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在河北、河東、陝西、京東諸路的沿邊或近邊一帶建置了大批寨、堡、城、鎮、關等軍事防禦據點,每州(府、軍)境內少則幾處,多則十幾處,也有至幾十多處者,從而形成了自東至西綿延二三千公裡的築城防禦體系,對於北宋防禦遼和西夏的進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宋制,東起滄海,至北平軍十數城,六百餘裡屬河北路。東起大郡,西緣大河,至曝州十三城,千餘裡屬河東路。東起延安窮邊,至偕州十五城,千餘裡屬陝西路。
這一時期的著作如《武經總要》、《營造法式》、《虎鈴經》等都對城池防禦作戰有所論述,以《武經總要》最為系統。《武經總要》是北宋王朝用國家力量編輯而成的一部軍事巨著,成書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由樞密使曾公亮、端明殿學士丁度奉詔主編,宋仁宗親自作序,是對宋代國防建設和軍事教育都有指導性、綜合性的軍事教程,對宋遼、宋夏戰爭中城池防禦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
城池防禦系統中有一個極其脆弱的地方一一城門,是城牆防禦的重點。從北宋《清明上河圖》中我們看到當時的城門洞是梯形木構城門洞,主要由兩側靠門洞壁的壁柱(排權木)和橫梁(洪門袱)組成,梁思成在《營造法式》卷19《城門道功限》注釋中說:「城門石地袱是在城門洞內兩邊,沿著洞壁角敷設的。宋代以前,城門不似明清城門用磚石券門洞,故施地袱,上立排叉柱以承上部梯形梁架。」券洞式城門洞在當時的旱門中還非常少見,到南宋後才漸漸多了起來。
梯形木構城門的最大弱點是堅固性差,尤其怕遭火攻。吊橋不僅僅是控制城內外交通的工具,還可以在戰時拉起保護城門。「橋後去城約三步,主二柱,各長二丈五尺。開上山口,置熟鐵轉輸為槽,以架鐵索並繩,貴其易起。若城外有警,則樓上使人挽起,以斷其路,亦以護門。城上常以炮及弓駕馭敵,慮以火播燒及被攻研。」
為了避免城門直接暴露在敵軍的攻擊下,當時採用了「屈曲開門」的設計理念,羊馬城門、甕城門、大城門都是屈曲相通,沒有直對的。「壕橋直對羊馬城門,若城門汲水須在城外,則甕城、羊馬城各更對開一門,以通汲路,惟不得對大城門。」
為了進一步強化城門防禦,還在城門外布設陷馬坑,把原先的吊橋改為暗含陷阱的機橋。「陷馬坑,長五尺,闊三尺,深四尺。……凡敵來路及城門內外,皆設之。」宋代陷馬坑底部布滿削尖並用火烤過的鹿角槍和竹籤,呈「巨」字形排列。據《通典》記載,唐代陷馬坑是以「亞」字形排列,長五尺,寬一尺,深三尺,可見宋代的陷馬坑比唐代大。
機橋是一種陷阱裝置,主要部署在壕溝上,平常與便橋無異。有敵軍攻城時,可將括木取下,敵軍一踏橋面,橋就立刻翻覆。「機橋,用一梁仍為轉軸,兩端施橫括,置溝壕上,賊至,即去括,人馬踐之則翻。
可見古代城門的設計也是相當複雜的。
參考資料
【1】沈括 《夢溪筆談》