多少錢的磚啊,並且假如碰到河段還如何建設圍牆呢?
  •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今天我們來走進歷史建築,認識一下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甕城。它是古代君王修建城市的防禦設施之一,作為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為什麼是「最大的陷阱」呢?甕城可以說是古代一種防禦的關隘,是為了抵禦敵人進攻而修建的防樓等重重防禦工事,而甕城的作用就是起到「甕中捉鱉」。打個比方御工事,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而方形的有時又稱「方城」。進入方城後,還有碉堡,箭,假如敵軍已靠近甕城城牆,卻不知牆另一邊是什麼情況。
  • 面對木質城門時,古代人為何不進行火攻?看看原因你就知道了
    一、古代城門本身具有防火屬性,輕易不會被燒著。 古代進攻的一方在攻到防守的一方的城下後,往往不會直接選擇進攻城門,除非對方的城門看起來就不堪一擊。但凡對方的城門看起來十分堅固,進攻的一方就不會輕易選擇先去攻城門。尤其是用火燒的方法去攻城門,就更加不可能被進攻的一方拿來採用。要知道,古代的城門既厚實又具有一定的防火性。想要通過火燒的方法將城門燒毀,那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
  • 中國現存最大的城門,深受遊客喜愛,被譽為「天下第一甕城」!
    即使是沒有城門的建築,也可以通過一些復建等形式的改造,重新展示輝煌的古代城門建築,讓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歷史,突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刻特徵。但是在中國很多古代城門的發展中,並不是說所有的城門建築都是有名的。有些城門建築可能在古代很有名,現在不太出名了。那麼我們來看看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城門,這是一座很有歷史感的城門建築。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卻很少用火攻,因為根本不管用
    在古代的戰爭中城戰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城池在戰略上的重要意義,古人很重視城池的防禦,這也增加了攻城的難度,攻城戰往往非常的慘烈,攻城一方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城池最為薄弱的部分無疑就是城門了,古時候的城門材料基本都是木製的木頭都是很怕火的,可是在攻城的時候進攻的一方卻很少使用火攻而是採用架雲梯等方式攻城。
  • 古代城牆並不是全包圍的,為何打仗都從高城門攻城?原因很簡單
    在封建社會,城牆是一個城市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非常重要的防禦系統組成部分。但是看似牢不可破的城牆其實也有很多破綻,對於交戰雙方中的士兵來說,如果進攻的一方能夠成功地攻克城門,那麼基本上就已經可以攻入城內。那麼同樣的道理,如果城內的士兵能夠守住這扇城門,那麼也就能夠增加幾分勝算。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圍了城,能否接近城牆和城門,已經很困難了;攻方最怕城頭火箭、炮火和腐水,更怕突然出城強力反擊,哪兒還怕你火燒城門呢?城北在城門道裡面,根本不易接近。而且,在古代城防體系中,城門後是防禦指揮中樞;儘管城門是包鐵耐腐木門,卻是個巨大的坑。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他們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那麼古代發生過那麼多戰爭,士兵每次冒著生命危險推攻城車去撞城門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毀木城門再衝進去呢?知道原因後才知古人真高明 所以如果放火燒城門的話,首先燒的是門表層的鐵皮,如此就要大費周章,耗費許多時間,對爭分奪秒的攻方來說,反倒得不償失。 另外作為守城方也不是傻站在那裡任你燒,若是發現你放火,就回從城牆上給你射弓箭砸巨石,而火還沒有點燃城門,裡面的將士會往外潑水把火澆滅。
  • 方舟子說象棋起源於印度,理由是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你怎麼看?
    方舟子說象棋起源於印度,理由是中國古代沒有大象,你怎麼看? 前言: 在平日生活之中,我們也都經常會看到一些下棋比賽,象棋就是在我們國家很受歡迎的一種遊戲,戰國時期有很多的書籍就對象棋有著記載。在早期間的時候,象棋的棋子多半都是用象牙雕刻而出的。
  • 教你在《我的世界》中製作可升降式的古代城門!
    要不,造個古代的城門?其實,用柵欄就能模擬出比較簡單的古代城門了,不過就是……進出比較麻煩,還得自己把柵欄拆了再進去。那麼,有沒有能夠自動開關的古代城門的設計呢?看到上圖中的沙子沒有?我們在上面放上柵欄,材質隨意,高度隨意,不過為了美觀,不要太高,三四層即可:這樣,當我們按下按鈕時,柵欄就會被向上頂起來兩格高度。
  • 古代大戶人家妻妾成群,為何還要養舞女?只因有一事,妻妾不能做
    從古至今,女性的地位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古時候的一夫多妻制,封建社會的重男輕女,這樣頑固且落後的思想在現今這個開放的社會並沒有完全消除,在古代
  • 在沒有監控設備的古代,紫禁城是如何做好安保系統的?
    在紫禁城的三大殿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這裡沒有一顆樹木,偌大的宮殿連綠植都沒有,是什麼緣故呢?專家給出兩個解釋,第一,在古代五行中,皇帝是屬「土」的,土和木相剋,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相剋怎麼能夠同時出現呢?因此,三大殿中不許種樹。
  • 浙江保存「最完整」古城牆,有宮城外郭跟六個城門,建造時間成謎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悠久的文化歷史,各地都有無數的古城,如今,大多數城市都可以追溯其數百或數千年前的歷史,以在當地歷史中找到其前身,但是,據說這些城市的歷史悠久,實際上,古代城市的痕跡並不多,全國很少有相對完整的古城牆,今天,我想向您介紹浙江最完整的古城牆,有宮殿的外牆和六個城門,施工時間是一個謎。
  • 為何中國古代的士兵普遍穿薄甲,而古代歐洲兵為何大多著厚甲?
    為何中國古代士兵普遍著薄甲?我以前曾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清朝時期,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日本,都已經給士兵配上了板甲,為何我堂堂大清,大多數士兵卻依然穿著薄甲,穿著布甲,這是為什麼?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重甲騎兵,雖然在某些地方佔據著優勢,但是在某些地方卻不得不面對著無法克服的劣勢,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鐵甲太重,不輕巧,行動有時候會受阻,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爭,而這,就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著重甲的西歐騎士被蒙古騎兵打得落花流水。
  • 明清北京城內城城門之一 正陽門,沒有勾的門!
    明清北京城內城的大致情況,之前的「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之二北京內城東南角樓」中已經描述過,這裡就不贅述了,想看的同學,可以向上倒一集看一下哈!現在要說的內城城門明清北京城內城共有9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正陽門,東為崇文門,西為宣武門;東牆南為朝陽門、北為東直門;西牆南為阜成門,北為西直門;北牆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
  • 南京,玄武湖為何被列為皇家禁地,其間的煙花秀,驚豔了南京城
    玄武,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又名龜蛇 ,源於遠古那它為何列為皇家禁地呢?只因1391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玄武湖的府庫裡存放「黃冊」。這裡成了明朝管理戶籍與賦役的國家級檔案庫,被列為皇家禁地。玄武湖原先只是一片沼澤溼地,因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引水而入,才成了後來的玄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